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群
(濟南市濟陽區仁風鎮人民政府,山東 濟南 251414)
農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處于基礎性地位,農業發展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但目前,我國工業化進程遠遠快于農業發展,農業發展滯后嚴重影響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隨著我國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農業現代化發展成為當前的重中之重。利用互聯網平臺和技術,提高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水平,逐步完善農業經濟體系。
R 鄉鎮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東北角,南靠黃河、北依徒駭河,是國家著名的“中國西瓜之鄉”,是全國最大的富硒西瓜生產基地。R 鄉鎮農業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越,土壤中有機磷、氮、鉀肥的含量高,光照時間長,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適合富硒西瓜生長。目前R 鄉鎮種植大棚面積超過400 hm2,產量約2 萬t,產值達5 億元。
近幾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及不穩定的國際形勢,讓我國清楚地認識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尤其是大數據,將大數據應用在農業經濟中,通過整合農業資源、分析農業數據、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糧食產量,進而保障糧食安全。大力推廣信息技術,使得傳統農業生產無法滿足當前的農業發展需求,因此必須利用大數據來分析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而幫助種植人員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應對這些問題[1]。互聯網的普及,讓R 鄉鎮農業技術人員可以與不同地域的技術人員交流技術經驗,同時專業的農業技術網站將視頻、音頻、圖片整合,R 鄉鎮農民可以直觀地學習到最新的農業種植技術或政策,解決種植難題,提高自身技能,推動農業發展。
隨著信息化的深入,“互聯網+”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農業各生產部門的比例,使其更具有競爭性、經濟性、持續性。R 鄉鎮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改變以往單一種植的模式,從糧食到種植富硒西瓜、小麥,從零散養殖業到具有規模的特色農業,不斷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業經濟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應用先進的綠色種植技術、科學的農作物管理模式,農民從靠天吃飯到增收穩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農業結構調整加快了土地流轉速度,土地規模化流轉可以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擴大農機裝備覆蓋率,實現農業機械化生產,緩解農民的農業生產種植壓力。
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不同于計劃經濟體制的統一供應、政府分配,具有盲目性、不確定性,因此必須第一時間掌握供求信息,調整生產結構,否則容易出現過大的供求偏差,嚴重影響經濟發展[2]。我國農村接收信息過于緩慢,導致農戶不能及時接收最新的買賣信息,如R 鄉鎮地處濟南市東北角,距離市中心較遠,信息獲取較慢、時間差較大。據調查,在互聯網不發達的時候,為了增加農民收入,R 鄉鎮“減麥擴蒜”,但大蒜成熟周期長,在成熟時大蒜價格下跌,導致大蒜賣不出去,農戶損失慘重。當前,R 鄉鎮農民可以足不出戶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得最新的農業信息、農業政策等,信息的互通性使農民及時掌握市場動向,實現農產品供求平衡。
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一直是百姓關注的重點。“舌尖上的農產品”關乎百姓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要讓百姓吃得放心,農產品必須是安全、綠色的。農產品具有可追溯性。當前利用互聯網資源,結合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建立農產品培育、養殖、倉儲、銷售的全階段追溯體系,對進入市場的農產品加貼可追溯條碼,百姓不用實地查看就可以通過追溯碼了解到農產品生產全過程,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推動我國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發展。目前,R 鄉鎮利用政府資源,在農業補貼、項目扶持下,與互聯網公司合作,針對假冒偽劣的農產品建立溯源系統,通過實時記錄生產周期的每個節點,實現農產品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的追溯試點,提升品牌的競爭力,讓百姓吃到健康的農產品。
傳統農業發展中農產品銷售渠道較少,尤其是農產品的初級加工因時間、地域限制,導致大量農產品在銷售過程中出現損壞,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3]。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更加優化,農業經濟更加貼合市場,農產品更加多樣化、特色化,產品銷售更加多元化、暢通化,農民收入也大幅提高。據調研,R 鄉鎮充分利用互聯網,獲得最新的農業信息及情況,根據市場需求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與物流合作,拓寬銷售渠道,農民收入從單純種植糧食作物的年收入2 萬元到現在種植各種農作物的年收入8 萬元以上,實現質的飛躍。R 鄉鎮目前正利用直播帶貨的方式,拓寬銷售渠道,擴大農產品認知度,提高農產品品質,進一步有效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中國互聯網金融也得到了發展壯大。傳統的農村金融機構大多為郵政儲蓄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經營點,因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不健全,導致其他金融機構很少進駐農村,農村金融發展緩慢[4]。同時,傳統的金融機構采集信息大多數通過親自走街串巷、下鄉入戶面對面地采集農村客戶信息,這種方式導致金融機構投入人員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互聯網的出現,實現了信息的整合分析,客戶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官方網站等申請相關業務,大大縮短了辦事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人工成本。互聯網技術依靠強大的信息收集處理能力降低了農村金融服務成本,加速了農村金融產業的發展。目前,R 鄉鎮有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金融服務站點,這些金融機構的出現,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平臺農業是通過平臺整合土地、勞動力等農業生產資源,農民再根據自身資源供給與需求情況來實現供需對接或資源共享[5],其中包括電商平臺。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利用互聯網平臺發展農業經濟。據統計,R 鄉鎮未形成規模化的電商企業、直播平臺。
