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
日前,在中國人口學會2023 年年會上,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指出,我國總體生育率已經降到了1.09,是當前全球超過一億人人口國家中的最低生育水平。本次年會圍繞人口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討論,設74 個分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1400 余名專家、學者及人口工作者參加會議。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李月、王茜和張許穎提交的《生育水平向何處去:回推估計及趨勢預測》論文顯示,生育政策的調整與完善釋放了生育潛能,2014 年與2016 年中國總和生育率曾向上波動到1.8。之后生育水平快速回落,2020 年為1.3,2021 年中國總和生育率跌至極低的1.15,初步測算2022 年總生育率下滑至1.09,低于同期日本的1.29,略高于韓國的0.8。
該論文使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對1990 年以來的生育水平進行了回推估計,發現20 世紀90 年代末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第一次跌至1.5 以下,2018年再次跌到1.5 以下。經過測算得到中國總和生育率2050 年95%的上限為1.84、下限為0.957、中值為1.444。這意味著中國“十四五”期間將出現極低生育水平,未來生育水平回升的空間有限。
更為嚴峻的是,根據“七普”統計,2020 年中國育齡女性一生的子女數量已降至1.6 個。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的人口與家庭監控調查,當前我國女性計劃生育子女數已經下降到1.64,而在一線城市,育齡女性的計劃生育子女數則下降到1.29。
本文認為,應把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提高人口質量和人口素質列為一項基本工作。要充分理解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嚴峻與長遠的經濟、社會效應。將重點放在大城市、高學歷等中產階層,并建立起三個基本的家庭發展體系,即生育保險、嬰幼兒照護、輔助生育。制定一系列針對年輕群體的切實可行的生育支持政策,解決青年一輩的生育擠壓問題,提高他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從而穩定住出生人口快速下降態勢。推動人口的社會融合,讓流動人口在城市中安定下來,為其結婚、生育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實施生殖輔助技術推廣應用計劃和生殖健康專項行動,有效減少非意愿妊娠導致的人工流產,保護生育力。
過去40 年,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和現代化的推進,中國人的生育觀念已發生重大變化。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的中堅力量,是未來10 年內婚育行為的核心主體,其婚育觀念是新型婚育文化構建的基礎。浙江理工大學任正委、喬蕊等研究人員提交的《大學生婚育觀與新型婚育文化構建——基于浙江省高校的實證研究》顯示,相比上一代育齡人群,當前青年群體的婚育觀出現了很大變化。
課題組參與的浙江省新型婚育文化調查,涵蓋了全省4 類人群,其中高校學生2459 人。研究結果顯示,有一半的大學生認為談戀愛不是為了結婚,30%的大學生對婚姻持負面看法,但他們的理想婚齡相對較早,20%的大學生的理想孩子數是0,“兒女雙全”仍然是高校學生比較主流的向往,大學生的傳統生育觀念淡化明顯,外部的約束與內部的觀念都在影響著他們的生育意愿。
調查結果顯示,當前高校學生的婚育觀主要有4 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結婚已不是人生中的必經之路;結婚不能成為實現生殖的唯一途徑,對傳統生殖價值觀的認同程度下降;延遲結婚和生育的觀念十分普遍,很難解決生育和工作之間的矛盾;構建新的婚姻教育文化尚缺少良好的輿論環境。

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小組從4 個方面提出了構建大學生婚姻教育新文化的策略:一是重視高校體系的人口與婚育家庭國情國策教育;二是在主流媒體、網絡媒體、文藝作品等方面,加強對新式婚姻生育文化的宣傳和引導;三是對婚姻生育方面的不良輿論進行整治;四是健全新型婚育文化評價指標體系,以建設新的婚姻教育文化。
從短期看,對未來生活的預期也是影響生育行為的重要因素。山東省婦幼保健院生殖中心主任楊慧軍認為,疫情防控期間中國的出生人口數和出生率出現大幅度下降,該現象的出現可能與育齡女性生育意愿的改變有關。
她提交的《新冠疫情下山東省女性生育意愿影響因素研究》論文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山東省地區的育齡女性生育意愿明顯下降;新冠病毒的流行對育齡女性的生育意愿造成了不利影響,個人收入、丈夫收入、疫情對結婚登記時間的影響、廣泛性焦慮、生活不滿等因素與打算生育子女數量減少、推遲計劃生育時間呈正相關。
本研究以山東省為例,于2022 年8 月~10 月,對從事婚檢的醫療單位工作人員進行了抽樣調查,獲得了13278 份問卷。抽樣結果顯示,山東省育齡女性的平均理想生育子女數量為1.77 個,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量為1.57 個;需要重視的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12.2%的女性計劃生育子女數減少了0.32。生育年齡女性因疫情延遲生育的比例為7.9%,因疫情提前生育的比例為1.2%。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楊勝慧、趙雪晴和趙一盟指出,青年女性的生育行為和生育意愿,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人口發展。一個國家的生育潛力表現在育齡人口規模以及其生育意愿,當前育齡女性規模尤其是生育旺盛期女性逐步縮減,中國已經處于低生育意愿時期,育齡女性的生育意愿顯著低于更替水平,兩個因素下降疊加影響之下,中國的生育潛力將進一步弱化。
楊勝慧等人發表的《三孩政策背景下的青年低生育問題研究》,以2019 年國家人口家庭動態監測數據為基礎,對“80 后”“90 后”“00 后”不同年齡階段女性的生育行為、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比較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建議。結果表明,我國育齡女性平均第一次生育年齡為26.96 歲,生育高峰明顯右移。2019 年,中國育齡女性曾生子女數平均為1.64 個,“70 后”“80 后”和“90 后”已婚育齡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數分別為1.70 個、1.69 個和1.36 個;“80后”生育二孩的比例最高、“70 后”生育三孩的比例最高;“90 后”女性生育子女的性別最為均衡。
結果表明:與“70 后”“80 后”相比,“90 后”女性的婚姻、生育觀念更為開放和積極;周邊人群的生殖行為對自己生殖能力的影響有跨代遞增的傾向;“90后”女性在不同時代中的生活方式有較大的不同,獲得上一代支持的人更多。新媒體已成為家長獲得育兒知識的重要途徑;育兒支持需求中對便捷托育服務和托育津貼的呼聲最高,且代際間差異有所不同。
研究人員建議,應進一步加強生育政策宣傳,鼓勵年輕人適齡婚育;創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場所,避免女性面臨生育懲罰;避免育兒焦慮蔓延,凈化新媒體傳播環境;重視隔代照料作用,解決隔代照料面臨的難題;發展多樣式照料服務體系,減輕家庭嬰幼兒照料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