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風”在古詩詞中是一種常見的文學意象,在歷史變遷與文學發展過程中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早在先秦時期,“春風”意象已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經過歷代文人的不斷加工潤色,在古詩詞中大放異彩。本文結合文學作品,簡要分析“春風”意象的形成,探究其在不同語境下的多重含義和感情韻味。將“春風”意象分為比喻型、象征型、描述型意象,并做了深入剖析,使讀者對“春風”意象在古詩詞中的表現有一個粗淺的認識,感受中華文化含蓄蘊藉之美。
【關鍵詞】古詩詞;春風意象;內涵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44-005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4.016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一個典型的審美范疇,目前認為最早見于《周易》。《周易·系辭》中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 ①等說法,但這里所提及的“意”“象”皆屬哲學范疇,為玄理之象,和文學藝術似乎無大干系。《莊子·外物》篇中也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②可以看出,“意”很重要,然而都尚在哲學說理的范疇。“意象”作為文學范疇的概念出現,當在南朝梁劉勰所著《文心雕龍·神思》篇:“然后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③ 即有獨到見解的作者,關照在頭腦中映現的形象而運筆行文。顯然,在劉勰看來,意象是“馭文”的首要方法和“謀篇”的開端。
關于“意象”的定義,學術界已有大量的討論,劉芳曾指出文藝學的意象是指:“作者在創作文學作品時,把自己對社會、生活的主觀感受、情感、思想等寄托在精心選定的客觀物象上,使之成為‘含意之象’,成為可感可觸的、生動的藝術形象,從而使作品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④其中的“象”是寄托作者主觀感受、情感、思想的客觀物象,“意”便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情感。袁行霈先生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一文中也做了闡釋:“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 ⑤總的來說,這些對“意象”概念的界定說法大都不盡相同,但都強調主觀情意在客觀物象上的反映。
詩歌由意象語言和非意象語言構成,意象語言抒情達意多含蓄蘊藉,非意象語言多是直抒胸臆。“春風”意象在古代文學中尤為常見。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它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描述型意象到象征型意象的轉變,其內涵也在歷代文人的書寫下不斷拓展、延伸。
一、作為描述型意象的“春風”
“春風”最早作為描述型意象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其內涵有表示“風”這種自然界的現象,也可表示時間,是春季的一種表現。
(一)“春風”自然現象
風,在氣象學上指空氣的流動,是一種自然現象。各個季節的風,風力的大小都能給人不同的感受。春風給人溫暖而生機勃勃,夏風讓人涼爽,秋風蕭瑟,冬風令人寒冷;狂風大作令人畏懼,有壓迫感,和煦微風讓人心情愉悅舒暢。作為自然現象的春風在文學作品中也是溫暖而充滿生機的存在。描寫春風春景的有如杜甫的《絕句漫興九首》:“懶慢無堪不出村,呼兒日在掩柴門。蒼臺濁酒林中靜,碧水春風野外昏。”在幽靜的林中飲酒,春風拂過碧綠的一江春水,“漫興”也由此而生。此外,其《絕句二首(其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也寫了和煦的春風、綻放的百花、青綠的芳草、銜泥的燕子等構成一幅美麗的春景圖。春風可以讓許多春天的景物活起來、動起來,生機勃勃。
也有用“春風”溫暖和煦來襯托作者感傷之情的,如戎昱《移家別湖上亭》一詩中的兩句“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春風駘蕩,景色宜人,春風吹動柳條在湖邊滌蕩,本是如此溫馨的畫面偏“系離情”不免讓人失落不舍,沉浸在離情別緒中,無疑是樂景襯哀情了。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則直接表明了春風給萬物帶來生機,而題目“送別”二字中暗含離別之情。
(二)“春風”意象代指季節
春風,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風,上述講過春風的特點,溫暖、充滿生機活力。在詩歌中,“春風”常用來表示春天回歸,意同春天。在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其三)》中“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用“春風”代指春天,“春風”是春天的物候現象,是春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這里,“春風”與春天意同。除此之外,詩人在詩中使用春風二字,基本都已表明了時間,以具體代抽象的方式表意。同時,“春風”又被古人稱為“東風”,在古人觀念中,春神東帝,方位在東,日出于東,春來自東。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禮記·月令》)所以,“春風”作為新春的物候之一,用以表明時節。在羅隱的《綿谷回寄蔡氏昆仲》中,“一年兩度錦江游,前值東風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也用東風表明時間。同時,也有直接用“春風”表示具體時間的,如魏了翁《柳梢青》的詞句“別來三日東風。已非復、吳中阿蒙。”三日東風,便是三天時間之意。
