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萍,鐘焱
(長沙衛生職業學院,湖南長沙 410600)
醫衛類高職院校要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德育作為醫衛類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衛類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我們探討醫衛類高職院校將紅色基因融入德育的方法,探索紅色基因融入醫衛類高職院校的現狀及當前的制約因素,創新醫衛類高職院校開展德育的方法,對進一步提高醫衛類高職院校的德育水平、助力“健康中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了充分了解紅色基因融入醫衛類高職院校德育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課題組對某醫衛類高職院校大一至大三的護理學、助產學、醫學美容技術、藥學、中藥學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課題組從繼承、創新、效果三個視角上分別探析紅色基因融入醫衛類高職院校德育的現狀。課題組共發放問卷600份,收回571份問卷,問卷回收率為91.1%。
從紅色優良傳統繼承上看,醫衛類高職院校對紅色優良傳統缺乏傳承,重技能輕德育。紅色優良傳統作為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調查問題“學生掌握德育知識的主要渠道有哪些”中,有94.18%的學生選擇了思政課程,其次是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影視多媒體的學習等。同時,有94.71%的學生認為他們主要是從思政課程中學習紅色優良傳統。由此可見,思政課程在紅色優良傳統的繼承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醫衛類高職院校由于多方面的壓力,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專業建設上,在課程的設置上更加偏重專業課。根據調查問題“您所學課程中,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占比是怎么樣的”,有44.97%的學生認為是2 ∶ 8,有26.46%的學生認為是3∶7。這表明學生對紅色文化知識掌握不夠,影響學生對紅色優良傳統的傳承。
從紅色資源的運用創新上看,醫衛類高職院校運用紅色資源的方式不當。湖南省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但目前醫衛類高職院校未能有效地挖掘和運用這些資源。根據調查,在紅色資源的挖掘上,醫衛類高職院校目前所運用的紅色資源還停留在大眾普遍了解的紅色資源上,對湖湘本土的資源,特別是與德育相關的紅色資源挖掘不夠。在調查問題“您所在學校對本土紅色資源與德育的開發情況”中,有29.63%學生認為開發運用程度一般。在對紅色資源的運用上,醫衛類高職院校依然是以傳統的理論教學方式為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運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但是運用得不夠充分。在調查問題“您所上的關于紅色文化的思政課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情況”中,仍有22.75%的學生認為以傳統理論講述為主,與學生有一些互動,手段較為單一。在校園紅色文化氛圍的營造上,醫衛類高職院校紅色文化占校園文化的比重不是很高。在調查問題“您所在學校中對紅色文化氛圍的營造情況”中,有39.68%的學生認為學校可以通過第二課堂營造紅色文化氛圍。
從紅色基因融入德育的效果上看,德育缺乏整體性,凝聚力和鮮活性不強。學校是對學生開展德育的主體,家庭和社會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學校、家庭、社會未形成德育體系,影響學生德育效果的整體性。在調查問題“您所在的學校關于紅色基因融入德育,學校、家庭、社會的角色地位情況”中,有45.5%的學生認為以學校為主,一定程度上重視家庭、社會的影響力。在學校,學生德育主要來自思政課堂,思政課教師、主管老師(輔導員、班主任)發揮的作用比較大。在調查問題“您所在高校中,德育教師主要包括哪些”中,95.77%的學生選擇思政課教師,77.25%的學生選擇了輔導員或者班主任,隨后就是其他專任老師或者其他管理老師。在學校開展的第二課堂活動中,受眾群體沒有覆蓋全部學生,學生的凝聚力不強。同時,活動的內容并沒有做到與時俱進,關于紅色基因的德育存在沒有及時與時下的德育事件進行有效結合、鮮活力不強等問題。在調查問題“您所在高校關于紅色基因融入德育在校園文化的受眾人群情況”中,仍有29.63%的學生認為學校一般以重要節日為契機開展短暫性活動,受眾人群有限。
德育課程是大學生思政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載體,其在規范學生的行為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醫衛類高職院校在設置思政課程時,未將思政課程作為紅色基因傳承這一載體利用好,對紅色傳承的重視度不夠。第一,思政課程中關于紅色基因的德育占比較少。思政課程是學校開展紅色基因德育的主要渠道。在課堂上,教師講述的關于紅色基因德育的內容偏少,導致很多學生對紅色基因的知識掌握不夠,對紅色優良傳統的內涵理解不深刻。第二,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比重設置不夠合理。部分醫衛類高職院校受到專業建設、學科內涵建設、學生就業等多方面的壓力,更多地追求學生專業技能提升方面的成果,在課程的設置上更側重專業課程,導致專業課程的比重較高,而人文課程比重偏低。
教師的教育方式單一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積極性,也不利于紅色文化的傳播。在課堂教學中,思政課程是醫衛類高職院校加強紅色文化傳播的主渠道,但是部分醫衛類高職院校未充分利用好這個主渠道。教師的教育方式基本上以理論講述為主,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活動式教學比較少。教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應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但是應用范圍非常有限,沒有充分發揮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優勢。在利用第二課堂開展紅色文化活動時,醫衛類高職院校基本上是以重要活動和重要節日為契機開展一系列紅色活動,但活動存在內容雷同、學生參與度不高等問題。教師的教育方式單一,未能積極吸引和調動學生。活動受眾面不廣,制約了醫衛類高職院校開展紅色基因德育的成效。
