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東,塔依爾·吐爾提,王龍,聶新輝,董俊俊
(石河子大學,新疆石河子 832000)
大學生是網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高校不開展網絡安全教育,校園安全將無法得到保障,大學生的利益也將無法得到保障。目前,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頻繁發生,高校應采取防范措施,通過分析案例、宣傳理論等方式,從不同角度宣傳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重要性。同時,高校還應該對校園安全風險進行評估和預測,以保障學生的安全成長,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
大學生比較單純,缺乏社會經驗,導致詐騙分子會采用多種手段對大學生進行詐騙。詐騙案件類型繁多,包括金融理財詐騙和推銷詐騙等,導致大學生成為容易受騙的群體,很容易陷入不法分子設置的陷阱。受害后,由于缺乏證據,公安機關很難追回大學生被騙走的錢款。這導致校園中不斷發生網絡詐騙案件,大學生屢次受騙。目前,高校校園內的網絡詐騙案件存在以下危害。
在網貸、刷單、二維碼詐騙等網絡詐騙手段中,涉及大學校園的案件頻繁發生,這些詐騙案件的危害性很大。網絡詐騙涉及的金額較高,受害人眾多,而且騙子通常會快速轉移被騙走的錢款,導致公安機關很難追回被騙的財產。
校園內的網絡詐騙案件不僅會給學生帶來經濟上的損失,而且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一般情況下,大學生的經濟狀況相對較差,一旦上當受騙,他們可能無法償還被騙走的錢款,甚至可能出現極端的自殺行為。校園網絡電信詐騙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財產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
高校校園內的電信網絡詐騙發生頻率較高,學生經常陷入不法分子的網絡陷阱中,甚至有一些大學生被迫參與到詐騙行為中,變成了幫兇,騙取同學朋友的錢財。詐騙分子可以利用電腦和手機開展詐騙工作,詐騙成本低,騙取的資金較多,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上當受騙,對高校教育和校園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第一,目前,各地公安機關已經進入高校給大學生開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教育工作。公安機關開展教育的方式通常包括開展講座和分發傳單等,這種宣傳教育方式較為單一,無法起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同時,宣傳教育活動的數量較少,難以確保所有學生及時有效地接受到最新的防騙教育。第二,高校教師在校園電信網絡詐騙防范宣傳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由于他們缺乏專業的防騙知識和較強的識別能力,他們開展的宣傳工作通常會依賴于公安機關。教師的宣傳教育能力較弱導致校園防騙宣傳教育工作難以有效展開,學生對于電信網絡詐騙的防范能力較弱。第三,高校在開展安全教育時,沒有針對電信網絡詐騙防范和網絡安全教育構建常態化的教育體系。當電信網絡詐騙出現新的方式和手段時,學校無法為大學生提供帶有真實案例的防騙宣傳教育。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網絡電信詐騙案件呈現出了集團化、專業化和合法化的特點。不法分子利用網絡貸款公司存在的漏洞,在高校校園內開展校園貸詐騙活動。不法分子的作案方式多種多樣,而學生普遍缺乏防范意識,導致校園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時有發生。
高校電信網絡詐騙的方式包括購物類詐騙、仿冒身份詐騙和利益誘惑類詐騙,這些詐騙方式多種多樣,需要高校學生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仿冒身份是電信網絡詐騙的主要方式之一。部分大學生缺乏防范意識,容易輕信他人,為不法分子進行詐騙提供了可乘之機。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網絡購物,網絡購物已成為學生購物的主要方式,導致退款詐騙、快遞詐騙、假冒網購等詐騙方式層出不窮。利益誘惑類欺詐是指不法分子利用學生經濟收入水平低的特點,采取相關手段誘使學生上當受騙。
首先,高校沒有開設網絡安全教育課程。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盡管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但他們對網絡安全問題的認識不足,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導致網絡宣傳教育無法實現防范電信詐騙的目標。其次,高校教師缺乏網絡安全意識,師生之間的接觸通常局限于課堂,導致教師未能關注學生的安全問題和生活問題,也無法將日常教學與網絡安全教育工作結合起來。最后,一些高校開展的網絡安全教育過于表面化,更加注重形象工程,缺乏及時性,未能深入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網絡詐騙依然屢禁不止。
學生對復雜的社會缺乏正確認識,長期生活在校園內,思想單純,缺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且無法分辨對與錯,迫切地希望實現自我價值。大學生渴望通過創業或勤工儉學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但缺乏防范意識,容易成為電信網絡詐騙的受害者。高校很少對大學生開展與電信網絡詐騙有關的宣傳教育,也沒有普及電信網絡詐騙的理論知識和法律知識,甚至沒有將電信網絡詐騙的知識納入素質教育的考核內容中。
網絡貸款包括分期購、套路貸、校園貸等多種模式。在這些模式中,校園貸的危害最大。不法分子會用低息、零利息和快速批款等優勢包裝校園貸,誘使大學生貸款。如果學生上當受騙,網絡高利貸的利息將會不斷累積,一段時間后,利息甚至可能超過本金,導致當事人需要償還更多的巨額債務。
電信詐騙通常采用熟人作案或冒充權威部門的方式,主要由不法分子通過短信和電話進行[1]。不法分子可能會使用非法手段獲取個人信息,或者冒充受害者身邊的親人或朋友,以各種理由(如車禍或生病)向受害者發送信息。此外,不法分子還可能冒充銀行、公安機關或教育部門,聲稱受害者涉及未還款項,并要求受害者將款項匯入指定賬戶,從而騙取學生的財物。
網絡詐騙的方式包括金融理財詐騙、網絡軟件詐騙、兼職詐騙等多種類型。不法分子利用網絡軟件引誘學生參與金融理財或網絡借貸,采用非法集資和股票指導等手段來騙取錢財。不法分子發布相關信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工作量小但傭金高的內容誘導學生,要求他們首先支付保證金或墊付款項,或者參與刷單活動。一旦學生完成刷單卻拒絕支付,詐騙分子會將學生列入黑名單。此外,不法分子還會利用微信、QQ等平臺向學生發送虛假的紅包或中獎信息,引誘學生點擊并掃描操作,從而將學生的資金轉移到相應的賬戶中。
