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麗玲
2022 年,臺灣青年楊保羅帶著近8 年的運動健身經驗從上海來到北京。在這里,他繼續推廣體育運動,傳遞健康理念,讓更多的人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好地成為自己。
楊保羅,今年31 歲,出生于臺灣省臺北市。2004 年,跟著父親定居在上海,在這里讀完初中、高中、大學。回臺灣服役一年后,再次回到上海,開啟了自己健身教練的職業生涯。
擁有本科學歷,保羅有更多的職業選擇,但對運動的熱愛,植根于他童年的記憶。4 歲時,保羅第一次在電視上看美國NBA 聯賽,邁克爾·喬丹空中大灌籃的動作深深震撼了他。后來,只要有邁克爾·喬丹的賽事,他都會一場不落地觀看,還會有模有樣地模仿。因為邁克爾·喬丹,他喜歡上籃球,喜歡上體育運動的力量之美。在臺灣,保羅曾經拿過鐵人三項賽第三名;當兵也選擇最嚴格、動作難度最大的儀仗隊。

/ 楊保羅健身。
對保羅而言,上海是品質的代表,經濟繁榮,時尚高端。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生活質量,一批高端健身俱樂部應運而生,國際運動品牌也在此入駐。再次回到上海后,“披上戰衣,那將是我策馬奔騰的地方”。那一刻,保羅的眼中充滿了光芒。
在近十年的時間里,他都在用力量探索身體的極致。俯臥撐一口氣能做130 多個,握推120 公斤的杠鈴10 個,握推150公斤的杠鈴1 個,引體向上35個,跑步機5 公里可以在23 分鐘內完成……這是身高1.76 米、體重80 公斤的楊保羅在上海的體能訓練記錄。
保羅利用自己的身體優勢,深耕健身領域,躍居全國頂級職業健身經理人行列,一度成為精英私人教練,指導過眾多明星、企業高管進行健身鍛煉。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運動是人類超越自然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是心境與智慧、身體與自然的融合。運動的過程,便是對生命感知的過程。
在生產力并不發達、戰事頻發、宗教氛圍濃厚的銅器時代,古希臘人對具有超凡能力的英雄情有獨鐘。因此,成為擁有健美身材、智慧大腦和高尚品格的英雄式人物,就成了人心之所向。而奧林匹克運動將個體體能、智慧、意志、技術各種品質均衡地結合起來,成為迄今為止最為完善、優良的生活哲學。

/ 楊保羅在第十六屆黃埔論壇分論壇上發言。
我們智慧的祖先,在遠古時代就開始通過探索人與世界的關系,在更大的維度上認知生命,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明。武術、五禽戲、氣功、八段錦、易筋經等形式多樣的鍛煉方式,都是通過外部的鍛煉“活化”內部的精神修養,通過由內向外的馳求,達到內圣外王,通過成己成物,從內在發掘這個世界。
保羅說,外在看,健身、運動是動作的完成,而內在發生的變化卻是巨大的。當遇到困難時,躺平還是突破?運動追求的是過程還是結果?心態是淡定還是浮躁?這些問題事關運動的意義,乃至人生的意義。外在的成功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內在的突破能更好地成為自己。這可能就是運動成為古今中外超越人類存在的價值。
“運動健身,為我打開另一個世界。在一次次探索身體的力量、速度、靈巧、耐力中,我理解了自己并成為了自己。”
保羅說,喬丹是他的偶像,他也希望中華運動健身文化能讓更多的人受益。帶著這種使命,他需要做更多的事情。2022 年,他離開已經生活近20 年的上海,來到了北京。
保羅說,作為一個中國人,從小被教育學習傳統文化,老祖宗的智慧早已與自己融為一體。在工作中,他將《孫子兵法》不僅運用在技巧訓練上,也用在為人處世上,這是他能成為健身常青樹的法寶。
在保羅眼中,北京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和人文底蘊。北京成功舉辦了2008 年夏季奧運會、2022 年冬季奧運會,成為全球首座雙奧之城。這座千年古都將奧林匹克精神注入了中華文明的智慧與溫度。
目前,保羅與北京朝陽區的一家健身俱樂部進行合作,自己出技術與專業,對方出場地,推廣健身項目,同時以運動、健身為途徑展開文化交流,希望在國際舞臺上傳播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保羅對祖國的摯愛,源于他體會了兩岸分離的苦痛,祖輩的遺憾應該終結。
保羅祖籍湖南邵陽,此地是抗戰期間最后一次大會戰——湘西會戰的主戰場。太外公、太爺爺、爺爺、叔公都是黃埔人,先后參加了北伐、抗戰。后來太外公和爺爺去了臺灣,太爺爺和叔公則留在了大陸。一灣海峽,親人相隔。隨著兩岸開放往來,臺灣的爺爺終于回大陸尋親,實現了守在心底幾十年的愿望。
2005 年中秋節,湖南衛視《真情》欄目中,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正在吟誦《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位老人就是保羅的奶奶,那低沉、舒緩而深情的吟誦中,蘊含了無盡的鄉愁與思念。
這不只是屬于保羅爺爺奶奶的故事,也是無數想回家的臺灣同胞的縮影。“回家,才能落地生根。回家的希望,從未在臺灣同胞的內心熄滅,鼓舞了幾代人不懈地努力。”保羅說。
小時候,父親會對保羅講述黃埔人的故事,在保羅心中種下愛國的種子。當父親發現臺灣教科書篡改真實歷史,否定兩岸淵源時,將保羅帶到了大陸,并送進了上海的風范初中。保羅說,那個年紀對大多數人來講,還離不開母親,但父親說,正確的三觀需要正確的教育引導,否認歷史的教育,培養不出頂天立地的中國人。
學校安置妥當后,父親第一件事是騎自行車帶保羅去蘇州河畔看四行倉庫。大門外汪道涵“四行倉庫”的蒼勁題字讓保羅印象深刻。之后,他們又去寶山路探訪商務印書館舊址。一路上,父親都在對保羅講述中華民族抗爭史,講述中華民族的偉大與堅強。那一刻,保羅明白了父親的選擇,也明白了作為黃埔后代必須為中華民族的光榮與夢想,為國家統一自強和民族復興,前赴后繼,奮斗不息。

/ 楊保羅參加第十五屆黃埔論壇活動。
在大陸,保羅努力奮斗,走上了自己的路,成為了自己,他更想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島內青年,讓他們看到真實的大陸、真實的祖國。
保羅說,黃埔的故事提供了一個兩岸共同的話語體系,雖然故事有些老舊,但卻是一個幫助臺灣年輕人了解歷史、增進認同的渠道。未來他將會以運動健身為依托,開發以黃埔為背景的各類文藝作品,搭建起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的橋梁,讓更多的臺灣同胞找到自己、認識自己、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