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恒萊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注重采用結構化的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加強學生對所學運動項目完整體驗和理解,提高學生在真實活動或比賽情境中運用知識與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對此,落實《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理念,正確理解體育結構化教學的內涵、厘清價值、明晰路徑,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尤為重要。
筆者總結認為,體育結構化教學是教師在體育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時,強調知識與技能之間、技能與技能之間、技能與體能之間、技術與戰術之間、技能與情境之間的內在關系,關注情境創設和知識技能的前后關聯,引導學生對所學運動項目有完整體驗和理解,從而更好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初中體育結構化教學,在課程核心素養的統攝下,通過逆向設計教學目標、創設遞進的運動情境選擇結構化學練內容、選用結構化的學習方式和多元評價加以實施。
一、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逆向設計教學目標,實現目標結構化
結構化的教學是“以終為始”,以逆向設計的思維來思考和改變[2]。體育結構化教學秉持“以終為始”的理念,即以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分析學生認知水平、原有基礎等具體學情,對教學目標進行逆向設計。簡言之,就是根據學生所要發展的素養整體設計諸如目標、內容、方式、評價等所有教學活動。如,在“對抗情境下的籃球運、傳、投組合技術的運用”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通過“具身”于創設的運動情境之中,綜合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運動能力方面的目標主要從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體育展示或比賽3個維度進行結構化設計。學生在持續對抗的情境中應該具備充沛的體能,以支撐后場向前場快速推進,觀察有無同伴快下的情況下進行長傳和快傳,運球過人以及過人受阻時進行傳球,傳球時機的把握以及和假動作的結合,接球后根據場上實際情況選擇是直接投籃、突破投籃、突破分球還是直接傳球,如此就形成了對抗情境中的推進、護球、傳接、投籃以及合理支配球的結構化組合;學生還要具備籃球運、傳、投組合技術的展示能力以及對創設情境的深化直至具備在真實的比賽情境中的比賽能力。
健康行為方面的目標主要從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健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情緒調控、環境適應4個維度進行結構化設計。學生具備通過籃球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并努力形成一定習慣,隨著運動情境從局部對抗、半實戰對抗到實戰對抗的不斷深化,強調籃球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運、傳、投的組合技術的掌握和靈活應用,更強調組合技術應用過程中對情緒的有效調控和對新情境的適應等。
體育品德方面的目標主要從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3個維度進行結構化設計。學生在對抗情境中運用籃球運、傳、投組合技術要養成不怕困難、勇敢頑強、團結協作的體育精神,具備遵守規則、尊重裁判、尊重對手、誠信自律的體育道德以及能夠正確對待勝負、勇于承擔責任的體育品格,提高學生在復雜情境中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從以上教學目標結構化設計中不難看出,目標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目標設計指向核心素養,實際操作中可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融合;設計的目標不是課時目標,而是單元目標,也可能是大單元目標,但課時教學目標可參照執行;目標的呈現宜用說出、做出、獨立、跟隨、合作、完成等行為動詞,宜用速度、時間、距離、人數、次數、場地區域、命中率、成功率、搶斷率、起球率等量化標準,使目標明確、具體、可見、可檢、可測。
