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超凡

摘 要: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代,我國大部分公司都呈現較為良好的發展態勢,然而,我國公司整體審計質量卻沒有得到明顯改觀。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公司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并沒有重視公司治理結構的同步優化,這就導致很多公司雖然在體量上已經發展成為現代大型商業公司,但有很多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過去,進而導致經營管理過程中問題頻發。本文通過研究我國當代公司的主要治理結構及其與審計質量的相互關系,分析公司治理結構對于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提出優化公司治理以提高審計質量、促進公司發展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公司治理結構;審計質量;影響
公司治理結構是指為實現公司最佳經營業績,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基于信托責任而形成相互制衡關系的結構性制度安排。公司通過對公司內部各個部分的權力、責任、利益進行制度的安排,以保證正常運行和高效經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當代公司的治理結構在架構上必須嚴格遵守我國的相關規定,其外在表現形式通常由股東大會、董事會、行政高管團隊和監事會等部門組成,這些部門分別代表著公司的投資者、經營管理者和監督者三個方面的角色,在權利與義務上互相制約,互相負責。這種公司治理模式在我國的上市公司中比較普遍,互相制衡的關系對于公司的審計質量而言也存在積極影響[1]。
目前,社會對于審計質量定義的說法有很多,但本質上都是指注冊會計師對于現行審計準則的遵守程度,其概念相對抽象,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常常把審計質量體現為審計報告的質量。[2]而審計報告的質量水平則與審計活動順利與否、公司審計風險的大小、公司運行和治理的健康程度等方面息息相關。因此,公司的治理結構與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且互相影響的。嚴謹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催生出較為健康的審計環境,以及職權明確且負責的管理層,其運營活動和財務數據的真實可靠性會相對較高,這有助于提高審計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從而出具高質量的審計報告。反過來,高質量的審計報告也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出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推動公司治理結構的優化。
要搞清楚公司治理結構對于審計質量的具體影響,則需從影響審計質量的主要因素入手,包括內部影響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
(一)內部影響因素
影響審計質量的內部因素有很多,其中與公司治理結構有直接關聯的包括審計環境、內部控制、審計人員得到的支持力度三個方面。
首先,審計環境是指審計人員在進入一個公司對其進行審計的過程中所處的公司環境以及審計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環境因素。這種審計環境是簡單還是復雜,將會直接影響審計的質量水平。在一個治理結構不完善或治理機制存在漏洞的公司里,其出現審計證據不足、會計資料保存不完善、必要的審計活動實施困難等情況的可能性則相對較高,審計質量自然難以保證。[3]
其次,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不完善通常伴隨著內部控制方面的問題,包括內部控制制度設置得不嚴謹,或者是制度設置合理但由于公司治理結構存在漏洞導致容易被人鉆空子、內控制度實施有效性受損等。而內部控制一直都是一個公司經營發展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被審計過程中需要重點考察的關鍵事項。[4]因此,內部控制存在缺陷將會直接影響一個公司的審計質量。廣東榕泰公司審計失敗便是典型案例之一,因其家族式的治理結構,使得董事長在公司內部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且可以聯合財務總監等一系列公司高層共同舞弊,內部控制近乎完全失效,最終造成廣大中小股東的巨額損失。這種情況不僅使審計難度加大,也加劇了信息失真程度,更無審計質量可言。
最后,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得到的支持力度也是左右審計質量的一個重要的實際影響因素,因為其直接關系到審計人員在公司內的權限大小這一實際問題。以我國公司的內部審計形式為例,目前,我國公司的內部審計根據負責人的不同主要分為董事會負責制、總經理負責制以及財務總監負責制。在董事會負責下的內部審計,審計人員直接向董事會匯報,在公司的權限較大,且不受行政方面的制約,可以調動大部分資源從而形成一個相對真實可靠的審計意見,審計質量自然較高。而在總經理負責制下,內部審計機構成為公司管理層的一部分,審計活動受到管理層的制約和影響,其獨立性可能會受到影響。在財務總監負責制下,因為單一財務部門在公司的權力非常有限,其審計獨立性受到多方的制約,且獲取審計資料的范圍也有局限性,因此,審計的質量很難達到較高水平。[5]
