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彥雄 鄭翔宇

編者按:《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避免孤立、靜態地進行單個動作技術、單個知識點的碎片化教學,注重采用結構化知識與技能教學。”《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引導學生用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體育與健康實踐中的問題”。為踐行《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理念,厘清體育結構化的內涵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結構化教學,本刊針對基于不同學段和不同項目的結構化教學實施策略、結構化教學的內容設計、結構化教學的評價等進行專題組稿,以期解決當前一線教師在實施結構化教學、學習踐行課程標準理念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對優化體育教學內容、促進素養培育、落地課程理念提供一些思考與借鑒。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保證學生學習和掌握結構化的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專項運動技能和健康技能等,為學生參與運動和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礎”[1]。這就要求廣大一線體育教師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要特別注重體育知識之間、各項技術之間、技術與戰術之間、戰術與規則之間等方面的聯系與整合,結構化教學能夠將單一的、分散的、相對獨立的運動知識、健康知識、運動技能和體能用聯系的、組合的方式進行整合,并運用到真實的情境中,從而增強知識、技能和體能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要想更好地實施結構化教學,建立與之配套的學業質量評價標準是必不可少的。表現性評價是在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則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或結果作出判斷[1]。它既能評價學生的結果,也能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全面參與,培養學生自主性,為終身體育思想做鋪墊,即,表現性評價可以整體刻畫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特征,可以為結構化教學的評價設計和實施結構提供依據。
一、基于《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結構化教學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具有基礎性、健身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特點”[2]。同時強調加強課程內容整體設計,保證學生學習和掌握結構化的基本技能、體能、專項運動技能和健康技能等,為學生參與運動和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礎[2]。季瀏教授在課標解讀中也提到“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指體育與健康知識與技能具有層次性和關聯性特征”[3]。學校體育存在的價值不是為了教會學生某一項或幾項單一的運動技術,而是為了教會學生解決體育與健康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終身體育的意識,體現健身育人的思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最終達成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結構化教學摒棄單個知識技能教學,倡導以兩個或以上的內容或手段組合學練方式設計層次感和關聯性突出的教學課堂,用活動展示和比賽形式呈現,體現了學校體育課遵循學生動作技能發展和身心發展認知規律的教學精神。
體育與健康課的課程設置包含: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習活動方式和學業質量評價。四者之間是密切聯系、互相制約,按照培養完整的人的客觀要求而不斷分化組合的。廣大一線體育教師想要實現結構化教學,自身首先要具備對結構化的認知和相應的思維能力,其次還要具備教會學生結構化知識的教學能力。
結構化教學是需要在教材理解、學情分析、教法運用、學練組織、過程評價與課中實施及學生所學的結果上全方位體現出結構化,并借助結構化意識、思路和方法,促使學生思維結構層次不斷提升,思維能力有效發展的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所展現出來的結構化教學,其實僅是流程的結構化,并未體現出整體思路、知識結構、易犯錯誤、知識與技能、技能與體能、技戰術等綜合的結構化,并未達到培養學生的認知方式從表層到深層、從顯性到隱性的深度結構化,無法實現思維結構層次由低到高的有效發展。因此,結構化教學實質上是“為了結構”并“依靠結構”的動態轉化過程。
二、優化結構化教學的表現性評價
教學評價是衡量教學過程與結果的主要手段。評價的目的是更好地判斷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學性等,證明改進教學方面的價值,為課程教學和建設服務。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它已不僅是簡單的知識與技能,教學中要想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離不開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結構化教學所強調的創設復雜的情境化教學環境和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組合教學內容本身就是表現性評價的體現。表現性評價主要評價的是學生自己建構答案和建構性或創新性的行為,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而非淺層的只需要完成動作模仿或簡單技能,其關鍵是學生經歷真實情境中的任務完成過程,并利用評分規則引導和反思學習,需要課程、教學與評價的統整設計與實施。它能夠較好地將課程與教學連接在一起促進標準、評價、課程與教學的一體化。通過表現性評價可以引導教師重新思考課程教學與評價的關系,重新設計關于核心素養目標的評價體系,能夠更加清晰、明確地促進學生體育課的學習。
教師在設計表現性評價過程中既能深入學習每項運動的相關知識,也能著重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形成運動規律的,還能通過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讓學生了解技戰術的應用。所以教學模式的改變也伴隨著教學評價的變化,而表現性評價也能促進結構化教學的實施與開展。這也體現出課程、教學和評價一體化。
三、結構化教學中表現性評價的實施
從表現性評價的概念來看,周文葉教授指出表現性評價是在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則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或結果作出判斷[1]。所以結構化教學中的表現性評價,是當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按照看到提示的信息學習,教師將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產生的結果用標準來評價,而標準的設立應當建立在體育核心素養的理論基礎上去完成。而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發展,并且能夠在解決復雜情境的實際問題過程中發揮作用,所以表現性評價的實施應當根據表現性評價的概念和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去推進與完成。
1.設立真實的運動情境
真實的情境要求評價學生在體育課堂所學的知識是否能夠運用到日常的生活當中去,應當能和相關的生活技能形成連接,提高學生把在學校內學習到的知識遷移至學校外運用的能力。
結構化教學和表現性評價都可以改善在大多數體育課評價中只通過單一技術間接表現學生的某一項能力,但是卻無法體現出學生是否會應用的情況。體育課程的真實情境不僅體現在各種各樣的比賽,教師運用表現性評價應重點關注學生如何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以及綜合能力的應用,如緊急避險能力、良好的生活作息、團隊合作等。在這種理念下,學生必須參與到日常的比賽或實踐中。因此,無論是結構化課堂還是表現性評價中都應設立接近合乎真實的運動情境,以培養學生的“實戰”運用能力。
