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顧生岳是現代浙派人物畫代表畫家之一,開創了中國工筆人物畫的新格局,其作品視覺沖擊力與畫面表現力都是學習國畫藝術的典范,其畫面所展現出來的裝飾性也有著典型的特色。顧生岳的作品根據其整個繪畫生涯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時期,以其中期的作品為主,對其繪畫裝飾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顧生岳;裝飾性;工筆人物畫
一、工筆畫中的裝飾性
繪畫藝術從原始社會開始便作為人們簡單枯燥生活中的裝飾的角色出現。而平面化的裝飾,從我國原始社會的陶器上就可窺見。如仰韶文化中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圖1),這件器物上的《鸛魚石斧圖》是現在我國已知的新石器時期篇幅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陶制圖畫作品。這件作品所運用的就是中國非常傳統的繪畫技法——勾勒與沒骨。其線條簡單流暢,概括性極強,寥寥幾筆就表現出了斧子的結構和鸛的神態。這里所使用的繪畫技法,也被稱為工筆畫的雛形。
現存最早的繪畫作品《人物御龍圖》與《人物龍鳳圖》,雖因年代久遠已看不清原本畫面的具體設色情況,但其中人物嘴巴與衣服上殘留的一些淡淡的朱紅色和簡潔干練的線條、平面化的繪制方式,都充分表現了早期工筆畫中有關裝飾性的特征。
中國工筆畫的發展與西方繪畫截然不同,散點式構圖造就了其在構圖上的平面化;而繪畫工具毛筆的特殊性能將所描繪的事物都概括成復雜或簡單的線條,線條的處理更增加了畫面的裝飾韻味;此外,三礬九染的繪畫方式也使畫面具有豐富的層次感和強烈的質感效果。這是中國工筆畫的獨特魅力。
二、顧生岳工筆人物畫作品概述
顧生岳的作品根據其整個繪畫生涯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專注于現實主義創作,大多選擇重大歷史題材,畫面充滿故事性。畫面中人物造型動態多樣,大量的速寫訓練與連環畫創作使得他具備了過硬的造型能力,能夠把控住宏大的畫面,并且擅長使用傳統的工筆技法進行勾勒填彩。
中期顧生岳的作品充滿能量和戲劇化想象力,相較于早期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這一時期更傾向于表現人物扎實的造型、戲劇化的敘事情節與帶有紀念碑性的深邃思想,色彩在作品中多服務于造型與筆墨,成為畫面情節的一部分。這一時期大量的對西方繪畫的借鑒也使他的作品更具有故事性與強烈的情感表達,線條更加凝練,人物造型也趨于主觀,有一些夸張變形的處理,但這種夸張變形的處理,也是建立在顧生岳扎實的人體結構知識儲備基礎上的。本文對于顧生岳繪畫裝飾性的探討,也是以其中期的作品為主。
晚期的顧生岳又創作了一批歷史題材、偉人題材的作品,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有中西融匯貫通的意味,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種雕塑般的莊嚴與肅穆,顏色的使用變得大塊簡潔。這一時期,可以說高度概括和熟練的色彩語言使用本身已經成為他工筆人物畫作品的符號。
三、顧生岳工筆人物畫中的
裝飾性語言
(一)構圖的裝飾性
現代所講的構圖概念更多來源于西方,而中國傳統繪畫中對于構圖的概念就是謝赫“六法”中的“經營位置”。唐代張彥遠說:“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边@充分說明了構圖是作畫的第一步。構圖對于一幅作品的整體面貌表現和情感傳遞是極其重要的。