“春風”作為描述型意象在詩歌中能突出景物,可以景襯情;同時也能代指季節,傳遞詩人的主觀情意與思想內涵。
二、作為比喻型意象的“春風”
“春風”作為比喻型意象,可以比喻貌美,形容美人,也可以比喻恩澤。
(一)“春風”喻貌美
“春風”給人的感覺是舒適的,一個人有姣好容貌也能讓人舒適心情愉悅的,所以在詩歌中常用“春風”來形容貌美。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以“春風面”喻王昭君的貌美。還有用“春風面”直接喻貌美,如陳與義《和張規臣水墨梅》的“含章簷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減。”王實甫《西廂記》中:“我見他宜嗔宜喜春風面,偏宜貼翠花鈿。”李白《清平調詞三首》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作者這里連續用了幾個意象來寫楊貴妃豐滿的玉容,如同春風拂檻般不留痕跡,極寫容貌之美。
“春風”除了可以喻容貌之美,還被用來形容漸漸衰老的容顏。“春風”總是在春天起,總有結束的時候,就像一個人的容顏隨著時光流逝慢慢衰老一樣,這樣的例子如李白《贈錢征君少陽》:“春風余幾日,兩鬢各成絲。”此處雙關,既說春光將盡,余日無多,又暗示錢已風燭殘年,容顏將衰。
(二)“春風”喻恩澤
“春風”也有喻皇帝恩澤的。如李白《宮中行樂詞》:“春風開紫殿,天樂下珠詞。”將皇恩比作春風,皇帝的恩澤如同春風一樣,拂著整個宮殿。同樣杜甫也寫過類似的詩作,在其《紫宸店退朝口號》一詩中:“香飄合店春風轉,花覆千宮淑景移。”也用“春風”喻皇帝的恩澤。退朝時要宣頌皇恩,似乎沒有哪個詞能比“春風”更合適的了。三國魏曹植在其《上責躬應詔詩表》中:“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暢春風,澤如時雨。” ⑥在這篇表中,曹植把皇帝的圣德比作天地,恩情重似父母,施慧恩澤如同春風時雨。清錢謙益《河南衛輝府輝縣知縣陳必謙前母錢氏贈孺人制》中,也有“春風”名句:“因親以及親,使海隅之枯木,咸被春風。”形容恩澤之廣。
宋朱熹在《伊洛淵源錄》中曾記載:“朱公掞見明道于汝州,逾月而歸。語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月。’”后來這個故事演化為一個成語:“如沐春風”用來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學識的人相處并受到熏陶,猶言和高人相處,就像受到春風的吹拂一般。像如沐春風的“春風”亦可比喻恩澤。劉辰翁《歸朝歌》:“梅花信信望東風,須待公歸香滿路。” ⑦詞人被棄置,他對皇帝施恩的渴望就如同梅花期盼春風的到來一樣。
三、作為象征型意象的“春風”
“春風”在詩歌中往往象征著離別、愛情和思鄉。“春風”作為一種流動的存在,似乎可以寄托這些情感,送到遠方。
(一)“春風”象征離別之意
“春風”既然有溫暖之內涵,何以成為離別的象征呢?不得不說,詩人的才思是極其敏捷的,他們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從而加以巧妙聯想,布局成篇。就如詩仙李太白《勞勞亭》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一句實為神來之筆,春風懂得離別的痛苦,故沒有讓楊柳發青。柳是送別詩中最為常見的意象,“柳”與“留”音諧,象征著不舍。太白大才,將“春風”與“柳”相結合,亭外柳條未青,本屬自然現象,無關風月,他卻聯想到是“春風”有情,刻意為之。同樣將“春風”與離別巧妙結合起來的還有李商隱,其《離亭賦得折楊柳》第一首:“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與李白的不同,太白詩春風“不遣柳條青”,而李商隱詩卻“春風爭擬惜長條”,這兩句可謂是異曲同工,都以“春風”象征離別。李商隱詩中的“春風”也解人意,知別苦,因此才讓它把送別的柳條吹青,好讓離別之人折柳送別。
也有直接將送行者比作“春風”來表示離別的,如楊巨源的《折楊柳》:“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憔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遠行人以折柳自比,柳枝被折將下來,離了本源,如行者遠游。將送行者比作春風,春風與柳枝惺惺相惜,意即不舍。這首詩也是巧妙地將春風和離別聯系在一起,雖然詩句美感不及前面兩首,不過也確實說明,“春風”作為詩歌意象確實有象征離別之意。
(二)“春風”象征愛情之意
“春風”也可以象征男女之間的歡愛。“風”意象,在原始初民的思維中,是男女婚媾的象征,因為風來去不定,有如愛情、相思一般令人難以捉摸。在《古詩十九首》中:“此情人不會,東風傳千里。” ⑧便是很好的證據;似乎只有溫柔的東風,才能感受到女子的相思之苦,發出共鳴,并且捎帶情意傳送到心愛之人那里。李白《春思》詩中:“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春風本與閨中女子互不相識,奈何春風入掀動閨中羅帳。但是,閨中女子并不會因“春風”闖入而動,表現了女子堅貞不二,忠于所愛。此處的“春風”意象似乎象征著男女愛情之間的考驗。蕭士赟評此詩云:“末句比喻此心貞潔,非外物所能動。”從藝術上說,這兩句讓多情的思婦對著無情的春風發話,又仿佛是無理的,但用來表現獨守春閨的特定環境中思婦的情態,又令人感到真實可信。岑參《春夢》一詩中:“洞房昨夜春風起,遙憶美人湘江水。”因感春風起,而憶湘江美人。人間春風已滿,春風拂面,如此撩撥人心的美景,怎能不讓人愛意萌生。宋詞人陸游筆下的春風,卻又不似這般喜人。且看《釵鳳頭·紅酥手》:“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⑨此處陸游控訴春風,狂吹橫掃,致使春天的美景不復存在,同時也象征著愛情被拆散,充滿了離恨。這里的“東風”當然也是“春風”之意,不過作者這里別出心裁,以東風吹敗花朵,象征愛情路上的阻礙,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三)“春風”象征思鄉之意
