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喜燕 周華 張寶鑄

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失真問題一直存在,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外部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監管和查處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圍繞強化財會監督的要求,監管部門要依法加大對上市公司、國有企業、金融企業等實體及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的檢查力度,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行政處罰力度和公開曝光力度。本文分析了2018—2022年外部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財務監管的現狀,探討了外部監管部門應用數字化技術甄別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真實性的策略,旨在加強對上市公司財務的監管,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可知,國內外學者目前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監管主要集中于理論研究,而對如何應用數字化技術實現上市公司財務監管的研究較少。國內學者江永璞分析了大數據對財務監管工作的影響并提出了具體策略,認為財務監管能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促進企業持續穩定發展。學者何易提出區塊鏈技術能夠對上市公司進行有效的財務監管,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上市公司人為篡改財務數據以及規范上市公司行為的作用。學者李銳指出企業財務數字化轉型進一步規范了企業的財務工作,使財務工作更加高效,同時也有助于精準披露財務信息,便于外部監管部門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監管。Hangjun Zhou等多位國外學者提出了SCF數據集能夠對上市公司的海量數據樣本進行分類,并有效檢測欺詐融資行為,提高檢測的精確度,進而減少欺詐融資行為造成的損失。
綜上所述,現階段關于應用數字化技術對上市公司進行財務監管的研究還較為匱乏。本文研究能夠補充這一領域的研究內容,旨在促進上市公司健康穩定發展。
自2020年以來,部分上市公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和業績持續下滑的風險。在嚴苛的上市門檻和融資條件下,為了符合上市條件或保持市值,一些上市公司鋌而走險,甚至粉飾財務報表。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監管主要依靠兩類機構,即會計師事務所和證監會。
(一)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財務的監管
注冊會計師審計是我國現代審計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高質高效的審計活動可以有效規范我國資本市場運行,為我國資本市場各類經濟行為的良性開展奠定有力基礎。我國上市公司主動披露的財務信息主要包括財務報告和審計報告。2018—2022年,按期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中,有多家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詳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會計師事務所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中,保留意見和帶解釋性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數量最多,占比高達83.92%。同時,2018—2019年度出具的非標準審計報告數量呈上升趨勢,而2019—2022年度出具的非標準審計報告數量卻逐年遞減,這說明會計師事務所在揭露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我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財務的監管
近年來,我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監管逐漸加強。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以下簡稱“新《證券法》”),強化了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并加大了相應的處罰力度,從而有利于外部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進行財務監管。證監會網站發布的 2001—2022年處罰公告統計結果顯示,我國共有315家上市公司因財務舞弊而被證監會處罰,其中2018—2022年就有87家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詳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現象較為普遍。其中,2021年證監會通報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數量最多;2020—2021年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數量呈上升趨勢,2021—2022年又呈下降趨勢,說明新《證券法》的頒布對上市公司的舞弊行為起到了震懾作用,有助于推動外部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進行更有效力的財務監管。但總體而言,外部監管部門并未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筆者認為在數字化時代,數字化技術是決定能否長期有效打擊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的關鍵。
(一)應用數字化技術預防財務數據偽造篡改
在上市公司財務舞弊中,人為偽造財務數據和篡改會計信息較為常見。在數字化背景下,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等特點。不可篡改性是指能夠實時記錄證券市場中的每一筆交易,進而為后續的交易審查提供依據。上市公司在研發、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的舞弊手段都能被區塊鏈技術迅速識別,大大降低了監管和審計的難度。同時,在物聯網環境下,物聯網技術不僅能夠實時監控企業投資項目的狀態,對投資項目的全過程進行跟蹤和監測,還能夠找出導致財務數據被盜或丟失的相關責任人。此外,監管機構可以借助云計算技術獲取更準確、及時的數據,并通過對數據進行處理,快速有效地篩選出存在問題的企業,再對其展開深入調查,以加強監管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二)應用數字化技術識別關聯交易
為了挪用資金,個別上市公司會選擇性地披露關聯交易,隱藏資金流的真實去向。在數字化時代,監管部門可以通過應用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對上市公司關聯交易進行監管。例如,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發生較頻繁,導致交易數據和交易信息非常龐雜,監管部門通過應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厘清看似無關的賬戶之間的微妙聯系,并將交易關系復雜的賬戶以邏輯圖形的樣式有序呈現;使用賬戶關聯分析模型,可以快速準確地記錄賬戶之間的交易及行為模式,從而提高辨別關聯交易行為的能力。再例如,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每一筆交易的開始、走向和性質都會被如實記錄,便于全社會共同監督。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監管部門精確找出存在財務問題的上市公司,并對其展開深入調查;可以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進行自動監測和智能識別,對異常情況發出實時風險預警;可以實現對上市公司管理層的監督,如對董事會成員的背景信息、持股情況等進行長期監測,以便監管人員及時發現潛在問題。
(三)運用政務數據資源庫加強財務監管
隨著政務數據共享政策密集出臺,全國各地區通過整合、共享和創新運用政務數據資源庫,建立大數據審計平臺,以助力審計工作提質增效。目前,政務數據資源庫共享的數據類型包括稅務數據、人行征信數據、全國工商信息系統數據、海關進出口數據等,部分地區已建立審計數據共享應用機制,進一步規范了審計數據采集的流程和權限。未來,隨著政府新基建的落地,各地政府部門還應考慮將與企業日常經營相關的水電、銀行賬戶流水、物流等統一集成至政務專屬數據庫,以達到一次采集、多部門共享的數據管理目的。同時,上市公司還應向審計部門、證監會等監管部門開放財務數據的訪問權限,便于監管部門加強對上市公司財務的監管,真正實現預防和監管的雙重目標。

上市公司主要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的方式向市場籌集資金,以擴大生產規模,實現長期發展。然而,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失真不僅擾亂了資本市場秩序,還損害了公司及其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綜上所述,加強財務監管是上市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手段。在數字化背景下,監管部門應用數字化技術加強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監管,既可以降低監管的難度與成本,又可以提高財務監管的精準性。因此,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對上市公司強化財務監管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此文系基金項目:湛江市哲學社科規劃一般項目“湛江市農業數字化與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研究”(項目編號: ZJ22YB10);廣東省社科規劃一般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粵西地區農村金融深化與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研究”(項目編號:GD21CYJ07)。作者鄭喜燕、張寶鑄,單位:湛江科技學院;作者周華,單位:廣東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