□羅美靜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在當前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村產業經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數字技術的快速普及和應用已經顛覆了傳統經濟的生產和消費門檻,加速了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融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平臺化等新興特征正在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推動農村產業實現從傳統化向現代化轉型的歷史性跨越[1]。
數字經濟是指在信息化和數字化條件下,以信息資源和數據為核心,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促進信息、商品、服務和資本的數字化流動和交易的新經濟形態。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大致經歷以下3 個階段。
一是起步階段。20 世紀末期至2010 年,這一階段的數字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國內企業以供應鏈、電商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電子商務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發展。
二是爆發階段。2010—2015 年,這一階段的數字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移動互聯網走上快速發展道路,新興短視頻、共享經濟等新業態崛起并蓬勃發展,數字經濟規模攀升。
三是發展階段。2015 年至今,這一階段的數字經濟發展進入了更加深入的應用和探索期,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廣泛應用,數字化轉型成為企業優化升級的必經之路,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重要的發展動力。
自2016 年提出數字經濟發展戰略以來,我國在數字化政策、貿易合作、金融領域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快速發展,已經形成日益完善的數字經濟生態系統。數字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未來我國數字經濟將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探索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協同共建數字思路等方向,促進數字經濟進一步加速發展[2]。
數字經濟可以幫助農村中的傳統農業轉型升級至現代農業,推動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轉型升級,增強農村競爭力和滿足市場需求。除了最常見的農業、電商等領域,數字技術還可以發展農村旅游和文化產業,讓農村多元化發展,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比如,農村旅游項目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增加趣味性,打造品牌效益,促進經濟發展。
數字經濟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物流服務平臺、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現農產品的在線銷售和前后端全鏈條管理,從而大大提高農村物流和交易的效率和可靠性,降低交易成本。一方面,通過發展電商平臺,打通線上和線下銷售渠道,從而拓寬銷售渠道。例如,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都在開展農村電商業務,為農民提供了更加靈活、方便的銷售方式,讓消費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購買農產品[3]。另一方面,通過建設農村物流網絡,帶來更加高效和便捷的農產品運輸服務。
數字經濟是一種新興經濟,具有信息流通快、交易成本低等優點,可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為城鄉經濟的結合提供了新的機遇。具體體現在以下3 個方面。
一是數字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城鄉之間信息的互動。實現快速傳遞信息、整合資源、加速決策,讓城鄉之間共享信息,推進產業生產與公共服務等各類業務的互通。
二是數字經濟可以促進城鄉之間資金的流通。尤其是電子商務等金融創新模式也為城鄉資金的安全運營和合理調用等提供了寶貴的支持,既為當前的農村金融服務拓展了新的路徑和形式,也為城鄉之間投融資等創新模式發揮著關鍵作用。
三是數字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城鄉之間資源的共享。比如城市資本、技術、市場、政策等可以進入農村,在幫助農民搞好生產的同時,城市也可得到更加豐富、特色的農產品,加速高端服務業的發展。
農村產業經濟融合發展需要數字化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包括寬帶網絡、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但目前我國農村的數字化基礎設施薄弱,寬帶網絡覆蓋率較低,云計算和大數據應用普及率低,物聯網建設較為滯后。
數據表明,截至2021 年底,我國農村網絡覆蓋率達到98%以上(《2020 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公報》),但是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方面,農村的普及率仍然較低(《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0》)。這給農村產業經濟融合發展帶來困難,限制了農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阻礙了數字經濟的發展。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電商逐漸成為農村產業經濟融合發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但目前農村電商滲透率較低,農民對電商的接受程度不高,電商平臺對農產品的覆蓋率不足,農產品線上銷售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2021 年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2021 年全國農村電商用戶規模達3.3 億人,但電商普及率仍然較低,僅為43.2%,導致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不高,從而難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4]。
農產品的定位與質量水平直接影響到市場的接受度和價格水平。目前,我國農產品的定位不夠精準,有些地方重產不重銷,產量大但品質一般,有些地方品質好但市場認可度不高,導致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波動大,農民收益不穩定。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 年1—6 月全國農村經濟運行情況》顯示,2021 年1—6 月,全國農業生產總值達到3.6 萬億元,其中糧食作物產量占比較大,達到74.6%。但是農產品產銷信息不對稱問題仍然突出,一些地方有過度生產或供過于求的情況,導致價格下滑。
