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補生
1939 年4 月1 日,胡 競 先主任奉命在天水縣東之馬跑泉,成立恢復騎校籌備處。籌備5個月,規模初具,奉準于9 月1日正式恢復,校本部設于滲金寺(古曬經寺),校長為蔣介石,胡主任膺命為教育長,教育處長粟鼎,政治部主任曹意伯,總務處長陳玉波,行政處長趙新恒,研究處長孔繁融,馬術主任賀迪光,戰術主任李希田,射擊主任羅家模,教練主任馬俊義,工兵主任陳智節,財會主任謝炳儒,練習隊隊長朱慶輝、王士誼等。停閉4 年之騎校,竟得于初創籌備同一日起,應時復活,騎界同仁,莫不額手稱慶,蓋9 月1 日,系騎校歷史上最可紀念之一日也。關于編制組織,較前校略加修改,校部及學員隊編制與前校大同小異:練習隊增設騎兵連及騎兵炮連各一連,裝甲汽車一排,當較前校完備。騎校既經恢復,10 月賡續召訓馬術、戰術兩班學員。第3 期馬術科學員教育,因部隊作戰影響,延至是月23 日正式開學,于1940年10 月10 日全期教育期滿畢業。第2 期戰術科學員與馬術科同時召集,因交通困難,延期至11月上旬開學,于1940 年雙十節全期教育期滿畢業。
騎校為抗戰需要,增辦短訓班軍官軍士隊教育,定期為4個月。第1 期軍官隊學員于1939年10 月30 日開學,至1940 年2月底受訓期滿,嗣因各課教育尚未終了,當經呈明延長教育時間一周,于3月7日結業考試完畢,9 日舉行結業典禮。所有學員,除馬魁元一員因成績特殊,呈準轉入第3 期馬術科繼續深造外,余均出校返部。第2 期軍官隊學員于3 月下旬召集入校,4 月1日開學,至7 月底受訓期滿,除因病退學馬蘇元等3 名外,余均于同月27 日結業,試驗完畢,并于30 日舉行結業典禮。所有學員均于8 月1 日離校,各回原部。再內有田稔年等3 員因成績特優,呈準于第4 期馬術科召集時免考入校深造。第3 期軍官隊學員于9 月間召集,因部隊作戰與交通影響,一再延期,迄同月底報到人員方逾半數,直至10 月10 日方開學。惟至該期起,其教育計劃與第1、2 兩期教育相比略有改進。(注:1941 年8月短訓軍官隊奉令改辦射擊班。)
第1 期軍士隊學員于3 月下旬與第2 期軍官隊同時召集入校,4 月1 日正式開學,至7 月底受訓期滿。除因病退學馬應福一員外,余均于29 日結業考試完畢,并于30 日與第2 期軍官隊同時舉行結業典禮;所有軍士均于8 月1 日離校各回原部。1940 年3 月復增辦短訓軍士隊。至于政治部暨特別黨部,系先在渝籌備,于5月1日到校辦公。同時并奉令增設無線電臺,又騎校恢復后,為砥礪清廉計,迭經電請委派計政人員,至7 月25日始到校成立會計室。
1940 年7 月間,為代辦中央軍校17 期騎科學生委托教育,復設獨立騎兵第1 大隊,下轄學生3 隊。該大隊教育,定期1 年半,分入伍生教育6 個月,學生教育1 年。該大隊各隊于7月前,先后組織成立,并于同月中旬由洛陽接收學生220 名到校,于7月下旬復行檢定試驗,因成績體格較差者淘汰16 名,再由清水、天水兩處招考新生36 名,共計招考學生240 名,分編為3 隊,于8 月1 日正式舉作開學典禮,5 日開課,至1942 年2 月上旬全教育期滿畢業。
1940 年10 月,胡教育長參加軍訓部在重慶召開的軍事教育會議,并報告騎兵學校教育情況。