2.觀察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表現
表現性評價要求學生建構知識,所謂建構知識,是指學習者針對學習任務,通過新舊知識的互動,使之產生新的有意義的關聯,組合或統整的過程和結果[4]。所以在體育課堂上,學生必須通過自己在真實情境中的表現證明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而不是單一的技術展示。學生建構知識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反應,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不是教師讓怎么做,學生就怎么做,限制了學生的思想。建構的知識要更接近于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當然,學生的知識建構未必是合理的,這就需要教師的參與、需要團隊共同探究,并在探究的過程中,追求知識建構的合理性。
在體育課堂的表現性評價中要求學生參與一系列的復雜的情境,并且學生必須分析所遇到的問題,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如,在比賽中“本方連續失分”的現象,要求學生必須分析問題原因,并想辦法解決問題。因此,必須靈活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判斷和分析。不同學生面對相同問題所展現的解決方法也正是教師進行表現性評價的依據。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許并不出色,但充滿個性地展現自己的才能也是提高學生創造性能力的方法,這也正體現了現代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學生看作學習過程中意義建構的積極參與者而非分散知識的接受者。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思考如何開展結構化教學活動之前,先要明確此結構化教學要達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通過什么樣的表現性評價方式證明學生的學習達到了目的,并關注預期學習結果,這樣才有可能產生適合的教學行為。在結構化教學中,面對復雜的學習過程,如何以表現性評價的方式進行學習評價?一是聚焦核心內容,要抓住核心內容的達成情況設置表現性評價標準;二是兼顧學習過程和結果,既關注學生經歷過程中的表現,也關注學習的結果;三是分類分級評價,要構成一個相對全面又重點突出且貫穿始終的結構化評價體系。將評價體系對接教學過程的各個課段,且能確保對目標的實現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3.設計結構化教學的表現性評價
體育課堂的表現性評價要求學生建構知識而不是選擇現成的答案,并且教師進行表現性評價時不僅要評價學生解決問題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生處理問題的過程。如,要評價學生的排球運動能力,不僅要對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在排球課程中對排球的認知、參與比賽的技能使用情況和團隊精神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要隨時觀察學生的練習情況、比賽表現(如積極程度、戰術運用是否合理和勝任不同位置等)和合作意識等,以此來評價學生的運動能力。因此,表現性評價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也不存在對錯之分,只有程度大小之別。所以教師的經驗和智慧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根據表現性評價的目標、任務、依據3個核心要素事先設置好評分規則。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培養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標的課程[2],教師在設定表現性評價目標時應指向課程核心素養。教師要根據課程核心素養、本校學情和自身經驗設定相對具體、清晰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注意以下幾點:設定目標是否符合課程核心素養內涵;設定目標是否可遷移至真實的情境;設定目標是否符合結構化教學的組合技術學習;設定目標是否讓學生建構知識;設定目標能否體現學生能力的證據。如,運動能力是體育核心素養之一,是指“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運動知識、技能和方法參加與組織體育展示和比賽活動”。根據運動能力核心素養,教師若選擇排球內容進行目標設定,那么相應的學習目標可以是:“基于真實排球比賽,完整地參與比賽,能夠運用不同的組合技術和基礎戰術,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等。
表現性任務應緊緊圍繞目標設定,讓學生展示出與目標相契合的能力,所以與核心素養的匹配、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學生知識的建構、綜合技能的應用和盡可能展示過程和結果的證據構成了表現性任務的要素。其中,盡可能真實的情境是關鍵,是構成表現性評價的重要環節。如,球類比賽不應僅停留在課堂上,年級、校園甚至校外的比賽,有觀眾、有壓力、具備一定水平的比賽更能體現出學生的其余能力,教師更能在觀察學生的過程中收集到表現性評價的證據。不過在表現性任務設定中不應出現目標里不包含的內容,如,在高中的排球教學內容中,表現性任務中出現如跳發球、快攻戰術等超綱內容。因為大部分學生不具備這樣的技能,所以不能真實地對學生的能力進行
評價。
設定表現性任務后,還需要制訂相應的評價規則,讓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評價。在制訂評價規則時依據學生進階的評分原則和能否得到學生的反饋是重點,以此教師才能清晰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結合《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學業質量”部分內容,參考《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筆者設計了排球模塊的表現性評價應用框架的例子(表1)。
真實的情境、學生知識的建構和評分的規則在表現性評價中應該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正是因為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所以學生在完成這項任務時就必須進行知識構建,而不是用單一的知識解決問題。而復雜的知識構建和學生的反饋是以往簡單的技術評價和分數評價無能為力的,便需要建立基于教師主觀判斷的評價規則。在表現性評價中不光要評價學生的表現過程,同時也要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結果。所以相應的技術動作評價也是必要的。只不過教師應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如戰術應用能力、團隊合作意識等。
表現性評價并不是唯一的評價方式,本文也是根據結構化教學所建立的復雜教學情境,發現表現性評價更適合運用到結構化教學當中。而且表現性評價能夠將課程標準中核心素養貫徹到體育課堂中,也能將教學與評價結合起來,無論課堂教學還是評價都有內容的設計、多項運動技能的關聯,引導學生形成完整的運動能力,最后在真實的運動情境當中培養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實現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目標。當然,設計表現性評價畢竟不如之前的評價方式便捷,但是教育的改革永遠都是先“做”才能得到收獲,希望各位體育同仁勇于實踐,評價之事于基礎教育尤為重要,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周文葉.學生表現性評價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季瀏.我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J].體育科學,2018,38(02):3-20.
[4]鐘志賢.知識建構、學習共同體與互動概念的理解[J].電化教育研究,2005(1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