春風可以來去自如,詩人希望通過它寄托思鄉。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想要寄托離思也無可依托,流露出的感情真摯強烈,既突出了邊地的苦寒,也表現出無限的鄉思。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風”將折柳曲送入詩人耳中,勾起了故園之思。這里同樣也是“春風”象征思鄉。
武元衡《春興》:“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上句寫春風吹夢,下句寫夢逐春風。“春風”牽動著詩人對家鄉的思念,春風帶來了鄉夢,又將詩人的思緒帶入到思鄉的夢中,一“吹”一“逐”,極富表現力。它使人聯想到,那和煦的春風,像是給入眠的思鄉者不斷吹送故鄉春天的信息,這才釀就了一夜的思鄉之夢。而這一夜的思鄉之夢,又隨著春風的蹤跡,飄飄蕩蕩,越過千里關山,來到日思夜想的故鄉。王維《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春風重歸江南岸,可是漂泊的游子何時方能歸家呢?在中國人的思想中,總是家國同構的,所以思鄉與懷戀故國也可以用春風來傳達。如李煜《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⑩作為亡國之君的李煜,夜聽東風起,自己卻被囚困他國,難免勾起對故國的思念。
四、結語
“春風”意象在詩歌中可作自然物象,表明春天回歸,春景宜人。因春風的溫和、自由不受拘束、廣博和充滿生機活力,所以也可表貌美、恩澤、離別、愛情、思鄉之意。在作為描述型、比喻型、象征型意象的同時,“春風”意象都有宣泄憂生情緒、探求生命價值、關懷人情的表達。可以發現,詩歌中選取“春風”意象,很多情況下并不是用它的本義,而是經過引申或經過詩人的聯想來與人的感情構造聯系。賦予“春風”人的某種特性,當然這并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態服從人的主觀精神,成為人的象征,而是讓人的主觀感情移入到物的自然形態,而物的客觀物象并沒有發生改變。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說過:“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春風”意象經過詩人們的書寫,寄托著無數文人的生命情感體驗,為中國古典詩歌含蓄傳情上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注釋:
①周振甫:《周易譯注》,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237-238頁。
②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87頁。
③王志彬譯注:《文心雕龍全注全譯》,中華書局2021年版,第320頁。
④劉芳:《詩歌意象語言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2021年版,第5頁。
⑤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頁。
⑥蕭統編,張啟成、徐達譯注:《文選·第二十卷》,中華書局2022年版,第103頁。
⑦唐圭璋:《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489頁。
⑧逯欽立:《先唐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607頁。
⑨唐圭璋:《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56頁。
⑩唐圭璋:《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14頁。
?王國維:《人間詞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5頁。
參考文獻:
[1]彭定求等編.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陳植鍔.詩歌意象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4]蕭滌非,劉學鍇,袁行霈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5]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6]劉嬡.淺論《詩經》中“風”意象的類型及生成方式[J].漢字文化,2019,(22).
[7]王詩瑤.宋詞東風意象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22.
作者簡介:
洪曉春,男,漢族,四川鹽源人,湖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方向:先唐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