1942 年2 月,奉軍事委員會1 月20 日訓令,對騎校編制重加修正:校部增設辦公室、研究處、總務處,原有副官、軍需、軍械、軍醫、獸醫各室,改稱為股,隸屬于總務處,并另增設軍獸醫院各一。此外,原有各班學員隊,合并為一隊,轄戰術、馬術甲、馬術乙、射擊、機關槍、騎兵炮等6 班。原有練習隊改稱為團,照原編制減騎兵1 連,增騎炮兵1 連,并將裝甲汽車排擴充為隊(附機踏車排),其余騎兵3 連,機關槍1 連,通信1 排,仍原有編制。騎校奉命于4 月1 日起調整實行,于是內部組織系統,益臻完善。同時為繼續代訓之軍校18 期學生,改獨立騎兵第1 大隊為第8 大隊,仍轄學生3 隊。
1943 年,奉令將張掖騎兵分校歸并騎校。1941 年12 月,軍訓部設騎兵分校于甘肅省張掖縣,校址在縣城西北角之大廟,經改建廟內房屋為校部辦公室和教職員宿舍。廟后原為馬步芳部營房,有一大操場,可容一師舉行閱兵分列。環大操場建有官兵宿舍(室內有熱炕)和馬廄,房子整齊,陽光充足。此為學生大隊的教室和宿舍及練習團官兵宿舍,張掖騎兵分校與騎兵學校的編制大致相同。騎兵分校主任為譚輔烈,副主任為葉劍雄。騎兵分校為了擴充騎兵骨干的需要,招考新生不受高中畢業的限制。入伍教育預計為半年,養成教育為一年半,視其情況可以伸縮。抗戰期間物價飛漲,分校因經濟困難,教育進度緩慢。1942 年8 月,蔣校長視察該分校后,接受白崇禧“甘肅天水已有騎兵學校,同省無再設騎兵分校之必要”的建議,同意騎兵分校撤銷。
1943 年春,騎兵分校學生大隊及部分教官和馬匹,均由天水騎兵學校接收;計接收該分校代訓軍校18 期學生兩隊,官佐15 員,乘馬231 匹,于5月底接收完畢,并將接收分校之學生,除奉令降學者外,合編一隊,列為騎校代訓學生第4 隊。
1944 年3 月又代訓中央軍校第20 期騎兵大隊學生。

/ 騎兵學校畢業紀念章。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不兼各軍事學校校長,胡競先由教育長升任騎兵學校校長,教育處長粟鼎升任教育長。此時各軍事學校及部隊接受美式裝備進行教育訓練,由美軍顧問團派出顧問任教,而騎校駐地偏僻,直到1947 年國防部才派顧問團由南京乘飛機來校視察,并請撥專款為幾名顧問新建住宅。顧問團觀看騎校表演馬術、射擊時,對員生精湛騎藝大為贊賞。同時顧問們也表演了馬術、射擊。經協商,由騎校成立美式教官班,顧問團提供美式教育圖表書刊,以騎校在加爾各答受過美式訓練的孔繁融及留美學生柯大樹、李衡等人講授。1948 年,為適應美式教育將馬術班改名初級班,戰術班改稱高級班。同年代訓中央軍校22 期騎兵大隊學生。
1949 年9 月受內戰影響,騎校遷到酒泉。20 日,胡競先離校搭機赴渝而后去臺,粟鼎代理校長職,未幾,粟鼎與人民解放軍一野代表聯系,經過密商,22 日,騎校宣告起義,粟鼎受到一野司令員彭德懷接見和嘉獎,千名官兵從此走向光明。
天水騎校自1939 年9 月至1949 年9 月,計辦召集教育:馬術班第3 至第8 期,戰術班第2至第7 期,射擊班第1 至7 期,美式教官班一期,初級、高級班各一期,共結業1500 余名學生。又代訓中央軍校第17、18、20、22 期騎兵大隊學生共畢業千余人。綜上統計,先后畢業員生2500 余名。
騎校乃孕育專材之洪爐,騎兵之最高學府,為國家建勁旅,為抗戰育專材,受專科陶冶之各期學員生,曾馳騁前方,沖鋒疆場,酬其壯志,展其所學,已不負國家之栽培,亦不愧為軍人之模范矣!
