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宇
99 年前,黃埔軍校創建于中國革命風起云涌的大歷史背景下。當時,中國面臨著軍閥混戰、民族危機和外國侵略的嚴重局面,急需一支具備堅定革命精神和出色軍事素養的軍隊來引領革命運動和保衛國家。國共合作、孫中山先生親自創辦的黃埔軍校應運而生,匯聚了眾多仁人志士,共同致力于培養具備優秀軍事素質和革命能力的青年才俊。今天,我們深入研究黃埔軍校與國家統一大業這個課題,對新征程推進祖國統一進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黃埔軍校作為中國現代史上的一所重要軍事學校,為培養革命精神和提升軍事素養樹立了典范,成為20 世紀前半葉培養優秀軍事人才赫赫有名的重要基地,被譽為世界四大軍事名校之一。黃埔軍校的重大歷史貢獻有8 個方面:1.培養了報效國家的大批軍事人才;2.推動了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3.為國共兩黨同時提供了強大的革命軍事力量;4.對中國共產黨的建軍和發展有著重大影響;5.塑造了黃埔軍人形象和凝聚了民族精神;6.彰顯了國家軍事文化的軟實力;7.承載了歷史的記憶與民族自豪感;8.對中國社會各界具有深刻的影響。
黃埔軍校的建立和發展,為中國革命和國共兩黨提供了一個集結、培訓和組織革命力量的平臺。黃埔軍校畢業生以其堅定的“愛國、革命”精神、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姿態,成為民族英雄和時代楷模。細數百年以來中國政壇和軍事風云人物,多數與黃埔軍校相關聯。一部黃埔軍校史,就是現代中國百年史。
黃埔軍校的建立,為國家統一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礎。通過東征、北伐鏟除軍閥的軍事統一和抗日戰爭的抵抗外敵侵略,促進了民族的解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崛起。黃埔軍校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有著重要歷史地位。

/ 陳宇。
以中日對決的14 年抗日戰爭為歷史參照,中國軍民在抗戰中付出了巨大犧牲。試想當時如果沒有黃埔軍校為國共兩黨同時提供的強大軍事力量,沒有黃埔軍校師生所引領的中國軍隊現代化,中國人民的犧牲還將更大,戰爭還會更加持久。決定戰爭結果的因素涉及諸多方面,如政黨組織、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軍事力量只是其中的一環。先進的戰爭軍事指導思想、軍事戰略、軍隊現代化的降維打擊,對戰爭結局產生著決定性影響。因此,在深入研究中國統一戰爭歷程時,需要將黃埔軍校置于更廣闊的背景中進行分析,以全面理解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統一戰爭進程的復雜性和多種可能性。
黃埔軍校通過政治思想教育、精神教育、嚴明紀律的執行,以及參與實踐實戰和孫中山、廖仲愷、周恩來等革命導師的榜樣示范作用,成功培養了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堅定的“愛國、革命”精神,強化了學生們對國家統一大業的責任感,為培養出優秀的軍事指揮官和革命領導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黃埔師生在中國革命和國家統一大業中作出了巨大犧牲,發揮著重大作用。
黃埔軍校“愛國、革命”精神的培養模式,在中國軍事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的抗日軍政大學,即毛澤東所說的“紅埔”,校長林彪、教育長羅瑞卿以及眾多教員,都是黃埔畢業生。
黃埔軍校的成功經驗和貢獻,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對于中國革命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啟示,為后來的軍事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對培養革命精神和軍事素養具有重要借鑒意義,也對今天的軍事教育和部隊建設有著積極的借鑒價值。


99 年前,孫中山先生創辦黃埔軍校,旨在培養革命的軍事干部,培養具有現代軍事知識和革命精神的軍事人才,培養一支忠誠革命事業、具有高度軍事素養的軍事骨干力量,推動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與統一。
黃埔軍校建校后,從實現廣東地區的統一,到第一次北伐實現南中國的統一,再到第二次北伐實現國家形式上的完全統一,都有以“愛國、犧牲、團結、責任”為主要內涵的黃埔精神閃耀其間。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東征北伐,是黃埔軍校初創時期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戰爭,對國家統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的抗日戰爭,黃埔師生挺身而出,用生命和鮮血踐行了以“愛國”為主要內涵的黃埔精神,為中華民族解放又一次作出了重大貢獻。這是黃埔軍校師生的使命所在,也是他們對國家統一歷史進程的積極響應。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這是中國千年歷史的發展規律。
明年,是黃埔軍校建校整100 年。在推進國家統一進程中,黃埔精神仍有著重大的歷史推動作用。如今,臺灣地區的分裂問題依然存在,解決這一問題仍然具有復雜性和挑戰性。中國人民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和外來干涉挑釁行徑,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更有信心也更加接近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黃埔精神是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一個重要紐帶,黃埔精神是增強中華文化認同、自信,建設共同精神家園的一面精神旗幟。海峽兩岸黃埔同學及其親屬凝聚起團結奮斗的磅礴偉力,攜手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
今天,我們通過研究黃埔軍校與國家統一大業,一是有助于我們從當年黃埔師生東征北伐和抗日戰爭中的英勇犧牲精神中,看到今天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和強大能力,展現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決心和信心;二是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從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認識到偉大祖國是所有愛國統一力量的堅強后盾,統一的時、勢、義始終在祖國大陸這一邊;三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軍事戰略、組織運籌和領導才能,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把握好和平發展、融合發展與和平統一的關系,為當代中國的國防建設和現代化進程提供歷史啟示,為當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提供現實借鑒,早日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