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忠 鄭華威 屈冬林 張錚瑞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理念”中明確提出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1]。“學、練、賽”實施的廣度與深度直接影響著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成效,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形成。在此,筆者深入挖掘“學、練、賽”深層內涵與底層邏輯,探索“學、練、賽”體系的構建,以更好地落實《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高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質量。
一、“學、練、賽”理念的提出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圍繞“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對體育教師進行考核評價。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提出要全面把握“教會、勤練、常賽”的內涵與要求,使其成為常態化、規范化、系統化的教學組織模式。《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進一步提出要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理念的提出,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明確了今后的方向和重點。
二、“學、練、賽”體系的構建
“學、練、賽”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教學過程中,“學、練、賽”不是簡單地將學習、練習、比賽進行組合,也不是作為課堂教學順序進行排列,它包含了豐富內涵和多層邏輯關系,主要體現在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及微觀層面,并由3個層面構成一個完整的“學、練、賽”體系(圖1)。
(一)宏觀層面的“學、練、賽”
宏觀層面的“學、練、賽”是指《指導綱要》《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所提出的“教會、勤練、常賽”要求,也就是通過體育課堂學習運動技能,利用課外時間進行鞏固性練習,并最后通過形式多樣的比賽發揮全面育人作用。其中,“教會”就是通過體育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基本運動技能,提升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為“勤練”奠定基礎;“勤練”強調不拘泥于課堂練習,可以在課內外、校內外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運動技能,為“常賽”做好準備;“常賽”則要根據體育課堂教學內容合理組織每節課的教學比賽,結合體育課堂教學組建班隊,要周周打比賽,周六周日可組織全校體育比賽,以賽促練,掀起體育鍛煉的浪潮,使學生享受競賽樂趣,更加牢固地掌握專項運動技能,培養學生的體育與健康素養。
(二)中觀層面的“學、練、賽”
中觀層面的“學、練、賽”是基于大單元教學的“學、練、賽”,它是一種深度學習,是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掌握1~2項專項運動技能的重要措施,是將“教會、勤練、常賽”理念融于體育與體育大單元教學之中,使學生完整地體驗到運動技能從0到1的一種學習,避免以往體育與健康學習過程中淺嘗輒止、低級重復的現象[2]。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要根據項目全盤考慮“學、練、賽”3個方面的有效銜接,也就是大單元教學設計首先要突出“教與學”行為,幫助學生掌握大單元教學運動項目的知識、技能、方法,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其次,要逐漸過渡到以強化、鞏固、拓展為主的“練”,通過“練”掌握運動技能,形成運動能力;最后,通過“賽”檢驗“學”“練”效果,幫助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
(三)微觀層面的“學、練、賽”
微觀層面的“學、練、賽”是遵循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的具體體現,是《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學、練、賽”體系要求的具體落實,要做到“教什么就練什么、練什么就賽什么”的環環相扣。“學、練、賽”體系教學應是在做好教學常規的基礎上,強化技術的學習,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動作技能表象,再進行各種形式的單個技術或組合技術練習,設置復雜的運動情境,最終形成運動技能,并通過比賽進一步強化運動技能,做到學以致用、學以善用。體育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學、練、賽”一體化的價值,它不僅是教學模式改變的問題,而是關系到教學改革成效的問題,更是關系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問題。
三、“學、練、賽”一體化體系的實施
(一)宏觀層面“學、練、賽”的實施
1.聚焦“教會”,夯實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
全面提升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確保“教會”學生,就要遵循體育與健康教育規律。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創新教學組織方式,構建“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課堂教學模式,強化教學過程中的“學、練、賽”聯動,做到“以學定教”。此外,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采用適合該年齡段學生的教學手段,科學安排運動負荷,教會學生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與專項運動技能,最終達到學生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自如應用知識與技能。
2.強化“勤練”,發揮課外體育活動的補充作用
僅靠體育課堂教學難以達成掌握1~2項運動技能的目標,需要充分發揮課外活動的作用。因此,學校體育工作不僅要提升體育課堂質量,還要落實中小學校每天安排不少于30min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在沒有體育與健康課的當天安排不少于40min的課外體育鍛煉,確保學生每天在校體育活動1h。此外,要高效利用校外體育鍛煉的作用,合理布置體育家庭作業,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訓練、競賽以及形式多樣的社區體育活動。通過課內外、校內外的聯動,切實落實學生每天校內、校外體育鍛煉各1h,保障學生“勤練”的時間與空間。
3.重視“常賽”,幫助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在學校體育工作中,要充分發揮競賽的育人功能,幫助學生做到學以致用。體育與健康課中要有“賽”,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合理開展教學比賽內容,做到課課有比賽。學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全員課外體育競賽活動,結合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開展競賽活動,打造各式各樣的班級聯賽;要每年定期舉辦春季或秋季學生運動會(體育節)、特色項目聯賽、挑戰賽等比賽,以賽促練;還要組建成年級、校級學校運動隊,參加上級部門或社區組織的體育賽事,搭建“常賽”平臺,為學生提供個性發展的機會,培養和發掘具有天賦的體育后備人才。
(二)中觀層面“學、練、賽”的實施
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要重視運動項目的整體設計,同一運動項目某一學段,要根據學生運動基礎、學校體育特色、學生身體素養發展敏感期等因素,結合運動項目的特征,從整體上思考“學、練、賽”大單元教學內容體系設計,明確各大單元的“學、練、賽”教學內容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熟練掌握運動技能,做到學以致用。以足球大單元教學設計為例,前期以某一水平足球技術技能教學為主,逐漸過渡到基于這些技能的復雜情境練習,后期以形式多樣的足球技能展示與足球比賽為主。
(三)微觀層面“學、練、賽”的實施
1.夯實“學”的基礎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是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的過程,這個環節包含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要保障學生“學”得好,就要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取的知識和教師教學的正確性、適宜性,否則就很難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與運動技能形成規律,還要結合體育與健康學業水平質量要求,合理設計學習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再根據學情選擇適宜的教學手段,進而達到“學”的最佳效果。
2.發揮“練”的作用
運動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神經活動過程,也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一般將運動技能形成的過程劃分為泛化、分化、鞏固、動作自動化4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學生運動技能學習的過程主要是由不會到會,由不熟練到熟練的連續變化過程,要想讓學生熟練掌握運動技能,主要的途徑與方法應讓學生反復高效地“練”。在“練”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不斷進行身體練習以及反復糾錯、強化鞏固,達到對技術動作熟練掌握的目的,最終形成自動化效果。要發揮“練”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練”的手段與方法的選擇,做到精講多練,合理把握“練”的運動量與強度,同時重視課后體育作業的布置,通過課后練習,進一步鞏固課堂學練的成果。
3.重視“賽”的效果
“賽”是學生運動技能掌握程度由內向外的綜合體現,不僅可以在運動實踐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各種運動能力,還可以在體育競賽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賽”并不完全等同于正式的競賽,它既可以是形式多樣的單個技能比賽、組合技能比賽或簡化的比賽,也可以是對抗賽、分組賽、擂臺賽等。如,足球顛球教學中,開始通過教師講解動作要領及動作示范,學生進行模仿、啟發性學習,初步掌握顛球的技術動作;隨后進行自主嘗試練習、強化練習、拓展性練習,學生對顛球更為熟練;最后進行一對一顛球比賽、分組顛球賽、擂臺賽等對抗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汪曉贊.《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內容結構與特色[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34(03):24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