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田麗玲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1]。 明確了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圍繞核心素養而展開。這標志著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變革的主要內容,成為推動體育大單元教學的路徑之一。
一、體育大單元教學的內涵與特征
(一)體育大單元教學的內涵
《教育大辭典》中將“單元教學”定義為“將教材、活動等劃分為完整單元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法,每個單元設有既定的學習目標及內容”。一些學者認為“單元教學不是單純的知識點傳輸和技能訓練的安排,而是教師基于學科素養,思考怎樣描繪基于一定目標與主題而開展的探究活動”[2]。體育大單元和體育小單元判斷的依據和標準是所教運動項目的技戰術內容范圍和習得難度。從理論上講,體育大單元應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過程,即達到了階段性教學任務則可以告一段落的教學過程[3]。
由此可見,基于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要打破碎片化教學,讓知識從零散走向關聯、從無序走向有序,這就要求教師要跳出串聯各個知識技能的微觀思維,不再糾結采用哪種方法攻破某一個教學重難點,而是將學習目標、內容、過程等作為整體宏觀考慮,注重教學設計系統化、知識結構階梯化、活動開展效率化、學業評價多元化。
(二)體育大單元教學的特征
1.大單元設計結構化
大單元教學設計遵循的內在邏輯是課程邏輯,這就決定了大單元設計需要包含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4個設計要素。基于核心素養的體育大單元教學設計倡導結構化,注重學科內外知識、學生生活經驗和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機統一。它要求教師在對《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及教材、學情、校情進行深度研究的基礎上,遵循合理的邏輯策略和規范的方法步驟,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體育大單元主題、目標、內容、過程、評價為主要內容的結構化大單元教學。
2.知識結構階梯化
大單元教學在知識結構上主張破除教材內容既定的框架,根據知識與技能內在的邏輯和學生技能、體能發展的規律整合教學內容,最終促進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形成。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深入挖掘教材的核心與內涵,將內容抽絲剝繭,不斷整合提煉,變成結構化、階梯式的學習問題和任務。
3.活動開展效率化
大單元教學中的活動開展提倡“學、練、賽、評”一致性,注重真實情境下有效學習的組織與落實,規避活動的重復和低效現象。因此,教師應該做大單元教學的頂層設計者,整體構思單元目標、單元內容,合理統籌單元課型、單元課時,合理設計“學、練、賽、評”過程,創設真實的“學、練、賽、評”情境,全面落實教學評價和教學保障,確保大單元教學活動的實效和價值。
4.學業評價系統化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評價的內容包括運動能力的發展、健康行為的形成、體育品德的養成3個方面。基于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評價要全方位、立體式地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學業評價在評價內容上圍繞核心素養,緊扣學業質量標準,系統化評估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水平。同時,倡導評價方式多樣、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手段智能、評價標準適宜。
二、體育大單元教學的實施路徑
基于核心素養的大單元必備要素有指導思想、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評價、教學資源等;各單元學習內容有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技戰術運用、體能、展示或比賽、規則及裁判方法、觀賞與評價六大板塊。每個板塊“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各要素間又該如何整合與聯結?從實踐經驗來看,首先要深入解讀《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明晰課程水平目標、構建學年課程內容、分析教材單元邏輯、梳理教材核心價值、調查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實施大單元教學。在制訂大單元教學計劃時,要以核心素養為目標導向確定單元主題、設定單元目標、整合單元內容、劃分單元課時、明確單元評價,過程中還要注重單元內、超單元、跨學科內容的整合,和“學、練、賽、評”活動的設計與真實教學情境的創設。基于核心素養的體育大單元教學實施路徑設計如下(圖1)。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體育大單元教學實施策略
大單元教學實施的內在邏輯就是將系統化、完整化的教學設計付諸行動,以此促進學生主動的、深層次的學習實踐。基于核心素養的體育大單元教學實施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著手。
(一)聚焦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單元核心目標
大單元教學目標是對教學主題的進一步深化,是開展單元教學的基本前提。大單元核心目標的制訂要以《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依據,緊扣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充分考量學情、校情,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如,在制訂水平二《長拳——自編套路》大單元目標時,應充分了解《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該水平段長拳項目的具體要求、學習內容和學業要求,并深挖長拳項目的育人價值和項目特征,梳理長拳項目的基本動作、手型、步型、步法、腿法、套路等內容,從運動項目、技能核心價值等多維度整合、提取、凝練單元核心目標。
(二)整合單元學習內容,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單元學習內容的整合可以是同一項目單元的內部挖掘,也可以是不同項目單元的外部拓展,還可以是跨學科內容的整合聯結。大單元學習內容的選擇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性別和能力特點等,在單元學習內容的整合中注重合理性、德育性、趣味性和安全性。有效情境能夠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有效情境應具備基于生活、結合項目、形象生動、內含問題4個特質,通過語言描繪、實務模擬、音樂渲染等方法創設球類比賽中技戰術應用的情境、體能練習中克服困難的情境、學練過程中同伴之間互幫互助的情境等。如,在整合水平二《韻律活動》單元教學內容時,可以將手指操、身體部位操、十二生肖操等多種形式的內容合理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再融入音樂的節奏韻律和美術的審美元素,圍繞節奏、動作、姿態、表現力等學習要點,創設與之相匹配的“快樂鍵盤手”“韻律小達人”“韻律晉級賽”等有效的教學情境。
(三)優化單元教學實施,達成“學、練、賽、評”一致
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的核心是有效教學,《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強調重視學生主體,注重“以學定教”。大單元在本質上是一段完整的學習歷程,然而在相對較長的學習實施過程中如何保障教學效果?如何更好地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地?其要求教師廣泛運用各種資源,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核心素養的培育貫穿于單元教學實施的各個環節,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練、賽、評”,確保教學實施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建議在制訂大單元課時時,改變以往的框架模式,將教學過程調整為“學習活動”“練習活動”“比賽活動”,將“評”的環節貫穿于“學練賽”的始終,優化單元教學實施,達成“學、練、賽、評”一致。
(四)優化單元教學評價,助力學生總結反思
單元教學評價不僅是檢驗單元教學成果、判斷學生學習效果和分析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促進學生自我反思總結和深化自我認知的有效舉措。在單元教學或學業質量評價中,建議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注意教學評價的整體性、客觀性、發展性和多樣性,評價主體可以是教師、學生、家長或其他人員。過程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確保教學活動有效開展而進行的評價,可以是單項運動成績、一個周期的課堂表現、體育品德記錄等;終結性評價是在學習結束時為了解學科核心素養是否達成而進行的評價,可以是技能體能測試、知識競賽、優秀學生評選等。如,在水平四《健美操》大單元評價中,可以采用過程性評價(30%)與結果性評價(70%)的方式進行學業考評,過程性評價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方面進行評價,結果性評價采取班內團隊比賽的形式進行,由學生代表擔任評分員,對參與意識、運動能力、團隊協作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使學生在多種角色體驗中不斷學習積累和總結反思。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
[2]鐘啟泉.學會“單元設計”[N].中國教育報,2019-06-12:9.
[3]毛振明.解說“體育大單元教學”[J].中國學校體育.2021,40(1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