電信網絡詐騙的方式多種多樣,不斷增加的詐騙類型給高校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高校應當重視網絡安全教育工作,并將網絡教學平臺視為契機,以引導學生防范、識別和應對電信網絡詐騙[1]。
高校作為國家安全教育的主要場所,應該豐富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將國家安全教育設為必修課程。高校要根據國家安全觀的特點,不斷更新安全教育要素,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合理利用網絡的重要性,切實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維護校園安全,進而維護國家安全。高校教師應該在課程思政教育中宣傳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相關內容。此外,當教師講授的課程與計算機基礎相關時,也應適當分析當前網絡安全所面臨的威脅以及大學生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頻發的原因,給學生傳授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相關策略。
高校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和未來接班人。因此,高校需要深化大學生對國家安全的認識,增強他們鑒別不法行為、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鼓勵學生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如果學生遭遇電信網絡詐騙,應樹立主人翁意識,確保能夠沉著應對,及時舉報電信網絡詐騙并與之抗爭。高校應鼓勵學生學習防騙技能,這些技能與電信網絡詐騙的防范知識直接相關。通信工程、網絡工程等專業的教師應鼓勵學生將問題導向法作為查閱資料的方法,以培養他們形成自己的理解并提出具體的建議,從而自主探究,提高防騙能力。高校還可以跨專業和年級開展電信網絡詐騙防范宣傳,鼓勵學生給家人、親朋好友傳授防騙知識,使學生成為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主力軍,以營造良好的反詐氛圍[2]。
大學生通常通過使用學校提供的校園網絡或運營商提供的網絡上課,由于IP地址通常圍繞校園集聚,高校營造安全的網絡環境有助于防范電信網絡詐騙。高校應該加強校園網絡防火墻的建設,并及時預警校園網絡安全行為,以防止學生的手機和電腦遭受網絡風險的侵害,保護學生的個人信息不被盜用,為學生在網絡上的安全提供技術保障。高校還應與公安機關合作,在學校推廣反詐騙應用程序(APP),以防止犯罪分子對大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電信網絡詐騙。學生使用反詐騙應用程序有助于他們學習如何防范詐騙,了解電信網絡詐騙的技巧,為他們提供有效的防范教育。同時,高校要加強防范詐騙的實踐教育,與公安機關共同開展體驗式和場景化的宣傳教育活動,模擬電信網絡詐騙的話術和情景,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理解電信網絡詐騙的心理策略,從而提高大學生的適應能力和識別能力[3]。
教師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除了重視專業課程的講解外,還應將課程思政的內容融入網絡安全教育中,以增強學生的防范意識。教師可以將電信網絡詐騙案例作為教學材料,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電信網絡詐騙知識。當學生了解了電信網絡詐騙的知識后,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趣味性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除了思政工作者外,其他專業教師也應與大學生建立密切的聯系,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防騙能力。在網絡安全教育工作中,宣傳是主要手段。因此,高校應使用主題班會、定期講座等方式宣傳電信網絡詐騙的內容,以提高學生的警惕性。思政工作者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網絡安全教育研究,通報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方式,不定期總結和發布電信網絡詐騙案例,以警示學生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學生要學習電信網絡詐騙的方式,以使自己免于網絡違法行為的侵害。電信網絡詐騙的方式多種多樣,高校應當不斷更新網絡安全課程的內容,通過網絡安全教育幫助學生識別電信網絡詐騙,并引入真實案例以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和認知能力[4]。
相關部門應當完善電信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建設,建立健全電信網絡安全監管制度,豐富高校法治教育的方式和內容,以更好地保護大學生的個人信息,杜絕非法買賣、獲取和泄露學生個人信息的行為,維護電信網絡的安全環境,打擊詐騙行為,加大對電信網絡犯罪分子的懲罰力度。為了幫助學生識別電信網絡詐騙,高校需要開展模擬演練。在模擬演練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他們扮演警察、詐騙團伙和學生等不同角色,以測試他們的防騙意識和識別能力,了解學生在面對真實情況時如何應對,從而探討應對策略。學生之間還可以進行互評,發現對方的問題,并在不同情境下分享看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自己能夠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電信網絡詐騙的方式多種多樣,學生群體難以完全避免電信網絡詐騙的風險。因此,高校應建立師生保護團隊,利用QQ群、微信群、微博、騰訊會議等網絡交流平臺加強交流與互動。學生應在這些平臺上分析和討論不確定因素,以更好地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教師要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切實保護學生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5]。
高校有必要加強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工作,開展相關的防范教育,構建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信息網絡防控體系,從多個角度打擊網絡電信詐騙行為,完善校園安全預警制度,以維護校園的安全與穩定,保障學生的財產安全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