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劉金金,馬政杰
成武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成武 274200
食品消費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求,關乎著國計民生和國民健康,做好食品安全保障,有著重要的意義。從消費市場情況來看,食品安全投訴量不斷增加。中消協公布的《2022 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中也顯示,在具體商品的投訴分布中,食品投訴量居首位,與2021 年相比同比增幅達31.45%,增速較高。此背景下,加強食品安全檢驗相關問題的研究,推動食品安全保障力的增強,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食品微生物檢驗為重點內容。在食品微生物檢驗中,存在著檢驗標準掌握不全面、檢驗技術落后、檢驗操作問題、檢測干擾因素很多等問題,影響檢驗作用的發揮,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研究,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助力各項檢測工作高質量開展和落實,保障食品安全。
近年來,我國食品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帶動著生產制造、流通、銷售等環節的發展。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22 年1—5 月,全國規模以上食品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高于同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除此之外,人們的食品消費量持續增加。因此,要不斷加強食品安全檢驗的研究,提出有效的檢驗控制措施。一般來說,微生物分為兩種。其一,對人體無害;其二,對人體有害。近年來,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加劇,而且生態平衡被破壞,給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有可能使得人類感染部分致病菌,帶來相應的危害。有害微生物類型不斷增加,強化食品微生物檢測,獲得準確的檢測數據信息,保證食品安全。
隨著食品安全管理力度的不斷增強,為保證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檢驗相關標準不斷更新與完善,指導檢驗工作的開展。從食品微生物檢驗實際分析,存在著新標準內容掌握不全面的問題,影響到檢驗工作的質量。如果檢驗工作人員未按照標準選擇正確的檢驗方法,出現了檢驗操作失誤或者其他問題,那么獲得的檢驗數據難以反映食品安全,影響到食品安全的保證力,因此要注重食品微生物檢驗相關標準的研究,明確檢驗標準的變化,及時更新檢測方案,優化檢驗流程和方法,保證檢驗工作開展的質量。
近年來,食品安全檢驗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涌現出很多新的檢驗技術,為食品微生物檢驗提供了技術選擇和支持。從當前的檢驗實際分析,很多檢驗項目中未及時更新檢驗技術,依舊采用原來的檢驗方法,影響檢驗工作開展的效率,同時也難以達到高精準度檢驗要求,需要進行檢驗技術的更新。傳統的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比如增菌培養與分離純化等,在實際應用方面雖然可以獲得準確的結果,但是過程相對復雜,難以達到高效檢驗的需求,尤其是人們每日食品消費量不斷增加的背景下,積極提高檢驗的效率,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引入檢驗新技術,提高食品微生物檢驗的效率與質量,強化食品安全保證力。
從食品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的角度分析,檢驗操作為關鍵環節。如果檢驗操作不規范,則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難以保證食品安全。一般來說,常出現檢驗操作問題的環節為采樣。在采樣工作中,對事前的檢查重視不足,檢測操作過程不合理,進而影響到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難以為食品安全保障提供支持,因此要積極優化食品微生物檢驗采樣管理,保證檢驗操作的規范性和合理性,避免各類問題的出現。
從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應用的角度分析,受到各類因素的影響,會使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難以得到保障。一般來說,影響檢測結果的因素如下:①檢測環境。如果檢測現場的環境質量不達標,受到溫濕度或者其他因素的影響,那么會影響到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給食品安全管理帶來影響。因此,要注重加強檢測環境的建設,營造良好的檢測環境,做到全面嚴格的控制。②儀器設備。微生物檢驗實踐中,使用的儀器設備性能是否達到要求,直接影響檢驗操作的效率和質量。如果儀器設備的精準度不足,將會造成檢驗數據不準確,獲得的檢驗結果會出現誤導的效果。③人員。檢驗人員的素質水平高低,直接影響食品微生物檢驗工作開展質量,很容易造成各類檢測問題。在采樣和檢測分析等方面,如果工作人員未嚴格按照技術規范和標準操作,那么會影響到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因此也需要做好管理。
