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銘昊
AI虛擬主播是計算機技術下的可交互形象,具有新科技、數字化等特征,帶給人們沉浸式的新聞體驗。毋庸置疑,AI虛擬主播的出現給主播行業帶來深刻變革,給傳統主持人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雖然AI虛擬主播深受追捧,但其發展過程中遭遇的新聞倫理、新聞真實性和新聞價值等諸多問題仍面臨很大爭議,其出路與挑戰依舊是學術界高度關注的問題。
“十四五”規劃在頂層設計層面對AI技術給予了高度關注,規劃指出要力爭在2030年前將中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的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國內現階段的AI虛擬主播已經超越了很多國家。AI虛擬主播在大眾視野中持續活躍,印證了埃里克·布萊恩約弗森的預言:第二次機器革命以后,“智慧力量”將支配或取代“金屬力量”。從智能語音技術到智能機器人,再到虛擬主播,智能化技術為主播行業的應用領域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虛擬主播作為人工智能和三維虛擬形象的產物,承擔著新聞策劃、編輯、主播、制作等相關的新聞相關工作。從2001年英國推出首位虛擬主播Ananova開始,美國、日本、韓國也陸續深耕AI科技行業。中國從2004年央視頻道推出“小龍”主播以后逐步開始研發AI虛擬主播技術,但囿于當時國內技術落后,虛擬主播的風潮只是曇花一現。到2018年時,國內的AI主播事業出現轉折點,AI主播在各行各業中被廣泛使用,虛擬主播行業進入新時代發展快車道。2018年11月,新華社與搜狗聯合推出AI虛擬主播,首次將人工智能和新聞采編工作進行融合;2019年,“小晴”在科大訊飛生成,將兩會新聞用英、日、韓三國語言進行播報;2021年江西兩會,“小燕”與新聞現場完美互動;氣象播報的虛擬主播“雅妮”、唱紅歌的虛擬主播“小聰”、虛擬主播“柳夜熙”等虛擬人物相繼登場,截至2021年底,各大平臺AI虛擬主播數量已有6000多個。
當前,AI虛擬主播已經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可以看出,智能化時代已經實現了智能語音技術、智能機器人和虛擬主播三合一的升級。但虛擬主播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人們對AI虛擬主播的思考逐漸從現實的需求滿足過渡到未來的發展思考。
智能時代科技帶給人們諸多便利的同時,我們也要反思技術存在的弊端和挑戰,只有趨利避害人類才能與高新技術和諧共存。現階段各類虛擬主播的內卷競爭嚴重,AI主播技術依舊停留在底層邏輯,智能技術的上下產業鏈缺乏長期規劃。完成從1到10的規劃,還需要在技術、內容、商業化領域持續迎接挑戰。

1.AI虛擬主播在技術領域仍有很大空間。AI虛擬主播的技術依舊處于初級摸索階段,國內對AI虛擬主播的應用也都停留在輔助播報階段,雖然很大程度上能代替真人完成很多冗雜新聞工作,但仍無法像真人一樣獨立自主地應對現實狀況。首先,虛擬技術具有一定風險,某個運作環節一旦出現差錯,整個設定程序都會出現連環錯誤。其次,AI虛擬技術在技術領域仍存在缺陷,網絡數字內容多變,而且隱匿性極強,人工監管難度較大。AI虛擬主播技術在檢測方面也存在很多肉眼無法辨別和人工無法應對的深層問題,是未來智能技術發展持續存在的挑戰,有必要對其進行技術防范與檢測工作。最后,國內外AI技術的進步,偽造方法也層出不窮,網絡傳播環境會越來越復雜,現階段學習檢測算法模型存在的結構性缺陷是無法與智能科技發展所匹配的。雖然近幾年國家層面也開始愈發重視AI的安全性,相關法律對隱私保護與算法治理迎來了關鍵窗口期,但AI虛擬技術能否完全由人類與法律支配、掌控,依舊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比如AI主播尚未脫碼,一旦遭到黑客入侵,那么主播將受到嚴重影響,主播系統可能會瞬間癱瘓,甚至會有國家機密的泄露危險,如果短時間內無法實現修復,將會造成難以預估的損失。
