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勝榮
董天策教授所著的《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是一本深入探討新聞傳播理論變化和發展的著作。書中提出的“理性審視新聞學與傳播學的關系”,研究了新聞學與傳播學四個方面的異同,提出了兩者之間的“異質性”與“關聯性”,二者是處于一種“相互交織”“錯綜復雜”的狀態,并展開了深入和比較有說服力的論述。基于這樣的基本認識,探討新聞傳播的學術創新及其追求、方法和路徑也就是應該努力而為的事了。
“新聞理論的基本問題”這一編同樣是同實踐密切相關的問題。比如,有關新聞的真實性以及對新聞客觀性原則和真實性原則關系的論述。在《新聞的真實性是什么?》一文中,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發問,“新聞的真實性是什么?難道這是一個問題嗎?是一個真正的學術問題嗎?”通篇論文雖然是在理論的層面上展開的,但筆者以為其深層針對的是新聞實踐中的問題。在筆者所經歷的新聞實踐中,片面攫取事實、忽視或者脫離基本事實的新聞報道并不少見。作者的結論是“真實性只是新聞傳播或新聞工作(journalism)的首要原則,而不是新聞(news)的首要特征,也不是新聞價值(news values)的首要因素或不變因素,這就是真實性在整個新聞理論體系中的范疇定位”。筆者理解作者在這里要表達的是,真實性是新聞工作的首要原則,新聞報道不具有隨意性,它要反映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在“新聞策劃與傳播交叉”這一編中,作者針對實踐問題的意識更為明顯。比如,《“新聞策劃”之我見》一文明確提出,“新聞策劃”應區分為“新聞事件策劃”與“新聞報道策劃”,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強調新聞記者是不能進行“新聞事件策劃”的。作者還闡述了“新聞事件策劃”在新聞報道和公共關系兩個領域的不同定位,認為“新聞事件策劃”屬于公共關系領域,而“新聞報道策劃”才屬于新聞領域。又比如,在《傳媒競爭中公關行為的介入及其影響》一文中,作者闡述了公共關系給新聞傳播帶來的新問題,認為主要表現在“炒作新聞”與“新聞策劃”方面。筆者以為,“新聞策劃”應該是有底線的,如果脫離了基本事實或者與新聞事件的主要走向不符,那么這樣的策劃很可能演變成“炒作”。這是新聞實踐中必須避免的。
在第四編和第五編中,作者進一步體現了關注新聞實踐的意圖。“互聯網與媒體融合”是近20年來所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關注的話題和實際操作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筆者經歷了中國引入互聯網和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過程,驚嘆傳播技術的革命性變化給新聞媒體帶來的巨大沖擊。董天策教授從“網絡新聞價值取向的變化及其影響”“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議程互動”“傳統紙媒的融合發展難在哪”“構建和而不同的融合媒體生態”“新媒體與新聞傳播機制創新”以及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等多個方面展開闡述,所涉及的問題都是新聞實踐中出現或者遇到的問題,需要學者做更多的理論思考。
第五編“公共事件與網絡公共領域”更多是在闡述新聞傳播巨大變化所帶來的社會變化和這種變化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在《網路群體性事件研究的進路、議題與視角》一文中,作者一開篇就引用一些研究者的話,指出“隨著社會轉型的不斷變化,中國社會原有的‘社會秩序被打破’,形成了斷裂的社會”,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接著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其中實例不少,有一些是在全國產生過較大影響的例子。當然,誠如作者所言,網絡群體性事件的一些關鍵論題或核心論題亟待深入,網絡政治參與、網絡資源動員、網絡群體動員等一些空白領域有待學者和專家繼續研究,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理清思路。
新聞理論研究對新聞實踐有強大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基本問題上理清思路和建構必要的理論框架是重要的。在當前的新聞傳播環境中,實踐往往走在理論研究的前面,這也是符合事物發展的邏輯的。董天策教授長期從事新聞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難能可貴的是他十分關注新聞實踐,不斷針對新聞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比較快捷地從理論層面總結和分析,考察出現的新情況并提出獨到的見解,為新聞實踐和教學貢獻自己的力量。他這本新著的出版將會進一步鼓勵學者關注新聞實踐,推動這方面的研究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書名: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作者:董天策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2年12月定價:8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