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雨(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無錫 214122)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人類進步與社會發展提供了動力,各行各業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諸多潛在的挑戰難題。現階段,社會公眾獲取信息的來源與渠道發生了深刻性變革,人們得以隨時隨地接收數以萬計的互聯網信息。對于身處高校的大學生來說不良的碎片化信息環境,有可能改變其思維方式與行為舉止從而造成影響。鑒于此,高校必須積極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先天優勢,創新思政教育模式,促使大學生真正享受新興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一書,著重探討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創新的必要性、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及具體解決路徑。
該書總共分為九個章節,主要講述了大數據時代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新契機,并進一步闡述了在此環境下高校思政教學模式創新、實踐創新的具體措施。具體而言,第一章系統介紹了大數據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內涵,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圍繞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新環境、立體化模式、新內容等展開論述;第六章至第九章重點探討了高校思政教育在大數據時代應該如何進行教學創新、實踐創新與機制創新,以便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思政教學高質量發展的趨勢。縱觀該書,作者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針對高校如何創新思政教育模式提出了諸多可行性建議,一方面為思政實踐提供了可參考的模板經驗,另一方面助推思政教學質量提檔升級。該書層次結構清晰且案例列舉詳略得當,適合當作高校思政專業的教輔書籍針對大學生展開思想觀念層面的啟蒙教育。
該書從大數據的視角討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內涵、模式和實踐等方面的創新。大數據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與廣泛運用普及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發生根本性、全局性、深刻性改變提供了契機。目前,高校教師亟須將大數據技術與思政教學有機融合,并在此基礎上加快革新教育理念、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更好地激發大學生主動學習思政課程的積極性。實踐證明,高校利用大數據技術創新思政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實踐意義。從理論意義角度看,探索高校大數據背景下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路徑,有助于通過生動、具體、鮮活的實踐案例擴充思政教育理論體系。由于思政教育對象具有廣泛性,包括中小學生、大學生,以及企事業單位在職員工等,針對大學生群體如何展開思政教育模式創新研討,總結出優秀經驗形成可參考且可執行的高校思政教學方案,有助于構建與完善動態化、常態化、數字化的思政教育理論。
從實踐意義角度看,高校教師需積極探索大數據技術與思政教學耦合協調的發展路徑,具有以下幾點作用:一是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效率與質量。教師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可視化追蹤大學生每學期思政課程的學習成果,精準針對薄弱環節展開一對一有效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二是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且科學的學習觀與人生觀。在尚未進入大學之前,部分學生以成績高低論成敗;跨入高等學府之后,一些學生由于失去升學壓力、目標茫然,失去前進的動力。面對學生這種學業定位不清晰,尚未確立人生目標及職業方向的情況,高校應該積極利用大數據技術,全面摸清學生群體的所思所想,然后通過思政課堂從源頭上解開其思想觀念方面存在的癥結,持續幫助廣大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可執行的學業、職業規劃。三是有利于全面革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大數據技術運用于思政教學重構其底層發展邏輯,即全方位創新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等,以適應大學生個性化與多樣化的信息獲取需求。
同時,《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中也曾提及:“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當今社會正在悄然經歷一場深刻性變革。”這意味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大數據背景下面臨著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其中,機遇主要表現為高校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挖掘與分析大學生群體的思想特征,據此得出個體的喜愛偏好以便后續展開針對性教學,促進思政教育實現個性化、數字化、多樣化教學。挑戰表現在諸如,如何讓大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利用所學的思政知識掃除未來成長道路上的思想阻礙;如何利用思政教育讓其擁有突破自我、勇于奮進的精神品質等。簡言之,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改革機遇與挑戰并存,必須思忖一套符合實際教學情況的思政教育模式,以促進思政學科高質量發展。