2.AI虛擬主播在新聞內容的理解把握上存在短板。AI虛擬主播現階段依舊無法稱之為一位合格的主持人,因為新聞發布的全過程有很多環節需要人工去操作和校核。最主要的是,播報過程中AI虛擬主播的語氣和語音毫無波瀾,語流音變狀況不容樂觀。一名合格的主播必須具備與觀眾完美互動的素質,需要憑借自身的主持功底向服務對象傳遞新聞信息,也要讓受眾感受到新聞播報的趣味性,以此提升收視率和用戶黏性,但現階段的AI主播很明顯無法單獨完成這一任務。而且AI虛擬主播在播報的過程中也經常出現停頓不準、語義不明的狀況,造成新聞失去深層次內涵。AI虛擬主播本身專業存在短板,創作過程都是機械化的執行,是程序式播報,所以很難將新聞背后的思想和涵義完全地表達至觀眾心中。現階段的AI虛擬主播在語言、姿態和神情等方面明顯與真人主持存在差異,AI主播不是人類,在新聞內容生產、傳播方面依舊存在很多短板,不具備二度創作的能力。AI主播普遍存在朗讀生硬的弊端,與受眾之間無法形成情感、知識、經驗銜接,會影響新聞在人們心中的權威形象,更不利于AI技術與受眾未來持續的交往與使用,人機之間的完美銜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2019年新華社“新小浩”在進行新聞播報的過程中,將“東西”一詞音調讀作陰平,沒有進行變音處理。在實際生活中,類似于“東西”一詞的內容數之不盡,當指代不同時,讀音也不盡相同,有時候需要進行聲調的轉變,但是AI虛擬主播不能進行自我辨別,很容易導致混淆概念,出現新聞誤導現象。
3.AI虛擬主播商業化發展仍具長遠挑戰。各國在AI技術上處于激烈的競爭局勢,中國也將AI技術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方向,立法也在緊追其上。盡管很多學者與專家多次強調,AI虛擬技術無法擁有人類情感,更無法超越人類智慧,但2017年AlphaGo橫掃中韓圍棋高手、全球首款社交機器人JIBO2016進軍中國等事件打破了這一斷言,AI無法超越人類的觀點開始發生了轉變。AI虛擬主播近年在中國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是直播行業商業化所帶來的巨大效益讓很多資本都前仆后繼。虛擬主播帶貨可以幫助商家覆蓋各大直播平臺,作為虛擬資產,虛擬主播擁有無限的精力和永不衰竭的狀態,可以跳脫傳統直播固定場景,打造沉浸式虛擬體驗,這種技術應用必將在未來全面展開。《虛擬數字人深度產業報告》中預測,中國虛擬主播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達到2703億元,在政策利好的推動下,AI虛擬主播的商業化進程正在一步步展開。但不得不承認,AI虛擬主播的商業化進程需要經歷非常漫長的等待,保羅·萊文森曾將技術的全面應用劃分為三個階段:“玩具階段—鏡子階段—藝術階段”。從現階段國內的AI虛擬主播的發展狀況來看,AI技術還處于“玩具”階段,而且這一階段將持續較長時間。也就是說,雖然AI主播已經承擔起模仿真人主持的很大一部分功能,但現階段的虛擬主持依舊是一種被觀看、被消費的“物”,在新聞和電商領域中,只是信息傳播的快捷工具,是商業化環節中的一個螺絲釘,對于很多無障礙視聽者而言,AI虛擬主播只有聲音效果,沒有形象作用,遙不及真人的商業價值。在很多商業化交易環節中,虛擬主播僅僅充當著中間紐帶,主要承擔人工信息生產和傳播任務,但對于廣大消費者而言,虛擬主播只是滿足人們好奇和娛樂的寄托者,是一種玩具。主導者的工具心態與消費者的玩具心態存在較大矛盾,注定會讓AI主播的商業化發展遭遇更多挑戰、阻礙。
智能時代下,AI虛擬主播帶給人們很多便利與快捷,但是它并不是萬能的,當下國內智能技術并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依舊有很多工作需要以人作為主導。不論未來AI虛擬主播的出路在哪,技術在傳媒行業都需要發揮正向效應,人與技術共同進化是亙古不變的核心。