顧生岳的作品在其不同時期的創作中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其風格特征體現在構圖上也有著明顯的變化。在其中期的作品中,隨著東西藝術觀念的不斷碰撞融合、對西方藝術的不斷借鑒,平面構成意識也逐漸影響著其創作思維,具有強烈的當代審美氣息。畫面相較于早期,更加注重點線面的概括與精煉提取,往往運用平面構成原理,對畫面進行打散重組切割等,使畫面具有一種構成式的美感,甚至有一些紀念碑式的人物畫構圖,更突出畫面的肅穆感。其作品《花鳥屏風》的構圖設計簡潔有趣,把畫面從中心進行十字分割,人物置于畫面中間靠左下角的位置,背景的花鳥圖案形成一個“O”形把人物環繞其中。人物外輪廓簡潔流暢,形成一種幾何形式的表達。在疏密關系的處理上,人物身上干凈利落的色塊與背景復雜的花紋呈明顯的對比,用顏色強調人物,用線條強調背景,畫面豐富又不失簡潔,非常巧妙。
顧生岳的人物畫中,單人構圖大多為人物居中或者置于畫面最前,環境物置于后或者四周。這種構圖突出主體人物,使畫面的表達更加干凈利落?!渡倥c大佛》(圖2)這幅作品的平面構成感更加強烈,用簡單的外輪廓造型分割畫面,打破傳統的構圖形式,采用揭取式的構圖,用佛像的經典造型中比較有辨識度的下巴與手勢這一部分的剪影,籠罩住一個少女,畫面簡潔,又耐人尋味,給人一種莊嚴的肅穆感。這一時期的作品構圖大都簡潔大膽,是顧生岳對創作進行的探索,為作品帶來更多可能性與表現力。
(二)色彩的運用
色彩在繪畫藝術中的獨特魅力,在于其運用是一項主觀性很強、有理想性和抽象性的活動,而工筆畫在色彩語言表達上有其獨特的方式。工筆畫在色彩處理上不受光影、造型、構圖的限制,是一種具有形式美的藝術,是一種主觀處理、存在于畫家腦中的情緒表達。
在色彩的運用上,顧生岳中期的作品可謂大膽又富有沖擊力。相比早期在工筆人物畫創作上更傾向于表現人物扎實的造型、富有戲劇化的故事情節,顧生岳中期作品中的色彩多服務于畫面的造型與筆墨。其中期的作品有了更多的主觀性,人物形象的處理和畫面色彩的選擇更加主觀,畫面追求對心理的表達,強調色彩的重要性,突出以色塊造型,用顏色來塑造形象。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顧生岳大膽使用大面積的單一顏色與強烈的色彩對比,更加強調畫面的裝飾性與平面感,常采用統一、重復、變換、節奏等色彩構成形式去塑造鮮艷而又不失和諧的畫面氛圍。同時,為了避免自然色相對繪畫色彩的影響,在色彩上進行主觀設計,并且畫面更加講究色塊顏色體量的對比,強調色彩的襯托和色塊體量之間相互呼應所呈現出的效果,進而增強色彩的裝飾性和畫面的趣味性。用色調與色塊協調畫面,是顧生岳色彩研究的主要方向。他強調,定基調非常重要,因為它與作品主體和意境表達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也起到統率畫面色彩的作用。如沒有基調,色彩必將凌亂不堪,無法取得協調。從畫面關系分析,整體畫面帶來的情緒與情感的傾向,是色調在畫面用色的總和稍有側重且均衡的色彩偏離。主色是畫面色彩傾向的主導,也是情緒的主導;輔色配合主色,要與整個主色調和諧,形成包含冷暖、色相、明度、純度等均衡且豐富的色彩關系。大的色相統一,整個畫面的色彩關系在視覺上才會舒服。色調是觀者對客觀物象的最初的整體色彩印象,也是畫家心中色彩與物象色彩相融合的產物,它包含了客觀和主觀兩種色彩傾向。但更多時候,基于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在作品中主觀的色彩選擇要優先于客觀的色彩傾向,二者需在和諧的色調中方能凸顯力量,刺激人的視覺反應,從而引起情感共鳴。
作品《紅衣少女》(圖3)描繪了一位端坐的維吾爾族女孩,在五官刻畫中強調了人物的形神特征,色彩部分并沒有做過多面部結構性的分染,保留面部的留白,這既能表達出年輕女孩飽滿而又光滑的肌膚,也構成這幅作品顏色最明亮的畫面中心。整個畫面都籠罩著溫暖的橘黃色調,人物衣服選擇了大塊的對比強烈的朱砂紅與黑色。顧生岳中期的作品中常用強烈的紅黑對比,同時紅、黑色的搭配也是維吾爾族民族服飾的常見配色。背景純度較低,并藏有暗紋。在細節上,人物的帽子、頭上的花飾、坐墊的花紋都有小面積的點綴細節,既豐富了畫面,使畫面有疏密結合的節奏感,也不會破壞畫面整體大范圍的色彩關系,這樣的色彩搭配方式更增加了畫面的平面感與裝飾性。