醫衛類高職院校對傳承紅色基因的紅色文化的內涵挖掘不夠,特別是有關醫衛的紅色文化內涵挖掘不夠,讓紅色基因的育人功效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部分醫衛類高職院校對紅色文化內涵的挖掘還停留在表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對于紅色文化的教育明顯不足,對紅色文化內涵教育只停留于表面,教育形式化。很多教師只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紅色文化案例,并沒有關注學生是否真正接受并從中受益[1]。教師對紅色文化的剖析不夠深入,未能將紅色文化的歷史價值分析到位,也未能很好地將時事與當代學生的使命擔當進行有效結合,時代價值挖掘不到位,影響了學生紅色基因德育的學習效果。
醫衛類高職院校建立完善的育人協調機制,多主體、多方位地對學生進行紅色基因德育,有助于增強德育效果的整體性與統一性。然而,部分醫衛類高職院校對學生紅色基因德育的多主體教育不夠重視,育人協調機制還有待完善。紅色文化協同育人制度的缺失恰恰就是當前許多高職院校與校外多方協同育人不力的重要因素[2]。從宏觀上看,大部分醫衛類高職院校基本是以學校教育為主,較為注重學生的紅色基因德育。醫衛類高職院校對家庭和社會在紅色基因教育中的作用不夠重視,這不利于對學生進行紅色基因德育的系統性培養。從微觀上看,對學生進行紅色基因德育的壓力更多是在德育教師和輔導員(班主任)身上,專任老師和其他管理老師涉及得比較少。家長和政府部門也會對學生進行紅色基因德育,但都很分散,沒有形成合力。
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醫衛類高職院校要結合專業要求與現實需求,合理設置課程,突出紅色基因德育的課程內容。一方面,醫衛類高職院校要合理設置專業課程和公共課程的比重,在加強學生專業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學生公共基礎教育;另一方面,醫衛類高職院校加強紅色基因德育課程建設,不斷加強各課程中紅色基因的提煉,組織教師進行紅色基因德育課程的系統開發與建設,加強學生對紅色基因知識的了解與紅色基因的傳承。
醫衛類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互聯網+”技術,多途徑、多方式地對學生進行紅色基因德育,打造紅色基因德育的多媒體平臺,拓寬德育的途徑。醫衛類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豐富開展德育的方式。一方面,醫衛類高職院校除了要充分利用教室這一最傳統的紅色基因德育平臺,還可利用新媒體技術打造線上德育平臺。醫衛類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進行紅色基因德育知識、文章的推送,也可以通過平臺進行課程授課通知。另一方面,在進行紅色基因德育的過程中,醫衛類高職院校可以借助文字、圖片、視頻、教學活動等開展互動體驗式教學,關注學生學習的反饋,及時解答學生的疑惑,積極吸引學生參與到紅色基因德育的學習中。
校園文化活動是高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醫衛類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加強紅色文化的宣傳與建設,提高紅色文化的影響力。第一,豐富活動的形式。醫衛類高職院校可以利用重大節日和重大革命紀念日開展紅色講座、故事分享會、紅色知識競答賽等紅色系列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第二,弘揚紅色醫衛精神。醫衛類高職院校要將紅色文化中的醫衛精神進行提煉、宣傳,通過紅色文化長廊、紅色雕塑、紅色文化大賽進行展示與宣傳,營造紅色文化氛圍。同時,醫衛類高職院校要與時俱進,弘揚“抗疫”精神、“抗洪”精神、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精神。第三,醫衛類高職院校可以組織醫療健康知識宣傳、服務社區弱勢群體等活動。醫學生走進農村和社區,深入了解國情、民情,在踐行紅醫精神中實現知行合一[3]。
湖南省作為近代革命的搖籃和紅色文化發源地之一,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醫衛類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豐富紅色資源的內涵,通過德育將紅色基因傳承好。第一,整合好紅色資源,形成德育素材。湖南省紅色資源分布廣且不集中。醫衛類高職院校要積極主動地對紅色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各紅色資源之間的相互連接點,不斷挖掘各紅色基地的紅醫精神,形成醫衛類高職院校德育的素材。第二,豐富紅色資源的內涵。在開發紅色資源的過程中,醫衛類高職院校要開展紅色故事還原、紅色人物形象展示等活動,對紅色資源所承載的歷史故事、歷史發展脈絡進行分析,在理論研究中有意識地解讀紅色資源的歷史邏輯和價值邏輯,從紅色資源實踐應用入手,構建完善的學習教育理論支撐體系[4],讓學生了解歷史原貌,感受革命烈士的崇高理想。同時,醫衛類高職院校要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和新時代對青年學生的要求,挖掘紅色資源中的教育價值和時代價值,讓學生將實現自身的個人價值融入新時代的國家建設中。
醫衛類高職院校要想將紅色基因融入德育中,就要充分發揮學校作為德育主場地的作用,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領悟紅色精神,培養有理想、有擔當的學生。同時,醫衛類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家庭和實習醫院的作用,加強學校與家庭、醫院協同育人。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以學校教育為主,但校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高校應協調各方主體,建立紅色基因校內外聯動機制,共同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5]。家庭是培育學生思想品德的起源地,家庭的氛圍、父母與學校的配合度影響著醫衛類高職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價值觀。醫衛類高職院校要加強家校聯系,讓家長積極參與到學校開展的紅色文化教育活動中,通過日常引導為學生傳遞紅色精神。醫院作為醫衛類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重要基地,承擔著醫衛學生實踐學習和紅色醫精神傳承的重要任務。醫衛類高職院校要制定學校與醫院聯合培育計劃,定期開展紅色大講堂、紅色書籍分享、紅醫視頻觀看、紅醫精神典型案例學習等活動,并要求學生提交學習心得和學習筆記,將學生學習紅色基因的情況納入日常考核中,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加強紅色基因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