從本質上而言,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屬于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高校思政教育亟須跟上時代步伐創新教學模式,培養一批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高質量人才,滿足現代社會對高水平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大數據時代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首要前提是打造一支專業能力過硬且綜合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這是高校思政教學質量能否提升與適應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要求的關鍵所在。在實踐中,高校可以通過引進相關院校高水平人才,亦或通過進修與組織培訓等自主培養的方式,壯大思政學科師資力量,為后續展開思政工作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下面將從四個維度詳細探討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創新的實踐路徑。
其一,大數據時代革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理念。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必須擁有向內展開“自我革命”的勇氣,從頂層設計出發革新思政教育理念。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教學理念是高校開展思政工作的指導。實踐證明,大數據時代教師需要樹立個性化、數字化的教學理念。這要求教師改變傳統思政教育整體化的教學理念,樹立個性化教學理念。例如,高校思政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分門別類地統計在校大學生的個人信息,然后經過大數據技術系統處理與精確分析,將其詳細記錄于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數據發展平臺,隨時了解學生群體的思想狀態,進而針對存在學習與生活困惑的學生展開心理輔導,及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可以說,大數據技術為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群體的思想狀況,并為展開具有針對性的思想指導工作提供了契機。
其二,大數據時代豐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資源與手段。在互聯網技術尚未迅速發展與廣泛普及之前,高校思政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積累了大量生動且鮮活的教學資源。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廣泛使用,這些塵封已久的教學案例得以“觸網”轉化為數字化的思政資源,節約教師重復備課的時間成本,顯著提升思政教學效率。而且,大數據時代賦予教師豐富教學手段的可能性。例如,教師在思政課堂上可以借助圖文并茂、視音頻結合的形式講述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等相關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歷史的車輪將會不斷向前演進,這意味著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日臻成熟之后必定會出現新技術,進而再次革新思政學科的教學資源與手段。因此,教師應該始終懷有一顆歸零心態與空杯心態,努力捕捉社會最新形勢與變化,并將其及時有機融入思政教學課程,進而行之有效地提高思政學科教學質量。
其三,大數據時代改進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論課程。教材是高校教師開展思政教學的立足點,也是改進與優化思政理論課程重要的資源。思政教師應該致力于挖掘思政教材中那些與時代精神相匹配的隱性、顯性思政元素,然后經過篩選、加工以圖片、視頻、動畫等新穎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和培養進取品格。不過,高校創新思政理論課程受到教師自身教學水平、學生接受新事物程度、校方支持力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為此,高校應該賦予思政教師更多的自主教學權限,鼓勵其根據學生整體學習水平因地制宜地展開理論課程創新,激發思政教學創新創造活力。諸如,思政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收集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并將其當作理論課程教學素材及時在課堂上予以回應,這樣既可以夯實學生思政理論素養根基,也有利于助推思政課程提檔升級。
其四,大數據時代創新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課程。從某種程度上說,高校思政教學開展實踐課程比理論課程對學生更具有吸引力。這主要是因為思政理論課程的教學氛圍比較枯燥,加大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難度,久而久之不利于學生提升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為了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課堂的整體授課效果,教師理應利用大數據技術積極主動構建第二課堂。例如,思政教師在講解“學習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養”章節時,可以首先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勾勒學生畫像,全面了解其對于法治、法制的理解程度;然后嘗試走出課堂走進社區、企業,利用豐富且具體的實踐案例向學生普及法律基本知識,全方位提升其法治素養,起到事半功倍的思政教學效果。簡言之,高校思政教學應思忖多元化實踐課程,最終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直觀感受所學知識是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引導學生面對復雜形勢始終保持清醒的認知。
總而言之,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社會存在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影響著公眾的思想觀念與行為舉止。大數據技術可以豐富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但其中機遇與挑戰并存。此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理應主動承擔起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使命與責任,利用先進的、正確的、科學的思想觀念,引領大學生厚植家國情懷與培養不畏艱險、勇毅前行的進取品格,幫助他們早日成為能堪重任、勇挑重擔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