從食品微生物檢驗工作優化的角度分析,需結合檢驗標準變化,做好相應的研究,精準把握檢驗的流程和要點,高質量推進食品安全檢驗工作。例如,GB 4789.2-202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菌落總數測定》。新標準與原來的GB 4789.2-2016 相比,存在著一定的不同。作為檢驗工作人員,必須要掌握標準的變化內容,進而高質量開展檢驗工作。從新標準的變化分析,主要內容如下:①修改了檢驗設備與材料。原來的檢驗標準中的恒溫水浴箱,溫度范圍比較窄,具體為(46±1)℃;新版的檢驗標準,調整為恒溫裝置,溫度范圍為(48±2)℃。②修改了培養基與試劑。按照原來的檢驗標準,培養基與試劑應該選擇鹽酸鹽緩沖液;根據新版本的檢驗標準,應該選擇無菌磷酸鹽緩沖液。③進一步規范了標準中的部分表述。原來的檢驗標準操作步驟中的“磷酸鹽緩沖液”或者“生理鹽水”,修改為“無菌磷酸鹽緩沖液”或者“無菌生理鹽水”。④其他變化。為保證食品微生物檢驗的質量,檢驗工作人員要認真學習檢驗標準,了解標準的更新內容,進而規范化開展檢驗操作,避免出現不規范的情況,影響檢驗結果。
在食品微生物檢驗方面結合實際需求,引入檢驗新技術,適應檢驗工作的發展變化,做好食品安全保證工作。實踐中,可采用以下技術手段:①免疫檢測技術。食品微生物含量的檢測分析,可采用免疫檢測技術,不僅具有高效的特點,還具有快捷的優勢。按照檢驗技術原理,當免疫物質和針對的微生物或者病毒接觸,可以快速產生反應,能夠做到快速檢驗,僅需要幾分鐘便可以完成微生物含量的檢測,復雜的微生物也只需要幾個小時,獲得的檢測結果具有很高的準確性。從檢測實際情況分析,免疫技術中應用很多的是乳膠凝集反應技術。在進行檢測時,將乳膠中很大的空隙,當作抗原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的主要場所,進而完成相應的檢測。一般來說,在進行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時,多采用乳膠凝集檢測法。在檢測大腸桿菌O157 和李斯特菌等時,主要采用酶聯免疫法。根據檢測對象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檢測技術方法,并且做到規范化檢測,獲得高質量的檢測數據,強化食品安全保證力度。
②可視化基因芯片檢測技術。近年來,基因芯片檢測技術快速發展,憑借自身較強的靈敏度優勢,廣泛應用于致病微生物檢測項目,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傳統的基因芯片檢測技術,雜交反應完成后,還要使用熒光掃描顯微鏡輔助結果分析,整個檢測過程相對繁瑣,增加了檢測的時間。隨著可視化基因芯片檢測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檢測技術,且獲得的檢測數據更加準確,支持一次檢測檢出多種微生物,不過此檢測技術的應用成本很高,對檢測人員的操作要求很高,所以影響檢測技術的推廣應用。
③螢光標記噬菌體檢測技術。從技術原理分析,螢光標記噬菌體檢測方法的運用,主要是使用染色劑對噬菌體核酸加以標記,完成后利用標記對象相應的宿主菌,開展特異性侵染,如果噬菌體在宿主菌的表面吸附,在宿主細胞中注入標記過的核酸,隨著宿主菌細胞內熒光素的增加,使用熒光顯微鏡輔助分析,可判斷是否存在宿主菌,進而達到檢測的目的。此檢測技術的應用,在檢測時間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且檢測前可以不進行細菌純化處理,當預增菌之后便可以開展檢測,因此具有應用的前景。不過,此技術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噬菌體與宿主作用機制不明確,因此還處于不斷研究的階段。
④微滴數字PCR 技術。微滴式數字PCR 檢測技術(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的應用,在進行擴增菌之前,采用微滴化技術,通過對大的反應體系加以處理,并且運用油包水技術,可以實現反應體系的分割,使其成為千個萬個納升級微滴。在每個微滴中都有著至少一個待檢測的核酸靶分子,并且各個微滴都可以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PCR 反應體系。在實際應用中,通過對核酸靶分子進行定量,能夠完成相應的處理,獲得準確的檢測結果。從檢測技術的應用效果分析,此技術應用下的檢測數據更加精準,且具有靈敏度優勢,廣泛應用在檢測微生物領域。
⑤代謝學檢測技術。食品微生物檢測實踐中,采用代謝學檢測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優勢。采取此技術,對微生物的繁殖情況開展檢測。利用培養基能夠得到微生物含量情況,同時開展量化分析,最終獲得相應的結果。一般來說,可以選擇電阻抗法,或者運用放射測量法,也可以采用微量生化法。實際應用中,多選擇微量生化檢測方法,根據試劑的顏色,可以實現對細菌類型的準確判斷,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檢測的水平。為保證食品微生物檢驗工作的效益和準確性,需結合檢驗項目和要求,合理選擇檢驗技術,遵循技術應用標準和要求,開展具體的檢測工作,掌握準確的檢測數據,精準評估食品安全,做到全面嚴格的控制。
