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第三次分配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即以道德分配行為彌補市場分配行為和政府分配行為存在的不足,以實現對社會財富公平分配的道德承諾,因此也被喻為“看得見的道德之手”。與前兩次分配相比,第三次分配更加重視企業等社會力量的作用,尤其是具有傳播速度快、受眾群體廣等特殊優勢的互聯網企業。互聯網企業是依托國家政策紅利發展起來的“先富群體”,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助力第三次分配,以“先富”帶動“后富”。雖然很多互聯網企業已經認識到第三次分配的積極作用,但由于缺乏行動且力度遠遠不夠,導致第三次分配效益明顯不足。因此,要想進一步引導互聯網企業增強財富向善的意識、積極參與第三次分配,就需要深入探究企業的參與動機。
鑒于目前鮮有關于互聯網企業參與第三次分配動機的研究,且研究個體的動機無法用指標來衡量。因此,筆者運用了扎根理論研究法分析收集到的數據資料,剖析了在當前共同富裕背景下互聯網企業參與第三次分配的動機。
為確保原始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本文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來獲取原始資料:一是向參與第三次分配的互聯網企業發放調查問卷,獲取第一手資料;二是在網絡上搜索相關的官方新聞報道、學術會議、企業領導人發言以及相關文獻等,對第一手資料進行補充。
(一)開放式編碼
筆者將語句概念化、范疇化的結果編號為AN,得到企業家精神、人性具有善因、反哺員工、解決社會矛盾等31個初始代碼,將原始資料中的重要語句編號為an,得到 74條原始語句,具體如表1所示。
(二)主軸編碼
筆者通過對上述31個初始范疇重新整理分析,得到了高層品質、組織特性、提升形象、高層私利、吸引用戶、持續發展、共同富裕和社會規范8個范疇,編號設為BN。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歸納聚類,最終提煉出利他動機、自利動機和互利動機3個主范疇,編號設為CN。具體如表2所示。
(三)選擇性編碼
在表2中的3個主范疇說明了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互聯網企業參與第三次分配的動機包括自利動機、利他動機和互利動機3種類型。筆者通過分析主范疇與范疇之間的內在邏輯,生成了互聯網企業參與第三次分配的動機模型,如圖1所示。
扎根理論研究法要求在分析樣本過程中不再產生新的范疇或理論,即認為達到飽和狀態。因此,筆者對預留的8份樣本重新進行編碼,沒有再產生新的聯系和范疇。基于此,筆者認為該模型的編碼和范疇基本達到飽和。


本文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運用扎根理論研究法,定性地構建了共同富裕背景下互聯網企業參與第三次分配的動機模型。根據扎根理論研究法的分析結果,互聯網企業參與第三次分配的動機可以分為三個維度,即自利動機、利他動機和互利動機。由于企業行為的雙重性決定了其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還需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履行道德和慈善等社會義務,因此,企業家應明白第三次分配行為不僅能夠為社會作出貢獻,還有利于自身名譽的提升與無形資產的積累。這種從單贏到雙贏再到多贏的發展模式,會顛覆企業家傳統的義利觀,帶領企業逐漸形成向善文化,推動企業內涵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