金融服務對于農村產業經濟融合發展尤為重要。但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程度較低,金融機構缺乏進入農村的動力和能力,特別是缺乏小額貸款等金融服務,難以滿足農民的融資需求,這制約了農村產業發展,難以形成有效的供需鏈,致使農民難以獲得更高的收益。
截至2021 年6 月末,全國農村金融機構數量為40.6 萬家,同比增長9.2%(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發布的《2021 年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0 年底,農村金融服務覆蓋率達81.8%,需要改善和完善小額貸款和融資擔保服務結構[5]。
數字化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在農村。然而,農村的數字化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網絡覆蓋、供電能力、互聯網速度等方面存在差距,制約了數字經濟下農村產業經濟的融合發展。
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加強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例如,政府可以推動對農村的光纖網絡建設,加強網絡覆蓋和提高互聯網速度。同時,在供電能力方面,政府可以采用新能源技術來提高農村的供電能力,自然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充足,可以部署在農村,從而大幅提高供電能力。政府可以鼓勵和引導企業、社群、公共機構等積極參與,共同構建數字化基礎設施,以減輕政府的經濟負擔[6]。
雖然電商在農村的普及度有所提高,但與城市相比仍然存在明顯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字經濟下農村產業經濟的融合發展。為此,政府可以采取以下4 個措施。
一是加強對電商企業進入農村市場的扶持。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對農村電商企業的扶持和指導力度,支持電商企業在農村的落地、擴展和服務。
二是提高農民電商使用信任度和使用率。政府可以加大對農村消費者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增強農民對于電商平臺的信任,提高電商使用率。通過政府或其他平臺的組織,可以為農民提供多種形式的培訓和指導,便于農民更好地使用電商平臺。
三是推進電商物流配送升級。在農村,物流配送是一個重要的瓶頸,政府可以推動電商平臺和物流配送公司的合作,提高物流配送能力和質量,讓物流過程更加快捷高效[7]。
四是推動農產品冷鏈物流升級。冷鏈物流是農產品電商的重要支撐,政府可以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更多的冷庫,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保鮮度,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實施以上政策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村電商的落地和使用率,加速數字經濟下農村產業經濟的融合發展。例如,政府可以對農村電商企業實行稅收減免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支持搭建平臺、推廣廣告、上架商品、售后服務等。政府可以推動農村電商平臺和物流企業合作,提升農村電商物流配送效率。通過加強農民宣傳教育,可以提高農村電商的使用率,使農村電商市場更加成熟。
農村產品定位不精準是數字經濟下農村產業經濟融合發展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在農村很多農產品定位不明確、不精準,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制約了數字經濟下農村產業經濟融合發展。因此,應通過如下4 個措施予以解決。
一是加強農產品分類和品牌創建。政府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產品特點,分類和建立農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在政府引導下,大力推廣優質商品、綠色有機農產品,創建農副產品股份合作社。
二是加強市場信息收集和研究。政府可以加大對市場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力度,滿足市場和產品需求,了解未來的發展趨勢,為農產品準確定位提供市場保障,提高農民收入。
三是推動農產品的差異化和專業化發展。政府可以推動農產品的差異化和專業化發展,以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比如,對于農村種植花卉的產業來說,政府可引導農民采用生態種植、節能減排等科學技術,提高花卉的品質和競爭力。
四是鼓勵企業和合作社發揮主導作用。政府可以鼓勵專業企業和合作社發揮領頭羊作用,帶領農民深度加工農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例如,通過優化社會組織結構,可以為農民打造一個品牌產業鏈。
實施以上措施將加速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加強數字經濟下農村產業經濟融合發展。比如,政府可以鼓勵合作社和專業企業使用數字化技術,建立數字化渠道,推廣和銷售本地農產品,增加銷售額;政府可以向農民發放種植補助以及為農產品加工和銷售提供稅收獎勵,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生產率,這些舉措可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提高農產品價值,促進經濟發展。
金融服務不足是數字經濟下農村產業經濟融合發展的一個瓶頸。由于農村金融資源相對較少,金融服務的供給不足,導致農村經濟難以得到更好的金融支持和合法融資。因此,政府可以采取以下3 個措施。
一是加大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以加大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投入力度,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性價比。加大對農村金融事業的支持力度,包括推進農村金融機構建設和發展以及提高農村金融市場開放度等。
二是加強應用金融科技。政府應支持金融企業使用金融科技,將金融服務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給農村用戶。比如金融機構可以引入區塊鏈技術,建立交易保障機制,保障農民金融交易安全。
三是推動金融機構的精準扶貧。政府要求農村金融機構精準扶持,勇于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以更靈活和有效的方式服務農村。
通過以上方案的實施,可以增強農村的金融服務能力,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例如,政府可以建設金融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作用,創新產品,擴大服務范圍,助力農村經濟轉型升級,以此拓寬農民融資渠道、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優化農村產業經濟結構、促進物流與交易方式升級、推動城鄉經濟一體化,在推動農村產業經濟融合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數字經濟下農村產業經濟融合發展中存在數字化基礎設施薄弱、農村電商滲透率低、農產品定位不精準以及金融服務不足等問題,提出了加強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電商滲透率、明確農產品市場定位、優化農村金融服務等一系列應對舉措,確保切實發揮數字經濟優勢,促進農村產業經濟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