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遠帆

從青年向中年敲門的這段日子,我已經很久沒來化龍池,再來時只想獨自游蕩。這天下午,下著雨,從黃興路步行街中心廣場邊的小道往里走,不及五十步,就可看到化龍池街口新建的門坊。
化龍池與對面的白果園,原本只相隔一條窄窄的織機街,算是長沙的古街CP里最近的一對。2004年,人民西路建成,這對CP“一別兩寬”。走進去,是麻石路面,這是長沙僅存的4條古麻石街之一。白天的化龍池寂靜無聲,偶有一兩個行人,和三兩個做直播的年輕人。當然,歷史也在此靜靜守候。
化龍池東側原是善化縣學宮,在文夕大火中,被付之一炬。剩下的這段長約六米、寬約四米的青磚照墻,被保存了下來。
再往里走,街巷曲折轉彎處有一處小型的古典園林,由化龍井、鐵匠鋪、化龍池傳說浮雕等組成。
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賦詩:“最惜門前蕭淡意,化龍池水淺如杯。”同治年間,何紹基在長沙城南書院主講時寓居于此,居室名為“磻石山房”。
如今,舊居早已不在,故址上建起了何紹基書法碑刻長廊,算是留住了一段歷史。
不必花多長時間,300米的小街就走完了。
從白天幽靜的化龍池走出,進入長沙市最熱鬧的黃興路步行街商圈,仿佛是兩個世界。雨已停,在那里走走逛逛,吃個飯,目睹一場完整的天色向晚。城市的天際線從金色光澤漸漸變成銀灰色,又變成墨色,再變成晚霞……夜晚的長沙是別一番的景象。
化龍池也收起黃昏前的靜謐,搖身一變,成為酒吧一條街,老街與現代城市生活交融。
2007年,化龍池完成老街改造,吸引了一群有新鮮想法的人。那時,正值電視湘軍崛起,一些電視選秀藝人和電視主持人在這里開起了酒吧。從那以后,老街的夜晚開始沸騰。那時,我還是一名文化記者。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襲來,股市一路狂瀉。就算是在號稱娛樂之都的長沙,也能感受到一股蕭瑟。我喜歡去酒吧一條街溜達,那里的熱烈與歡樂,能讓人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
解放西路乃至長沙,最火爆的酒吧當屬魅力四射,晚上十點,扎著小辮的傳奇老板李志領著一群奔放的外國姑娘挨桌送酒水和果盤,嘴里喊著“加油加油”,為顧客們打氣。
與解放西路演藝酒吧、慢搖吧的風格完全不同,化龍池的清吧節奏舒緩,播放的輕音樂以民謠為主。在這里,一兩百元就能喝上一份酒水套餐,價格不算高,吸引了很多和我一樣囊中羞澀的年輕人,青春,也在此徜徉。
生活在城市中,時常有那樣一個夜晚:把秘密當作真心的通行證,把不堪和懦弱當作笑話。我們圍坐一桌,以酒為名,把所有的不滿委屈難過、快樂欣喜安慰全部掏出來。天亮后該工作的工作,忙賺錢的賺錢,考試的考試,在路上的在路上……大家都回到各自原本的角色中努力生活。
如今,化龍池的酒吧街已經16個年頭了,幾經浮沉,在長沙的酒吧版圖里雖沒有了當年的新銳之氣,但在老街的歷史里,這些不過須臾。它有過高峰,有過低潮,也有過無數個平常的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