解放后,起義騎兵軍官積極參加國家建設,先進者頗多。如中國現代馬術的鼻祖張漢文(1926—1998),山西五臺人,1944 年3 月考入中央軍校20 期騎兵科,1946 年以優異成績畢業,被保送天水陸軍騎兵學校馬術班進行深造。結業后分發傅作義部服務,1949 年參加和平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后調到內蒙古騎兵5 師工作。1952 年8 月2 日,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25 周年,在北京舉行了全軍體育運動會,其代表華北軍區參賽,獲得馬術6000 米越野賽冠軍。之后曾在內蒙古軍區馬術訓練班、內蒙古馬術隊等任馬術教練。他的很多學生,日后都成為中國馬術和賽馬界的教練,遍布全國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
天水騎兵學校馬術班第3期生王永秋回憶了他在騎校受訓的情況:
1939 年初,本人王永秋在騎兵第2 軍步兵旅2 團任排長,聞9 月騎兵學校在甘肅天水復辦,招收各部隊連以下軍官受訓。我久志于此,即申請團長邵平章為我向軍長請求保送騎兵學校學習。蒙批準,于8 月離開陜西神木,當時交通不便,直到9 月底才到達馬跑泉騎校,先進行了報到體檢及入學考試等。體檢很嚴格,體重標準55 至60 公斤,超過或有其它疾病者一概不收。馬術班第3 期錄取了72 人,分6 個班,我被編入第4 班。戰術班第2 期錄取了30 人。10 月10 日舉行開學典禮,大本營很重視,軍訓部派阮肇昌中將參加并講話。
施教訓練情況:
騎校的一天生活可以說是緊張、愉快、嚴肅、活潑。上課時間8 小時,早晨鍛煉兩小時,晚飯后自由活動兩小時,晚自習兩小時。開始覺得勞累慌亂,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早晨吹過起床號后,10 分鐘盥洗完畢,集合跑步做操或各種活動。最使人頭痛的是每周一次越野跑步,去飛機場或爬山,往返20 里,大隊長親自帶隊,各班教官殿后,誰也不能掉隊,每次跑完后棉衣都得濕透。
早飯后多為馬場教練,我們每人三匹馬:一匹古馬,馬場騎乘;一匹野外馬,野外演習時騎乘;一匹新馬,負責調教。遇有大項目的野外演習時,經常要占用一天時間。
下午多在課堂學習典范、戰術、野外勤務及其它書本知識。特別是野外勤務,還要經常到校外,利用各種地形,使用各種武器,進行消滅敵人,保護自己的演習活動。
晚飯后的自由活動,也是有組織、有計劃進行,結合馬術射擊、野外勤務等方面的不足,加強鍛練。如在馬術方面,你不能跳上跳下,就做單雙杠練臂力,則保險個個過關。如你的騎坐不穩固,則多做騎馬蹲襠式。如你的射擊打不上環,就多練習握槍把,扣板機,瞄三角,打石子等。因時間短任務重,大家都能自覺認真地學習鍛練,提出疑問自己解答,自己不能解答或解答不滿意時,就請本科教官幫助解答。晚自習則更緊張,寫不完的筆記、作業、心得。熄燈號吹過才肯離開教室去睡覺,躺下就睡著,一覺到第二天被起床號叫醒,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星期天,除作總理紀念周外,還要做內務衛生、槍支等檢查,有時也看看球賽。就這樣,日復一日,度過了一個整年。
我最喜歡的科目:
1.師、團戰術研究、行軍、攻擊、防御、遭遇戰等作戰計劃并制圖。
2.馬術超越障礙。甲、跑道固定障礙:在200 米長的跑道上,分別設高20、30、50 厘米及最后一道高一米、深一米的障礙,這最后的障礙最難跳,馬跑到障礙前,如果沒有墊好步,馬猛然停步,隨著前沖的慣性,騎坐不穩的騎手,必定向前沖下馬;如果馬墊好步,騰空跳躍,騎坐不穩,必定脫離馬鞍,從馬屁股上掉下來。久之人馬一致了,落馬的笑話,就沒有了。乙、馬場花藍障礙:設高20、30、50、60、80厘米障礙5個,騎手從一門入,往返兩圈共跳10 次,都要跳過不準打掉。每次學校來賓,學校都組織騎手表演這個項目給來賓觀賞。學校還有一匹黃龍馬超越障礙能力最強,經常在教練完畢后,選兩名1 米4 高的飼養員把一橫木頂在頭上,騎手乘馬騰空而過,不碰橫木。教練團還訓練了一個輕騎小隊,都是走馬,操訓時如同馬戲表演。