與城市相比,農村經濟相對落后,農產品營銷比較薄弱、整合性差。R 鄉鎮富硒西瓜的宣傳方式是每年4 月中旬舉辦西瓜節,傳統的宣傳方式不能很好地推廣當地農產品。農產品賣不出去導致市場供應不平衡,這是一直存在的矛盾。
目前,R 鄉鎮的互聯網和農業信息服務還不完善,未建立完善的大數據平臺,導致農民獲取農業市場的信息滯后,農產品資源得不到最優組合,農業發展相對滯后。
鄉村振興,教育是基礎,人才是關鍵。R 鄉鎮從事農業生產的小農戶多為中老年人,他們思想保守,堅守傳統的耕作方式,對先進的科技、最前沿的技術、信息的接受能力較弱。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農民逐步落后,未培育出新型職業農民,滯后的人才阻礙了R 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
截至2022 年,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3.09 億人,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55.9%。農村寬帶入戶的比例不及城市寬帶入戶比例的1/3,同時仍有部分行政村沒有通瀝青路,阻礙了村級物流的發展[6]。互聯網基礎設施的薄弱,導致R 鄉鎮農產品存在物流體系不健全、農產品信息滯后等問題,使其得不到有效銷售。
一個地區如果以品牌戰略為指導,發展若干高端農產品,農業就有了新的發展方向。R 鄉鎮以富硒西瓜為主導產業,如果打造高端農業品牌,會對當地現代化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動作用。R 鄉鎮發展富硒西瓜20 多年,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和規范,市場上銷售價格參差不齊,導致富硒西瓜一直處于低端發展階段。
目前,國家出臺多項針對農業發展的經濟政策,讓越來越多的農業電商平臺(如拼多多、抖音、淘寶、快手)瞄準鄉鎮市場,建立電子商務企業,采用百億補貼、流量傾斜、零傭金開店等措施降低門檻銷售農產品,吸引更多外出務工人員回村創業,投身于農業經濟發展中。R 鄉鎮應積極打造直播產業孵化基地,利用政府搭建的電子商務平臺,聘請當地鄉村“網紅”直播帶貨,在淘寶、拼多多、抖音等平臺注冊企業賬號,將互聯網技術全面運用到物流、管理和營銷等行業中,從單一的富硒西瓜擴展到富硒小麥、富硒羊肉、富硒山楂等特色農產品,經營范圍逐步從當地走向全國各地[7]。
互聯網時代下,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新媒體平臺的助推。首先,農村經濟發展必須建立農業品牌。利用新媒體實現農業品牌化,宣傳農業品牌,實現鄉村振興。R 鄉鎮可以借鑒其他地域的文旅宣傳,將當地歷史文化與農業相結合,如利用當地歷史傳統文化,變身唐朝“薛仁貴”與當地文旅局長聯袂推薦“冰激凌西瓜”,不僅能帶來流量,而且也能推廣當地特色農產品,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其次,增加新媒體推送信息的頻率。通過社會調查發現,在客戶休息時間推送消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極大地吸引客戶的注意力。再次,鼓勵電商企業生產車間對外開放,免費邀請消費者參觀,增加消費者信任度和滿意度,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8]。
互聯網時代,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資源,收集、挖掘、連接、分析和運用數據,可以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有效的指導。在農業經濟管理中有效應用大數據,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發展數字農業。為此,R 鄉鎮相關農業部門應加快構建農產品信息數據庫,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的質量監測,并盡可能地實現數據共享。通過構建大數據平臺,既能為農民提供市場需求,又能高效整合現有農業生產資源,為整個農業生產系統提供更加優質的信息服務。另外,利用大數據平臺能進一步了解各項農業數據和市場供求情況,幫助人們分析該網絡供求信息是否真實可靠,從而為農民提供準確的市場需求信息[9]。
R 鄉鎮應加快數字鄉村建設進程,完善鄉村人才體制機制,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帶頭人。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政府購買的方式,引進多位農業院校畢業的研究生、講師,組建專業的培訓隊伍,不定期開展農業教學活動,提升農民新型技術應用實踐能力,增強其對農業信息的處理與創新能力,全面提升農業技術應用水平。集體經濟發展勢頭較好的農村可以通過遴選的方式選舉有能力、有資源、懂技術、懂信息的青年擔任第一書記,使得農村逐步向數字化建設發展。
為促進互聯網的發展,要加大對農村寬帶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實現村村通寬帶。完善道路設施建設,實現村村通馬路,完善物流配送體系。R 鄉鎮基本實現寬帶全覆蓋,但是在村級物流配送體系方面不健全。據調查,在鄉鎮中心區僅有2 個宇佳全國連鎖物流點及幾個小型菜鳥驛站。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配送點,物流設施嚴重不足。為解決此問題,R 鄉鎮應積極整合縣級物流資源,多設村級物流點,鼓勵郵政、快遞公司采用入股、訂單分成等合作形式,深化電商平臺與物流企業的合作,激活市場,拓寬配送渠道。
R 鄉鎮在繼承傳統種植經驗的基礎上,應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建設高標準溫室大棚,通過水肥一體化智能控制系統,精準把控、及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物質。通過利用智能化病蟲害預警系統,可有效查找病蟲害,提早預防、精準防治。利用區塊鏈技術,全方位數字化追蹤農作物生長狀態,實現全生命周期精準化、標準化管理。
“互聯網+”時代下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例如R 鄉鎮的生產方式、經營模式、產業結構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農業不斷朝著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大力發展數字、綠色、低碳農業,能夠有效提高農業效益,促進現代化農業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