《絲路古曲》描繪了一位吹喇叭的老人,他吹奏的樂曲引出了敦煌的飛天前來舞蹈,畫面內容雖然簡潔但充滿夢幻色彩。這幅畫在色彩搭配上,整體都選用了黃色,從明度與純度上進行調節來組織畫面節奏感。在主題色調的選擇上,昏黃的色調很容易讓人聯系到大漠戈壁的邊疆,少數民族的老人和敦煌的飛天更增加了這種地域色彩,而黃色調也作為仿古的色調,與題目中所強調的“古曲”和敦煌飛天這一歷史文化元素非常切合。在色調的安排上,畫面下半段中老人所用的色調較重,不僅是在給畫面找平衡,將重心集中在畫面的下半段,也給人一種老人遲暮的歲月感;相反,畫面上半部分色調明亮,飛天也環繞著畫面亮點的中心舞蹈。整個畫面節奏鮮明,歡快而又明亮的飛天舞蹈,與深沉而又昏暗的老人形成強烈的對比,使畫面裝飾性與故事性極強而又充滿趣味,體現出現實與夢幻、現在與古代、沉穩與悠揚、靜態與動態的強烈對比。
(三)線條的美感
中國的工筆畫相較于其他畫種的獨特魅力就在于線條。線是最凝練的裝飾語言。人類非常善于從自然界中尋找想要表達美的對象。隨著歷史的逐漸推移與經驗的積累,線在人們表達物象時候的重要作用逐漸顯現。線既是對自然物形的提煉概括,也是設計圖形時用的標記,在使用過程中,人們認識到線是形的最后抽象物,也是最具裝飾功能的一部分。謝赫“六法”論中的“骨法用筆”,用“骨”來比喻線條,就是在強調線條在畫面中的重要性。在工筆畫中,線條可以說是畫面的靈魂,而白描作為只用線條勾勒的畫面呈現方式,能成為單獨的畫種,也正是印證這一說法。
顧生岳的線條在經歷過初期階段以后,逐漸走出傳統的工筆模式,線的構成意味尤為明顯,給人一種紀念碑式、版畫式精簡的感覺。顧生岳的速寫成就非常高,而且有著非常豐富的寫生經驗,大量的速寫練習造就了他對人物造型比例非常精準的把握。其老師劉獅夸贊他所畫的線條“像鋼絲一樣擲地有聲”。顧生岳的工筆人物,在畫面上加強線的表現力,提煉物象形體結構為畫面的筋骨,用線造型,削弱光影在塑造體塊時的作用。在人物造型上,因多使用幾何化的處理方式,畫面中的背景或者裝飾等其他元素也大多采用平鋪直敘的排布方式。這種手法是顧生岳從多種傳統藝術中歸納所得,他認為這種處理造型的方式可以讓作畫更貼近本質,而幾何平鋪的畫面也使線條的表現力更強,存在感也更強,整個畫面完全依據線條去造型,不受透視光影等的影響,裝飾感也更加顯著。
隨著當代藝術的不斷發展,許多畫家在中國傳統線條技法上,適當地加入了西方繪畫的元素,使之越來越具有裝飾性。在“骨法用筆”的同時,線條也要表現出其應有的“氣韻生動”。對工筆畫而言,線條的平滑度、精細度與疏密的搭配組合,則是表現傳神與生動的關鍵。顧生岳的工筆人物畫大多使用中鋒用筆,下筆堅實而有力,沒有虛無縹緲的廢線,每一根線條都在努力表達它需要表達的部分。
四、結語
裝飾性的表達不是單純在于某一方面,而是存在于畫面的每一個環節。中國工筆畫中的裝飾性所講究的適度與平衡,在顧生岳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構圖中的平衡、色彩上的取舍、線條的流暢利落,畫面對各種元素進行設計加工后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
顧生岳的工筆人物畫開啟了傳統工筆人物畫的又一個時代新章,在傳統繪畫的筆墨精髓、藝術審美與西方造型相結合的過程中,回歸線性語言的語境,用全新的線性語言去表現、描繪新時代的精神面貌與生活云煙,是20世紀工筆人物畫逐漸同類化、模板化趨勢中的一股新意識。
參考文獻:
[1]顧生岳.工筆人物畫探[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
[2]馬鳳林.西方藝術主潮[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5.
[3]梁淑嫻.談裝飾性在當代工筆人物畫中的體現[D].蘇州:蘇州大學,2016.
[4]岳小飛.淺析西方“現實主義”對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表現語言的影響[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3.
[5]潘絜茲.凈化人生:顧生岳的藝術[J].書畫藝術,2010(1):2-5.
[6]唐勇力.感受顧生岳先生的工筆精神[J].書畫藝術,2010(1):10-11.
作者簡介:
王蔓蕾,碩士,洛陽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