3.各種地形的野外演習。荷槍實彈(無鉛彈),各種武器配合,如實戰一樣,指揮官報告實戰經過,學員討論,最后教官講評。
給我印象最深的教官:
一般戰術教官洪緒輔上校,保定8 期。他講解每一條戰術原則,都聯系國內戰爭實例,可謂深入淺出,使學員心領神會,收獲大。
騎兵戰術教官張強,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他在傳授知識時,總是結合外國著名戰役騎兵戰例講解,如同講故事,吸引學員接受教育。
機械化騎兵戰術教官張季云中校,中年教官,坦克兵學校畢業。他了解學員心理,能和學員打成一片,同學們都很尊敬他。
筑城教官章偉上校,保定8期。說話慢聲慢語,每講一例必在黑板上畫出圖形,直觀講解,透徹明白。
野外勤務教官羅家模中校,黃埔6 期,在兵器方面有著作,對我們的課程,熱心負責布置周密。尤其是對各式槍支拆卸特別熟練。對人語言中肯,人人敬服。

/ 騎校期刊《蹄聲》。
在騎校的一年中,由于入學時校方講下期辦高等馬術班,其學員從我們中間選拔,所以學員們都努力學習刻苦鍛練,拼命爭取好的成績,以爭取留校入高等馬術班深造,我也在其列。記得一次在馬場訓練調訓劣馬,雖數十次挨摔不畏艱險,勇跳障礙和練馬上體操。期考前為了背誦條文,經常在晚上值星官查完宿舍走后,見學員們都睡著了,還偷偷起床到教室點蠟燭學習到零點以后,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覺,直到考試完畢,身體也消瘦很多。第二學期開始后,從校部傳出高等馬術班不辦了,我們的希望破滅了,學習勁頭不再像以前那樣拼命追求分數了。盡管如此,我仍以優秀成績于1940 年10 月10日在騎校畢業,即回到原騎二軍服務。
關于蔣介石蒞臨天水視察經過,騎兵學校校刊《蹄聲》有專文記述:
天水遠處西北,抗戰浪潮并沒有把它的地位特別提高。騎兵學校雖是全國最高的騎兵學府。但它的基本作風是重實干,不求表現。復校6 年來,除了白崇禧副參謀總長曾經來此視察一次外,再沒有其他要人蒞臨斯土。所以,當1945 年6 月15、16 日,騎校傳來了蔣校長要來檢閱的消息,大家都以為只是一種傳說,不會真的要來。及到了6月20日,接到白副總長的電報,傳說已成了真實,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興奮、緊張起來。
7 月1 日上午9 時,騎校全體官員生兵,在馬跑泉鎮的西首排列一個二字長蛇陣。這時青年遠征軍的206 師617 團,也徒步40 里地跑到這里參加檢閱,和騎校隊伍前后銜接,排成了一條整肅壯威的行列。碧空如洗,萬里無云;三千多個人,三千多顆心,都在翹企,靜肅、興奮地仰望著天空。10 點50 分,一架銀色巨機,出現在天水上空,由南向北,徐徐降落在天水機場。這是侍從人員和一批警衛人員,他們下了飛機,檢點了一下早已準備妥當的汽車和騎兵學校對飛機場及沿途的警戒。這時天空又出現了第二架銀灰色的巨機,降落之后,大家認得是美國政府贈給校長的“美齡號”,首先下機的是白副總長,接著是錢大鈞主任,總監羅卓英,漢中行營王鴻韶參謀長,俞濟時侍衛長,以及苦守衡陽47 天,現在擔任青年軍第206 師師長的方先覺將軍等,他們和歡迎人員握手寒暄。接著是校長次公子蔣營長緯國,和幾位侍從人員,校長精神充沛,面露微笑,受歡迎人員敬禮后,就和白副總長,胡教育長,上了第一部臥車,直駛馬跑泉來。
當車抵馬跑泉東首恭迎隊前時,三千雙手臂同時并舉,六千個目光一線凝注。接著馬跑泉鎮的民眾,也都翹首駐足,爭仰威儀,鞠躬鼓掌,萬眾歡呼。校長笑容滿面,從車里揮手示意。車抵騎校大門,由門內到校長室,約有二十多丈的坡路,坡度很陡,一般年輕小伙子走上去,都不免腿酸氣喘,但是校長并不要準備好的肩輿,也不要別人扶持,沿著石級,一步一步地走了上去,并沒有氣喘的樣子。