3.3.1 注重采集前的準備工作 開展食品微生物檢驗工作,必須要注重樣品采集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從具體操作的角度分析,要求檢查證件信息,分析是否和采集的樣品一致。檢驗工作人員還要進行采樣工具的檢查,保證適用的鏟子與剪刀等,都可以達到滅菌要求,并且經過了嚴格的消毒,沒有其他混入物質。按照采樣的要求,選擇隨機采樣的方法。對于高度懷疑的檢測對象,要重新采集。采樣前后必須要做好內容標簽工作,保證名稱、日期以及數量等的完整性。認真落實采樣技術交代,使得采樣工作人員可以全面掌握采樣標準和方法,規范化開展采樣工作,避免出現采樣不合格的問題[1]。
3.3.2 樣品的采集 從采集的環節分析,主要要點如下:①認真檢查包裝,保證樣品包裝完整。采樣時,選擇包裝完好的食品,規范化采集避免污染樣品。按照采樣的操作要求,使用滅菌棒對大包裝或者桶裝液體進行攪拌處理,保證處于均質的狀態,選擇多個點位進行采集,保證樣品具有代表性。②如果在生產環節進行采樣,則遵循檢測技術標準分為不同批次采樣,保證相同批次樣品的質量相同。③對液體食品進行采樣,具體操作方面可以上下顛倒小容器的液體,或者間歇性攪拌,或者連續性攪拌,完成采樣操作。對于牛奶和植物油等,則可以運用虹吸法采集樣品。整個采樣期間,做好嚴格規范操作,避免出現采樣不規范或者其他問題,影響采樣的準確性[2]。
3.3.3 做好樣品保存 將采集的樣品送到檢驗室之后,根據樣品的類型,開展檢測分析,或存儲起來等待檢測。一般來說,普通食品的檢測,需要在36 h 內完成。如果是海鮮產品,那么要求6 h 內完成檢測。對于無法立即開展檢測分析的,依據檢測標準選擇適合的保存方法,做好相應的處理,保持樣品的最佳狀態,為后續的精準檢測做好保障。例如,使用保存設備做好保存。通過嚴格有效的管理,保證樣品的質量達到要求,避免出現各類問題,影響食品微生物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支持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高質量開展,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與安全[3]。
①做好環境因素的控制。根據食品微生物檢驗的要求,進行檢測環境的建設,營造標準的檢測環境,支持各項檢驗工作的開展。例如,檢驗實驗室。在具體建設方面,認真落實標準化建設標準,積極優化實驗室環境,消除環境因素的不良影響。根據檢驗工作的要求,嚴格控制溫濕度和其他指標,避免環境因素給檢驗工作帶來的不良影響。除此之外,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做好環境質量檢查,掌握環境的質量情況。如果環境不達標,則要及時進行處理,避免給食品微生物檢驗工作的開展造成不良影響[4]。
②加強儀器設備的管理。根據食品微生物檢驗的需求,準備所需要的各類儀器設備,保證檢驗儀器設備充足,支持各項工作高質量開展。對使用的儀器設備,結合實際特點,形成完善的臺賬,圍繞儀器設備全壽命周期做好管理,及時掌握存在的隱患與問題,落實校正、保養與維修等措施,保證儀器設備的狀態,避免影響到食品微生物檢驗操作及結果[5-6]。日常的工作中,加強對儀器設備的檢查,了解其使用狀態,做好嚴格的管理。通過全面精細化控制,把關食品微生物檢驗的質量,保證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助力食品安全管理。
③注重人員的管理。根據食品微生物檢驗工作的要求,組建高素質的檢驗隊伍,負責各項檢驗工作,保障檢驗工作高效高質量開展,避免出現檢驗問題[7-9]。對參與食品微生物檢驗項目的工作人員,結合檢驗技術標準和方法以及具體要求,做好人員的業務技能培養,提高檢驗人員的素質水平,使其可以適應工作要求,實現高質量檢驗。如果采用了新的檢驗技術和儀器設備等,則要注重檢驗人員的專項技能培訓,使其可以掌握新技術、新方法以及新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進而在檢驗工作中合理運用,提高檢驗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除此之外,還要做好檢驗人員的監督管理,督促其認真規范化開展檢驗,避免存在不合理操作或者其他問題,影響到食品微生物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對檢驗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全面嚴格的檢查,掌握檢驗工作存在的問題,不斷優化檢驗管理的方法,提升食品微生物檢驗工作的質量,做好食品安全的保障工作[10-12]。
綜上所述,食品微生物檢驗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準確掌握食品安全狀態,有利于強化食品安全保障。從當前的食品微生物檢驗實際分析,存在著檢驗不規范與其他問題,影響到檢驗結果的利用,需加以完善和優化。文中圍繞檢驗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展開論述,提出加強檢測標準研究、做好檢驗人員培訓等措施,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