二、以運動情境為導向,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實現內容結構化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5個部分。專項運動技能的內容要求所包括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技戰術運用、專項體能與一般體能、展示與比賽、規則與裁判方法、觀賞與評價6個方面是以核心素養為主線邏輯設置的,每個方面之間存在明晰的層次性和關聯性,是以結構化方式呈現的。結合“對抗情境下的籃球運、傳、投組合技術的運用”進行結構化內容設計(見圖1),基礎知識設計為籃球運動的相關知識和文化、常見籃球運動損傷的處理方法、制訂并實施籃球學練計劃等。基本技能包括基本步法和變向、變速運球、傳球、接球、投籃、防守、搶籃板球等基本技術以及突破投籃、行進間運球投籃、接球投籃等組合技術;技戰術運用包括技戰術組合,如在對抗情境中靈活運用運球、傳球、接球、投籃等基本技術和多項組合技術以及簡單的戰術應用;展示與比賽設計為規定傳接球次數的3VS3、4VS4半場比賽,有基本戰術滲透的3VS3、5VS5全場比賽。
需要說明的是,在具體操作中,并不是機械地列出6個方面內容就解決了內容結構化的問題,而是要在核心素養統攝下和教學目標統領下,根據運動技能形成的不同階段,創設不同的運動情境,實現內容結構化。如,在動作技術泛化、分化階段,由于學生學習的技術動作尚未定型,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創設局部對抗情境,實現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體能方面的內容結構化;在動作技能鞏固提高階段,創設半實戰情境,實現組合技術、體能、展示、基本規則的內容結構化;在動作技能自動化階段,創設真實復雜的實戰情境,實現技戰術運用、體能、展示與比賽、規則與裁判法、觀賞與評價的內容結構化,最終指向學生對所學的籃球項目有完整體驗和理解。
情境能夠調動學生情緒,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想象能力,具有真實性、相關性、情境性和導向性的特點。為培養學生興趣,觸發學生主動思考,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或任務,需要教師精心創設豐富多彩、真實有趣的運動情境,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情境創設一般可分為個人學練情境、一對一對抗情境、局部對抗情境和實戰情境[3]。根據運動項目特征、接近真實比賽的程度以及參與人數等,通常可把對抗情境分為1VS1對抗情境、局部對抗情境、半實戰情境和實戰情境。其中,局部對抗情境是在1VS1對抗情境的基礎上融入比賽元素,強調通過提高防守強度提升進攻學生結構化組合運用的熟練程度。結合“對抗情境下的籃球運、傳、投組合技術的運用”的具體特征,可采用后3種情境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和技能,更有效地實現有意識的遷移,促進核心素養的全面養成。
教師通過創設局部對抗情境、提高防守強度、熟練使用單一技術、嘗試運用組合技術、發展相應體能等實現內容結構化。如,2VS2半場比賽,面對積極防守的學生,進攻學生無法使用單一運球技術擺脫防守,需要采用體前變向運球和胯下運球、背后運球的組合技術,也可采用連續胯下運球,還可結合假動作和轉身技術進行組合;隨著所創設情境的不斷深化,教師創設半實戰對抗情境,通過熟練、合理使用組合技術和基礎戰術滲透實現內容結構化。又如,4VS4半場比賽,進攻學生減少運球次數,通過快速倒手,尋找進攻機會,通過傳切、掩護等基礎戰術的配合運用,創造投籃機會,還通過換防、補防、夾擊防守、擠過、穿過等不斷提高防守強度和質量,倒逼進攻組合技術更有效、戰術更多變、時機把握更準確、投籃更果斷精確,更加接近實戰情境;教師創設實戰對抗情境,通過技戰術的有效合理運用、比賽、充沛的體能、規則與裁判方法等組合實現內容結構化。再如,在5VS5全場比賽的全場緊逼的激烈對抗情境中,后場擲邊線球隊員、中鋒和后場接發球者形成呼應,引領接應學生利用掩護或反跑獲取空間接發球,在成功獲取球后根據場上實際情況進行預判,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腳步和組合運球技術擺脫防守從后場快速推進,若擺脫受阻,則要通過中鋒掩護進行快速擺脫;另一方面,若通過上述方法都無法順利擺脫,則要在保護好球的情況下通過觀察、眼神示意、聲音和手勢提示等和后場擲邊線球隊員取得聯系,或選擇精準傳球后再切入,或采用連續掩護等實現快速推進,同時,受籃球規則8秒違例的限制,還要特別關注從后場推進的時間把控。
三、以“學、練、賽”為導向,合理選用學習方式,實現方式結構化