身為騎校的校長,他到了校長室稍作休息,向胡教育長略一詢問騎校情形之后,便又走下石級,步出校門,到了騎校對面的中山公園,首先召見騎校的高級主管人員,再將地方軍政首長垂詢情形。地方軍政首長和民意機關文化教育各界代表,約有200多人,都召集到了公園里。這在天水,在隴南,的確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空前盛會。
下午1 時10 分,校長在公園涼亭聚餐,白副總長、錢主任和胡教育長及地方軍政首長作陪。餐后,游賞園內亭臺池泉,意趣清灑,園內尉遲泉(即馬跑泉)清澄碧澈,全鎮十萬軍民日夜用之不竭,相傳為唐時尉遲恭將軍在此屯兵策馬而成泉。池旁垂柳參天,和校門內滲金寺之古柏濃蔭連接,互相掩映。胡教育長報導此間漢唐遺跡,及明主賢將的軼事傳說,校長追古撫今頗多悵感。在中正亭和地方人為胡教育長所立的“名將風尚”的碑亭前,校長低徊盤桓,時間頗久,并攝影兩幀,神情十分快慰。
下午2 時40 分開始閱兵,大操場東邊是騎校的乘馬官兵和徒步員生,西邊是青年軍206 師617 團的全體官兵,受閱隊伍整齊嚴肅、威武雄壯,三千壯士,一千鐵騎,日麗風飄,軍旗招展,簇成了一幅最美麗壯觀的圖案。
閱兵指揮官是騎校教育處粟鼎處長,他騎的那匹黑騮,風馳電掣,在大操場上頗具特色,報告了受檢人數以后,便從大操場的東端一溜煙的跑到西端;領校長上了檢閱臺,略一瞭視,便乘上騎兵特備的駿馬“風雷”,挽轡前駛,英姿挺勃,不減當年,白、錢、羅諸長官,隨后陪檢,由騎校乘馬官兵,徒步官員生,而青年軍逐一檢閱,每至一行列,敬禮而后,齊呼口號,高亢清朗,真摯熱烈,這是對校長表示崇仰服從的心聲,這是一種向日本侵略者的示威,向反動勢力警告的怒吼。

/ 1951 年,張漢文與愛馬風雷號。
閱兵式之后,騎校的馬術表演繼之開始,參加表演的官佐學員,都勒韁橫馬,躍躍爭試。先由高寬障礙、特種障礙,而連續障礙、應用障礙;再由輕乘表演野營競賽,而固定障礙是8 尺高的墻壘,7 尺寬的炮車過20 幾個連續障礙,3000 碼的野營競賽,縱橫奔騰,一躍而過,靜如處女,動如兔脫。輕乘表演,有的一人數騎,有的三人一馬,起立跪臥,驚險欲絕。馬術表演是這一天最精彩的節目,最緊張的場面,喜樂了檢閱諸公,忙壞了侍從人員和攝影記者,大小十幾個鏡頭,臺上臺下,場前場后,各人選擇對象,裝入鏡頭。校長也頻頻點首,時露微笑。在這個攝影圈里,最活躍、最英俊、最為一般人所注意,是校長的次公子蔣緯國營長,和為校長駕駛飛機的衣福恩隊長等,他們幾個人的姿神與服裝,以至于手提機槍和新式鏡箱(照相機),都象征青年中國在快速活潑的發展壯大。
馬術表演完了,校長在中正臺前,對騎校和青年軍全體官員生兵訓話,首先以“校長、統帥、父兄”三重資格,表示對官員生兵的惦系和關愛;再次提示騎校和青年軍的時代任務和歷史使命,至為重大;繼之訓勉以鍛煉體魄,勤求學術,為國盡忠,為民盡孝。最后以親摯誠懇的態度,深刻沉重的語調,說明與大家在一起抗戰,同榮辱,共患難:“我們是一個生命,一個歷史;必須親愛精誠,不容分離;必須犧牲奮斗,不容逃避。”這幾句話敲動了每個人的心弦,凡是有血性、有良知、有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的中國男兒,聆聽校長真摯動人的訓勉,在精神思想上,應當有個突變的洗禮,在情操上應當奮然思起。
校長訓話以后,舉行告別式,當大家敬禮時候,校長舉手廻環。
4 時20 分,校長載欣載慰,步出校門,準備以兩小時的時間,視導天水軍政并游賞附近名將遺跡,如李廣墓、伏羲廟、諸葛亮點將臺等。5 時10分,到了李廣墓;5 時40 分,到了伏羲廟。校長對此御侮保土,民族英雄的飛將軍和創拓中國文化的太昊大帝,瞻觀景仰,留連頗久。5 點50 分,校長視察寶天路車站;6 點赴四區專署休息;6 時20 分赴孔明點將臺,視察青年軍營房并慰問留營病兵。當車由寶天車站駛過城內大街的時候,萬民空巷,民眾瞻仰歡呼。6 時40 分返抵天水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