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楊旭

任務單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主要手段,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注重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課程指導要求。精準設計任務單,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或與他人協作開展探究性學習并對學生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
一、任務單的構成
任務驅動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創造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教學模式。根據《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注重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明確“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課程指導要求,將體育課堂教學的任務單內容分為4個部分:第1部分是任務情境,即執行任務的情境說明(如場地的設置、器材的使用、學生的分層和分組須遵守的活動規則等);第2部分是探究體驗,即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須完成的任務(如練習的次數、距離、運動負荷等),以及與隊友或團隊協作共同探究的過程;第3部分是關鍵問題,即以問題導向的形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需探究、體驗和解決問題;第4部分是任務評價,即根據學生自主學習和同伴協作完成任務的情況,以及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教師和同伴評價)。以水平四(八年級)耐久跑為例,呈現任務單(表1)。
二、任務單的設計要點
1.符合學生認知
中小學生年齡跨度較大,學生在認知水平、興趣愛好、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任務單設計應與水平段的學生認知和思維相符,達到指向明確、簡單易懂的要求。如,水平一學生的文字識讀能力較弱,但對圖片識別能力較強,教師在設計任務單時,可以趣味化的圖片、視頻為主,讓學生通過視覺感官接受學習和練習任務,不僅讓學生容易理解,還能激發學生執行任務的興趣。再如,水平五的學生具備較強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已形成較為穩定的合作團隊。任務單設計可以小組探究、隊員間的分工配合和戰術演練為主,重點體現學生通過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任務(表2)。
2.關注學生差異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要關注個體差異,讓每一名學生受益的教學理念。任務單的設計也要充分考慮學生性別和運動能力的層次差異。相同的任務,運動能力強的學生能輕松完成,運動能力弱的學生可能完成得較為吃力,甚至是無法完成任務。如何讓運動能力強的學生“吃得好”,讓運動能力弱的學生“吃得消”,這就需要在設計任務單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與其運動能力相符的學習和練習任務,讓學生通過自己或同伴的努力完成任務。如,在設計水平四(八年級)耐久跑的任務單時,可將全班學生按性別和耐久素質水平(男子1000m跑、女子800m跑測試成績)進行分組,分為優生組(成績90~100分)、良生組(成績80~89分)、普生組(成績60分~79分)、努力組(成績60分以下)男女各4個組別。教師以各層次最好成績為依據,按照均衡分配的方式制訂每圈的時間標準。如,努力組男生耐力素質較差且學生間的成績差異較大,任務制訂就以60分(5′05)及格成績為標準,制訂學生每圈60~65S的時間任務要求(見表1)。學生通過完成1~5圈漸進式的小任務最終達到成績及格的目標。各組別根據學生耐力素質的發展情況實施動態分組,以滿足學生不斷變化的自我發展需求。
3.堅持問題導向
任務單的作用不僅是簡單地布置任務,還要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在學練中產生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掌握和運用動作技術的能力。如,在水平四(八年級)耐久跑練習中,要想保持成績的穩定,均衡分配體能是關鍵。任務單中將“如何均衡分配各圈的體能”作為探究性學習的關鍵問題,通過學生的練習體驗和教師的引導,尋找跑步時上肢穩定、擺臂幅度小、呼吸與步伐節奏協調配合、控制跑速等合理分配體能的答案,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兩吸一呼”的呼吸方法,并與耐力素質相近的同伴一同學習控制節奏、節省體能等提高耐久跑成績的技能。
4.統籌自主與協作
任務驅動教學是使學生主動探究、實踐、思考、運用的學習過程,不僅強調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體驗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倡導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配合,開展討論和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流提升探究問題解決方案的能力。如,在水平四(八年級)耐久跑練習中,要求保持隊形、全程勻速跑動、相互協助、突破“極點”。學生在跑步過程中體現團隊精神,耐力素質強的學生要控制好跑速,為耐力素質相對較弱的學生做好領跑,并在到達“極點”時給予鼓勵,力爭全組達到任務要求。各組在完成練習任務后組織開展“在跑步中如何呼吸,如何突破‘極點’,如何保持勻速跑動”等問題的交流與討論,通過分享在耐久跑過程中的不同體驗,共同尋找合理分配體能的方案。
5.注重綜合評價
任務評價是對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學習態度和品德表現的綜合性評價,是任務驅動教學的關鍵內容。體育教育教學中,教師往往重視任務的布置和執行,而忽視任務的總結和評價,導致任務單實施虎頭蛇尾、效果不佳。任務評價分為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2個部分:自我評價是學生在完成練習任務后的自我反思過程;他人評價是教師(或同伴)對學生任務完成情況、運動技能運用、意志品質展現和團隊協作精神等方面的總結和鼓勵。如,在水平四(八年級)耐久跑任務單中,自我評價部分是學生對自己任務完成情況的綜合評估,達到任務目標的要總結成功經驗,沒達到任務目標的要分析存在問題并尋找改進方法;他人評價部分首先是教師對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和過程進行評價,對完成過程中態度積極向上、意志品質堅韌、能夠團隊協作的學生進行表揚,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糾正,激勵學生們繼續努力,其次是開展同組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并對練習中提供幫助的其他學生表示感謝,交流耐久跑過程中的體驗和收獲。
三、任務單設計的注意事項
1.設計目標明確
任務單要緊緊圍繞體育教育教學的核心目標進行設計,將教學目標逐級分層設計在任務單中,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探究、領悟、掌握、運用運動技能,并達到預期的目標,這樣的任務單才具有實用價值和推廣意義。
2.設計內容的適切性
任務單呈現簡潔明了,有利于體育課精講多練的落實。探究性學習和團隊協作的開展,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較大的輔助作用。任務驅動教學僅是眾多教學方法的一種,不是所有課型都適用的萬能教學方法,更不能替代教師教學的主導地位。教師要根據學情,切合教學需求有選擇地設計和運用任務單,達到豐富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標。
3.設計運用的簡便性
一些體育教師為了凸顯任務單的作用,設計了多種形式的任務單(如任務條、任務板、多媒體任務單等),改變了任務單的單一化呈現,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任務的有效性起到了較好的示范效果。但任務單呈現形式過多,不僅花費教師大量的課前準備精力,而且容易讓學生忽略對任務關鍵目標的理解。另外,設計任務內容過多、文字表達不準確等也會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領會任務要求,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任務單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更應該以簡單、方便為主,如問題為一句話、答案為一個詞(或一個數據)等。
任務驅動教學符合《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以學生發展為本,倡導將教師的動作示范、重點講解與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的改革,值得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推廣。但體育教師在實踐中也要避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固化和形式化,多進行研究和探討,針對課堂內容和學情等精準設計任務單,讓體育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余立峰.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