1.堅守真人在主播行業中的主體地位。AI虛擬主播是智能技術的最新研發,重塑了新聞行業的形態與格局。AI+5G、AI+AR、VR、MR等技術加速了媒體數字化轉型,也推動了智媒的轉變。但對比傳統主播與虛擬主播,傳統主播在播報過程中流露出的真實情感、思想、意識、人格是虛擬主播無法取代的。所以不論技術如何發展,人在主播行業中的主體地位是不能被撼動的,未來的技術也必須為真人讓位。人類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智能科技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國內現階段AI技術雖在很多行業得以應用,但依舊無法全面普及,AI虛擬主播的使用也只是停留在播報的初級階段,很多復雜、高階層的信息流程依舊需要依靠人工植入和審核方能實現。AI虛擬主播的優勢在于能機械地進行簡單重復工作,成本和體力上比人工更符合要求,但最終還需要人工進行校核,各項達標以后才能對外發布,不論現在還是未來,人必須成為技術的主導者,人還是新聞傳播的“把關人”。AI技術未來的出路必將廣闊,但是并不妨礙人類變得更加強大。如果人甘愿成為數據算法和智能生產的附庸,那么未來也將失去對新聞的控制能力。
2.引導科技在媒介行業中的向善競爭。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觀點,AI虛擬主播技術便是人體在新聞領域的延伸,既是人體感官和肢體的延伸,也是精神與思維的延伸。人工智能起初只是輔助新聞生產的技術手段,但隨著算法的滲透,AI虛擬主播已經深入到新聞傳播各個環節。智能技術作為一把雙刃劍,讓行業競爭變得撲朔迷離,《技術與社會》一書中曾對技術本身的屬性做出闡述,認為技術本身沒有善惡區別,但使用技術的人卻具有善惡。主播的主持工作是將新聞進行加工與在創造的過程,高品質的新聞播報實則是職業水平和主持經驗的積累與沉淀,技術只能在整個呈現過程中充當輔助角色。但是現代化媒介領域,去個性化、去思想化、去感情化的信息無不充斥整個環境,這無疑是反人格化的惡意競爭。智能化不斷推進,機器學習也越發高級,甚至一些虛擬機器人能夠和人一樣擁有判斷意識和決策能力。如若未來AI虛擬主播成為海量學識的仿真人,那么人類將失去駕馭它的能力。技術與人類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都不應該是競爭關系,科技向善是技術與文化的博弈,在整個博弈過程中,始終朝著人類社會價值觀的共同走向發展,向善是人機交往和人機共生的唯一出路,不論何時都不能讓技術凌駕于人類之上。
3.持續強化虛擬主播未來的職業內涵。主播是傳播與藝術的交叉行業,是人格思想與藝術魅力相結合的效果。縱觀現代媒體氛圍,很多真人主播只是程序化完成播報任務,見字出聲,口齒伶俐,但對新聞背后的精神感知卻缺少很多自我體會,導致AI虛擬主播出現后,清一色的虛擬主播紛紛涌入市場,毫無創新可言。短時間內,AI虛擬主播播報狀態穩定,誤差率低,而且能極大地降低制作成本,很符合資本節流標準,更具吸引受眾喜愛的可能,未來的主播行業,業務不精的真人主播一定會被市場淘汰。需要指出,AI虛擬主播永遠無法占領真人主播的職業高地,前提是真人主播必須保持職業的不可替代性。未來的虛擬主播在職業內涵方面會有更大突破,這也意味著新聞從業者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善于學習和利用現代智能科技,讓AI、5G、大數據和虛擬技術為主播工作所服務。不論現在還是未來,AI虛擬主播始終要為人類新聞傳播事業服務,不論新聞內涵如何發展,都要維護主播從業者的不可替代性,堅持為職業優化和媒介融合貢獻技術力量。未來人機互嵌和人機共同進化必將是虛擬主播不可改變的指向與進路。
人工智能時代下智慧型全媒體的多模態傳播體系正在不斷形成,AI虛擬主播作為新生態的一員,進一步拓寬主持行業舞臺,在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發揮著強有力的輔助功效。憑借超強的算法與智能能力,在傳播力、創造力和影響力上綻放出科技魅力。但是技術的局限、內容創造的短板、商業化的物化依舊無法將AI優勢放到最大,未來發展存在很多嚴峻挑戰。只有加強對AI虛擬主播行業的研發與引導,放眼長遠對其內涵進行完善,方能形成健康持續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