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正湘
家父高濟川,號守金、立煌,1900 年8 月出生,黃埔3期畢業,參加過北伐戰爭、臺兒莊會戰、武漢會戰、豫西會戰,4 次負重傷,后要求解甲歸田,途中舊傷復發,到家后3 天不幸病逝。
1938 年初,武漢大會戰的外圍戰打響。黃石是武漢的重要門戶,半壁山位于黃石市陽新縣城東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田家鎮以及下游的富池口互為犄角,有楚江鎖鑰之稱,形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國民政府把富池一帶作為扼守長江的江防要地,富池防線從而成為抵抗日寇進犯華中的主要戰場。高濟川任193 師1 團副團長兼2 營營長,率領一個加強營奉命扼守長江江防要塞——半壁山陣地。
6 月,日寇增派的進攻部隊由第11 軍所屬的第6、第9、第27、第101、第106 師團和波田支隊組成。其作戰目的是攻占沿長江各要塞和突破富池防線,并沿大幕山北麓進逼粵漢鐵路,繼而實現對武漢的合圍。

/ 高濟川。
9 月中旬,日軍開始進攻,中國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電令第18 師師長李芳郴死守富池地區,以拱衛半壁山要塞。然而在日軍海陸兩線的夾擊下,李芳郴貪生怕死,率少數官兵臨陣脫逃。第18 師群龍無首,9 月23日晚退至半壁山。富池就此陷落,導致半壁山要塞直接暴露在日軍炮火和步兵的攻擊之下。
9 月29 日,江北田家渡鎮要塞又被日軍攻破,半壁山陣地完全失去了犄角,成為一個孤立無援的據點。接著,發了瘋的日軍軍艦將成噸的炮彈傾瀉在1852 年修建的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戰的炮臺要塞上。守衛炮臺要塞的正是193 師副團長高濟川率領的一個加強營和要塞炮兵。在這不足2 平方公里的地方,他們與日軍展開了浴血拼殺,一連幾天,半壁山陣地始終如釘子一樣釘在長江南岸,扼守著日軍圖謀溯江而上的通道。
氣急敗壞的日軍不但用艦炮和飛機對半壁山陣地狂轟濫炸,還投放了大量的毒氣彈。高濟川命令士兵們用濕毛巾罩住口鼻,然后站在一土坡上振臂高呼:“弟兄們,為國捐軀,以身報國的時候到了!我們決不能在倭寇面前屈膝投降!”大家聽了高副團長的呼喊,士氣大振,一個個摩拳擦掌,相互鼓勵,冒著鋪天蓋地的炮火,拼死堅守著陣地。日寇飛機和艦炮的狂轟濫炸,讓半壁山這個彈丸之地幾乎成為一片焦土。在這次激烈的戰斗中,2 營官兵傷亡慘重,高濟川以殺身成仁的決心,準備與陣地共存亡。這時,第1 連連長、第2 連連長相繼陣亡,更激起了他和所有士兵對日寇的仇恨,增強了他們殺敵的斗志。數日來,他們與敵展開了拉鋸戰,陣地幾經易手。上級為了避免更嚴重的損失,下令部隊轉移陣地。高濟川奉命帶領后衛營,掩護全軍撤退。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高濟川率領整編后的官兵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戰斗中殺聲震天,血流成河。為掩護大部隊轉移,守軍2 營的戰士在高濟川的帶領下,冒著日軍飛機、大炮、毒氣的攻擊,在一個星期內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拼死抵抗,每個人都表現出與日寇血戰到底的鋼鐵意志。戰至10 月4 日,全營僅存10 余人,其余全部壯烈犧牲。
半壁山陣地雖然最終被日寇占領,但是,高濟川和他的戰友們有力地牽制和阻擊日寇達一星期之久,掩護了大部隊的戰略轉移,打亂了日寇閃電進攻華中地區的戰略部署。
后來,高濟川得到集團軍總司令湯恩伯的器重,被稱為“驍將”,予以嘉獎,并晉升為193師上校師附員兼第1 團團長。
接著,部隊調防廣西河池。此時,抗日戰爭已從相持階段進入反攻階段,高濟川已晉升為少將副師長。其間,他率部在一天一夜間,將進犯的日寇擊退100余公里,斃敵2000 余人,繳獲了大量的槍支彈藥,致使敵指揮官走投無路,剖腹自殺。此次戰斗,當時的中央通訊社發了號外,稱之為“河池大捷”。
抗日戰爭接近尾聲時,高濟川不滿國民黨內部傾軋和派系斗爭,反對打內戰,準備退役還鄉。1945 年春天,他請長假回到家鄉湖南寶慶(現邵陽市)。
1947 年春,高濟川轉調到南京國民黨國防部任少將“高參”,他拒不到任,又請長假回家。途中鞍馬勞頓,他舊傷復發,9 月8 日到 家,9 月11 日病故,享年47 歲。集團軍總司令湯恩伯發來唁電云:“功揚半壁,芳流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