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佳軼(上海市楊浦區四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
糖尿病嚴重威脅民眾身體健康,是臨床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民眾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加大了人們的生活壓力,人們忙于生計,疏于對自身健康的管理,加之睡眠不規律、飲食不節、運動量減少、超重者增加、人口老齡化等因素,促進了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由于人們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了解比較欠缺,并沒有充分認識到糖尿病的危害性,以致對血糖管理疏忽,使得病情惡化,傷及心血管、眼底、腎臟、神經,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而致死、致殘、喪失勞動力。
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民眾對糖尿病防治的意識,推廣糖尿病的相關防治知識,早發現、早治療,盡量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或減輕其程度,減少糖尿病對民眾健康的危害,改善民眾的生活質量。
糖尿病患者延長生存期、確保預后的關鍵,在于能否盡早發現糖尿病并得到有效防治。常規而言,糖尿病表現為多食、多飲、多尿、消瘦的三多一少典型癥狀,然而這些癥狀一旦出現,就意味著發病已久。因此,針對疑似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例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壓、皮膚瘙癢、破潰、久治不愈、飲食正常但無緣由消瘦等癥狀,都應及時到院檢查,以避免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那么,如何盡早發現糖尿病?
有糖尿病家族史、中老年人、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的這些高危人群,需定期到醫院接受相關檢查,以盡早發現糖尿病。
“三多一少”的典型癥狀并非是絕對的,特別針對2 型糖尿病者,若出現以下情況應考慮是否與糖尿病有關。
1.糖尿病家族史明確者。

2.不明緣由的出現多次流產、死胎、死產、早產、畸形兒或巨大兒等癥狀者。
3.外陰頑固性瘙癢或反復外陰、陰道霉菌感染,或屢發癤腫者。
4.多尿、口渴、多飲,或近期內不明緣由地消瘦;偶見尿糖陽性但空腹血糖正常者。
5.反應性低血糖,常見于餐后3 小時以上,癥狀包括心慌、饑餓、出汗、顫抖,血糖低于常規值,常見于肥胖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
6.患有動脈硬化、冠心病、眼底病變等癥狀的年輕患者。
7.糖尿病非典型病狀,例如會出現低血糖和肚子饑餓、視力模糊的現象。
可以發放糖尿病相關健康教育手冊,舉辦糖尿病知識講座,通過幻燈、投影、播放錄像等方式展開系統化的疾病知識講解,并引導參加講座居民之間互相交流經驗,耐心解答居民提出的問題。也可以設置電話咨詢熱線,以便于隨時解答居民的疑問。還可以開設糖尿病專病門診,針對性指導和跟蹤治療社區內糖尿病患者。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建立本社區糖尿病患者檔案,定期隨訪,展開追蹤服務。
■飲食指導。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三餐定時,營養均衡。低油脂的烹飪方式對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可選擇水煮、烤、燜、蒸或者微波爐烹飪,少吃煎炸的油膩食物。同時,盡量減少鹽分的攝入,每日不超過5 克,選擇新鮮的食材,避免食用罐頭制品,少吃腌制食物。休息者每日主食200 克,輕體力活動者250 克,中體力活動者300 克,消瘦或重體力活動者350 克,動物性食物食用150~200 克、蔬菜食用300~500 克。
糖尿病患者還需要掌握好以下幾點飲食原則:第一,不可暴飲暴食,否則會迅速升高血糖,加重胰島負擔。第二,選擇低糖水果。第三,計算熱量限制總數,在熱量攝取總數里納入水果的熱量,也可以與其他類別食物等份交換,根據病情選擇水果,不宜每餐進食水果。盡量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減少血糖波動。
■心理疏導。精神心理教育需要結合患者的年齡與病情,引導患者及其家屬積極、正向面對疾病。營造適合患者康復的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鼓勵患者加強與他人的溝通,并適當參加家務勞動與社會活動。
■運動指導。適量運動可增加肌肉對血糖的攝取與利用,改善脂類代謝,強化患者的心肺功能,減少心血管事件,維持健康的體重,減輕胰島素抗拒性,提升胰島素在體內的作用,避免并發癥發生或減緩其程度。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方式需要結合病情、年齡、愛好,做個性化的設置,建議每周進行150 分鐘,從低、中強度逐漸過渡到較大強度的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例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爬坡、騎自行車、游泳等等,運動頻次每周3~5 次,運動時間為餐后1 小時。同時,加強足部保護,運動時穿合適的鞋襪,避免失水,運動前后加大飲水量,避免過勞。注意安全,避免受傷。伴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切忌運動量過大,以避免誘發眼底出血。伴心肝腎肺功能不全或急性感染等嚴重并發癥患者,應停止運動。
■科學監測血糖。監測血糖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選擇適合的血糖儀。第二,血糖控制越不穩定的糖尿病患者,越需要加強血糖監測。年齡小的患者要嚴格控制血糖,以血糖監測數據為基礎來調整用藥。常規而言,空腹血糖4.4~7 毫摩爾/升、非空腹血糖小于10 毫摩爾/升較好。第三,根據病情不一樣,血糖監測次數也不同。胰島素泵治療、強化治療、新確診糖尿病的患者,每天應監測血糖4~6 次,監測時間分別為三餐前、餐后2 小時、睡前。如有必要,可在凌晨2 點或3 點增加測量次數,也可使用動態血糖檢測。口服藥物治療但血糖控制未達標者,每周可選擇不同時間點監測空腹血糖與餐后血糖,監測血糖2~4 次。血糖穩定的糖尿病患者,每月監測血糖2~4 次。
飲食改變、運動前后、旅行、胰島素劑量調整、出現低血糖癥狀、懷孕或計劃懷孕時,需加強血糖監測。結合病情、醫生的建議以及自身需求隨時監測,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靈活掌握監測時間。
■糖尿病并發癥的防治。確保患者及其家屬深入了解并發癥相關知識,囑咐患者及其家屬嚴格執行糖尿病患者飲食及運動方案,盡量控制血糖接近于正常水平。按時到醫院就診,按時做眼部檢查;定期檢查雙足,鞋襪要合腳、衛生、透氣,避免損傷周圍神經和血管;不使用熱水燙腳或電熱毯、熱水袋,避免燙傷。
■定期隨訪。針對社區內納入糖尿病管理的患者進行年度評估。糖尿病患者健康行為的建立,是社區健康教育效果最直接的體現。通過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來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自我監測能力,盡量使血糖控制達標,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能促進醫務人員業務水平的提升,強化其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