體育教學改革聚焦質量提升的抓手就是“學、練、賽”。“學、練、賽”三者盡管各具獨特功能,但單憑任何一方面都難以達到最理想的效果,需要三者聯動發揮綜合效應[4]。“學”是基礎和前提,“練”是提高和保障,“賽”是檢驗和強化。結合“對抗情境下的籃球運、傳、投組合技術的運用”,以單元第3課時為例,談如何實現學習方式結構化。課時教學內容結構化是單元結構化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中提出“學練三個一”即單一身體練習、以此為核心的組合練習、以此為核心的游戲或比賽。單一身體練習就是“學”技術,組合練習就是“練”技術,游戲或比賽就是“賽”技術。首先,教師創設有一定防守質量和強度的對抗情境,通過情境導入和設置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激發學生興趣、探究欲和好奇心,緊接著讓學生通過熟悉球性進行熱身,內容不僅包括運球、傳接球、投籃的單個動作的復習,還包括運、傳、投的組合動作的嘗試學練。如,兩傳一搶接模擬投籃等,通常采用自主學習和嘗試學習,為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其次,根據學情設計(運+傳+投)為單一練習,學生在無防守和消極防守的情境中進行練習,實際上是復習鞏固前面學過的技術,通常采用自主學習和體驗學習;接著進入組合練習的學練,(有一定防守質量和強度的)防守+(運+傳+投)練習,先把單一身體練習時消極防守的標志桶換成站立不動的人,隨著情境的變化,防守人逐步變成有一定規律機械移動的人、前后移動的人、左右移動的人、比較靈活移動的人(但不搶斷球),組織形式也由2人組合練習拓展到3人組合練習。隨著情境深化,難度遞增,就倒逼進攻學生要去思考判斷、去發現規律、去嘗試多種運球過人的方法,尋求和隊友的呼應,以便快速精準完成傳接球等,這樣逐漸把握對概念、情境和技術原理的理解,從“知道”變為“做到”,在經過不懈努力達到的“做到”中體驗籃球帶來的快樂,這個環節通常采用探究學習和發現學習。最后,進行3VS3教學比賽,鞏固提高(運+傳+投)動作質量、穩定性和成功率,通常采用合作學習和深度學習,同時也可以通過比賽發展體能。因此,對于開放式運動技能尤其是球類運動,“課課賽”“人人賽”落實到位,可不再單獨安排體能練習環節。課的最后階段是利用籃球進行拉伸的整理放松,師生分享在“學練三個一”落實過程中的收獲和困惑,進行及時性、激勵性的互評,通過布置課后體育作業進行鞏固拓展。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教學流程對應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練、賽”的一體化教學要求得到較好的落實,使體育結構化教學在方式結構化層面變得更簡約、有效(圖2)。
四、以激勵發展為導向,靈活開展教學評價,實現評價結構化
教學評價應根據核心素養3個維度,緊扣學業質量進行設計。體育結構化技能教學,強調創設真實、復雜的運動情境和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組合教學內容,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情況,根據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業質量合格標準,采用素養導向的基于真實情境深度學習的表現性評價。結合“對抗情境下的籃球運、傳、投組合技術的運用”,從核心素養出發,以激勵發展為導向,結合運動項目特征和具體學習內容,從評價要點、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等維度進行結構化評價設計(表1)。
核心素養的評價在具體操作中應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側重、融合運用。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基于真實情境的成長和發展過程,記錄課內外學生的真實表現和點滴進步。表現性評價在創設情境的不同階段也應有所側重,初期以教師評價為主,側重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行評價,采用觀察評價和記錄式評價;中期弱化教師評價,介入小組長評價和學生互評,對技戰術的運用、體能和環境適應等進行評價,采用記錄式評價和清單式評價;后期側重學生在展示和比賽的情境中的綜合表現,尤其以技戰術合理運用、情緒控制和體育精神培養為主,采用檔案袋式評價,把在比賽中的得分、助攻、情緒失控等及時記錄,放進個人成長檔案袋中,作為對學生綜合評價的重要支撐材料。評價主體力爭多元,教師評價、小組長評價和學生互評有機結合。隨著結構化評價水平的不斷提升和真實情境的不斷深化,可積極探索《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的增值評價和基于數據分析的精準評價。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李潤洲.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J].課程·教材·教法,2018(7):35-40.
[3]周珂,張伯倫,李相龍,等.《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結構化的理念體現、要義表征與實現路徑[J].體育教育學刊,2022(4):10-15.
[4]于素梅.《〈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102-103.
——責任編輯:王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