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峰(山西省腫瘤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山西醫院、山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2022 年,國家癌癥研究中心發布了一組關于所有癌癥的發病率數據。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每10 萬人中有59.89 例患者被診斷為肺癌,每年死于肺癌的患者為47.51 例/10 萬人。因此,肺癌也被人們喻為全球癌癥死亡原因的頭號殺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逐步加快,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占比不斷加大。研究表明: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肺癌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有數據顯示:2005~2014 這10 年間,我國老年人口中患有肺癌的比例已經從2005 年的41.2%逐步上升至56.2%。
對于診斷為肺癌的患者來說,放療是治療一種方法。然而,放療是一種有毒的治療方法,治療后會出現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放療反應,最早出現的就是皮膚反應。
放射治療簡稱放療,是借助一些電子物質(如X 線、γ 射線)的力量來達到抑制或扼殺機體內變異細胞、高分化細胞的一種現代化高科技技術。在這些電子物質的能量照射下,體內腫瘤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很快會受到傷害,進而會影響到整個細胞的存活。腫瘤細胞的其中一個特點是分化增生復制迅速,這也是腫瘤細胞比正常細胞更容易受到傷害的原因。腫瘤細胞的體外照射次數一般在20~30 次,原理為“乘火打劫”,即完全阻斷腫瘤細胞修復的機會,不給其可乘之機,將其一舉消滅。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放射性治療的技術也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已領先其他治療手段,在腫瘤治療手段中占據了一席之位,提高患者疾病治療效果的同時,所引發的負面影響也在減弱。此外,這種方法在腫瘤患者的姑息性治療中起到了一定效果,如癌癥患者疼痛癥狀的減輕。有研究表明:已發生骨轉移的癌癥患者經過放射性治療后大部分疼痛可減輕或消失,改善感受的同時提高了生存質量,為進一步的治療提供較多選擇。
經體外照射治療后,腫瘤患者最容易發生的并發癥為局部的皮膚損傷性反應,由于各種輻射(包括粒子、電子、中子、質子等)會對患者的皮膚淺層造成一定傷害,表現為肉眼可觀察到的反應。有研究數據表明:當患者體外受到照射的劑量達到5Gy 時,皮膚最外層的角質層受到損傷,局部可能會出現紅色斑塊影;當患者體外受到照射的劑量達到20~40Gy 時,可導致患者的真皮層或更深層的組織受到損傷,可出現干性或者潮濕性的脫皮,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皮膚潰爛。
患者在放射性治療的14~21 天內往往會發生上述的皮膚反應,從紅斑到干性或濕性脫屑,重者甚至可能會發生潰瘍,在治療結束后3~4 周內逐漸消失。嚴重的皮膚反應在接受放射治療的肺癌患者中是罕見的,只有不到5%的患者出現濕性脫屑,大多數患者的皮膚無變化或微弱的紅斑和干性脫屑。
細胞層面的發生機制:體外照射通過共價鍵均裂和能量轉換產生的物質對人體細胞造成損害,進而阻止了皮膚基底層細胞的復制、分離、游走,從而造成放射性皮膚反應。分子生物學機制:輻射可引起P 53 、Bax 等凋亡,誘導細胞DNA 的超常態表達,從而造成皮膚的損傷性反應。
放射性治療前護理人員應為患者做宣教指導,告知其如何正確使用保護皮膚制劑。輕度的皮膚反應是不需要特殊處理的,一般情況下,治療完成后皮膚反應可自動痊愈。出現皮炎后需要經過專業人員的評估,對于中重度的皮炎要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應用適合患者個體需求的藥物進行治療。
對于肺癌放射性治療后的患者,局部的皮膚定期清潔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嚴禁使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的清潔劑,局部可適當敞開,保持干燥狀態。醫用版的防射線保護劑因為含有高效的輻射吸收劑,可以固定并吸引患者皮膚表層的射線物質以及空氣中的微小塵埃粒子,對患者的急性皮膚反應有一定的療效,同時它還能讓皮膚的損傷反應延遲。
研究表明,透明質酸作為人體皮膚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分,可以促進局部組織的增生、修復,還可以保護皮膚細胞的完整性不會受到輻射影響。
局部氧氣療法可以增加局部組織的氧氣供應,破壞厭氧細菌的生存環境,促使傷口干燥,減少炎癥滲出,并加速傷口愈合。而皮膚某一部位的冷刺激可以使皮膚局部血管的緊張度增加,從局部流經的血液減少,耗費的氧氣減少。因此,皮膚某一部位的降溫治療可保護局部皮膚免受傷害。其背后的原理可能是,細胞膜在低溫狀態下的流動性減慢,從而影響自由基的自由擴散。這種皮膚保護劑能夠保護人體健康的組織免受放射性物質的傷害,同時還可以增加腫瘤細胞、異常增生細胞對放射性物質的敏感程度,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隱形物質膜。
選擇寬松柔軟的棉布衣服,不穿高領衣服,減少對皮膚的摩擦和刺激,盡量避免暴露在陽光下,不要被冷風吹。皮膚產生不適時不可以使用熱水、冰袋止痛。避免出汗,并用溫水清潔,不要洗熱水澡。請勿使用刺激性強的洗滌產品,如肥皂和含有酒精類的刺激性消毒劑。請勿使用化妝品,請勿在照射區域的皮膚上粘貼膠帶。
此外,護理人員應該每日觀察評估肺癌患者放療部位的皮膚,一是確定有無放射性皮膚反應的情況;二是評估局部皮膚反應的嚴重程度,通過宣教、視頻、小冊子的方式指導患者使用皮膚放射性保護劑的方法。
一般情況下,放射性治療會導致患者產生不同級別、不同嚴重程度的皮膚局部反應。這種局部反應包括2 種:干性反應和濕性反應。
前者的主要表現癥狀為患者覺得皮膚干燥,伴有瘙癢、色素聚集、紅色斑塊或者蛻皮,但無滲出物,組織完整沒有被破壞,因此發生感染的機會不大,但是可能會永久性存留褐色斑塊。
后者的主要表現癥狀為濕疹,表皮產生含水的小泡,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局部潰爛,這些癥狀多會發生在人體出汗較多的部位,如腋窩、頸部皮膚等褶皺較多的部位。老年患者因為細胞水分丟失嚴重,皮膚干燥、松散,很容易導致局部皮膚反應的發生。
為了預防或減少放療引起的食管炎和吞咽困難的癥狀,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避免進食含酒精、辛辣刺激、過熱或過冷的食物、柑橘類水果以及橙汁等。另外,預防措施還包括應用止吐藥預防、有效的疼痛治療、早期的社會心理護理、運動訓練、控制潛在的便秘和保護胃腸道黏膜等。
腫瘤放射治療過程中發生放射性皮膚反應是不可避免的,能使患者皮膚出現多種不同程度的病變,影響患者身體的恢復。精細化的預防、治療和護理措施對肺癌患者放療后的皮膚局部反應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有效促進患者皮膚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