(二)外部影響因素
與公司治理結構有關的審計質量外部影響因素主要在于審計行為的經濟效益。事務所為了謀求經濟利益會遵守成本效益原則,在收入一定時通過降低審計成本來實現效益最大化。一般來說,審計質量越高,所需投入的成本就越多。因此,公司是否愿意為審計行為投入足夠的成本便成為影響審計質量的一個重要外部因素。在這方面,公司治理結構不同會出現很大差異。有學者就我國物流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結構與內部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在對2015年至2019年的樣本數據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后得出:獨立董事的比例與內審質量呈顯著正相關[6],這是因為獨立董事較少受公司內部利益的影響,所以,獨立董事占比較高的董事會通常更關注審計質量,從而愿意支付更多的審計成本。
(一)摒棄不合理的公司治理模式
正如前文提到的廣東榕泰公司案例,在公司體量越來越大的當代社會,家族式治理結構顯然已經不適合規模較大、業務較復雜的大型公司了。不合理的公司治理模式可能會掩蓋經營風險,增大存在舞弊和欺詐的可能,影響公司的長期發展。合理的公司治理模式則能夠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有效的監督,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降低公司經營風險。在當代,對于公司治理結構優化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應付公司在上市時的法規要求,更在于防范公司內部出現少部分人哄騙大部分人進而造成巨大損失的情況。因此,采取科學的、制衡的權力框架來治理公司,能夠有效促進審計質量的提高,促進公司健康發展。
(二)進一步健全公司內部權力制衡模式
健全公司內部權力制衡模式對于提高審計質量的意義在于其能夠使公司內部各個崗位之間的職能和分工更加明確,使監督和管理職責分工更加合理化,從而促進決策的公正性和完整性,增加內部信息透明度,更加有利于審計師對公司進行審計。
健全的內部權力制衡機制還能夠有效監督各個職能崗位,包括監督公司經營的各個環節和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有助于響應并及時控制和解決異常問題,提高審計師對于審計結果的確定性,從而提高審計質量。
(三)進一步加強內部控制
不論是調整公司治理模式還是建立健全權力制衡模式,其本質上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都在于內部控制。內部控制對于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一個公司真正做到了內控制度的設置合理嚴謹、運行健康高效,那么其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經營管理的合法合規性、發展趨勢的健康可持續性等方面就都能夠得到合理保證,其審計的質量水平自然不會低。
總而言之,公司治理結構的合理性與審計質量存在互相影響的關系。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公司普遍呈現出規模擴張、業務豐富的發展態勢,優化公司治理模式進而提升公司審計質量已經成為我國大部分公司不得不面對的境況。對此,當代公司應當適當摒棄不合理的治理模式,以科學、制衡的權力框架來武裝自身;加強公司內部控制,以自身過硬的治理水平來保證審計質量的高水平。如此,方能使公司在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當代做到穩步前進、持續突破。
(作者系河北經貿大學碩士、河北經貿大學助教,單位: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學院,研究方向:注冊會計師審計)
參考文獻:
[1] 唐媚媚,羅夏.公司治理結構特征與會計穩健性[J].會計之友, 2019(4):6.
[2] 陳雨.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20(22):2.
[3] 董玉玲.上市國有企業內部治理結構與審計質量關聯性實證研究[J].財會通訊:下, 2012(12):3.DOI:CNKI:SUN:CKTX.0.2012-36-013.
[4] 陳麗蓉,韓彬.內部控制審計質量與公司治理相關性研究——基于A股主板上市公司經驗數據[J].財會月刊, 2015.DOI:CNKI:SUN:C KYK.0.2015-09-017.
[5] 郭葆春,郭蓉.關鍵審計事項、公司內部治理與審計質量[J].中國注冊會計師, 2019(7):7.
[6] 馮曉. 上市物流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審計質量的關系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21.DOI:10.27715/d.cnki.gshgj.2021.00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