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圓 新疆職業大學商學院
低碳經濟是為滿足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能源消耗低、污染與排放低的條件下實現經濟增長的模式。低碳經濟的目的是實現節能減排,創造一種既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又能創新清潔能源結構的經濟增長模式。低碳經濟旨在轉變發展觀念,用新技術、新方法、新理論、新制度完善經濟增長方式。于是在低碳經濟時代,我國農業也進入了新型現代農業發展時期,農業生產倡導綠色、有機、低碳、高效、環保的理念,新型現代農業發展時期也被稱為低碳農業經濟或去油農業經濟時代。低碳農業經濟要求在整個農業供應鏈價值活動中溫室氣體排放最少,同時使整個社會獲得最大效益。
作為人口大國,我國農業生產關系著十幾億人口的生活,農產品生產及流通是否及時至關重要,這不僅影響宏觀領域上經濟與產業、行業的發展,也關系到微觀層面上農民個體的經濟利益以及每個人的溫飽問題,因此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影響重大。作為農產品來說,它的生產與銷售環節矛盾突出,表現在生產的地域性與季節性和消費的連續性與普遍性上,這使得農產品產銷出現了時空的不對稱,于是相對于其他產業來說,對農產品的物流要求更高,既要做到準時送達,又要通過倉儲等環節完成時間上的連續。
目前,我國的物流體系建設相對落后,不同行業、產業物流環境較為復雜,各種物流運輸方式在布局、環境要求、標準以及自身治理的實施上都有極大的差異,造成物流業資源配置不均,在某些領域甚至產生巨大浪費。同時,我國的物流企業和物流資源在規模、技術裝備、經營管理模式、環保理念等方面都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異。市場對物流服務產品的需求也與其他國家有很大的不同,這增加了物流在低碳環境下運作的難度。為了進一步發展農業經濟,為農民增收,需要使農業生產更加優質、高效,發展生態良好的、高產的、安全的農業,同時擴大農業產業化,用現代理念構建農產品物流,積極探索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實現農產品的供給和需求。
農產品物流管理系統是在運行過程中,通過內部要素之間的互相配合與協調,系統有效地將所需的物質、資金、信息、技術等資源,進行協同管理的有機結合體。農產品涉及的冷鏈物流系統包括的網絡結構是由橫向基礎設施網絡、物流組織網絡、物流信息網絡和縱向物流功能網絡、物流需求網絡、目標客戶網絡構成的,是一個由多條供應鏈構成的立體網絡結構。該系統需要分析冷鏈農產品物流管理系統中的各要素與系統外影響因素之間的交互機制,合理利用資源,完善系統的運行活動。
“物流資源整合”的概念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物流資源整合是指從政府與行業或區域管理的角度理解物流資源整合,強調對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資源進行統籌規劃、統一運營和管理。這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從一種知識、概念和原理的角度進行定性和解釋性的整合。狹義的物流資源整合可以從供應鏈和企業角度理解,即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而與相關資源進行更高層次的合作的行為,或者說是將產品或服務推向市場的一種企業之間的合作聯盟行為,其中涉及物流資源的整合與合作。另外一種理解是,物流資源整合是供應鏈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商流四流整合。從經濟學角度看,“一體化”是一個整合資源以實現整體物流資源(或實現與物流相關的產業體系和一體化經濟體系)的帕累托最優的操作方式,圖1 展示了物流資源整合的方法和方向。

圖1 農產品物流資源整合
我國的農產品物流發展相對較弱,農產品銷售結構需要進一步加強。目前的狀況是農產品銷售依托其生產者——農民,自產自銷,農產品物流的主體單一,這種情況導致農產品難以實現銷售上的規模經濟,造成產量小、成本高、競爭力薄弱的現象。目前存在的農產品物流主體具體見圖2。
(1) 農產品信息網絡覆蓋率低。農產品生產的主要地區遠離城市,網絡接入程度低,如果要應對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要求,搭建網絡框架,那么政府會面臨很大的投資壓力,與此同時農產品銷售網點分散的特點又使投資基礎設施、搭建網絡體系變得更加困難。此外,在許多農村地區,鑒于成本和基礎條件的現狀,電信行業發展起來比較困難,許多農民難以負擔電腦和互聯網接入費用。
(2) 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導致物流信息發布不順暢,很多農產品生產地沒有完善的信息發布平臺,產品信息無法通過互聯網及時傳遞,且基層農業部門處理信息發布問題時也存在渠道不暢通等問題,導致農產品生產與銷售中斷,這使得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從信息源上受阻,影響了各個節點信息的進一步傳遞。
(3) 信息收集水平有待提高。我國很多先進的物流信息技術,如無線射頻技術(RFID)、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未結合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的特點,未應用于農產品信息收集過程中,農產品信息的不完善使得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難以進行標識,這給農產品的健康安全監測和質量溯源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為了實現農產品供應鏈系統的資源整合,以獲得整體效益最大化,需要利用供應鏈的思想,考慮將分散的農產品生產與銷售整合成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整體。在供應鏈中,每一個企業和組織都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而整合后各個企業成了長期合作伙伴,通過良好的機制優化個體之間的運作,實現企業之間信息的有效溝通,進而實現資源整合。
農產品物流活動中涉及冷鏈技術的環節包括:預冷、冷鏈加工、冷鏈儲存、冷鏈運輸和冷鏈銷售。隨著現代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冷鏈物流也采用了諸如通信技術、無線射頻技術、傳感器技術、定位技術和云技術處理技術等手段和方法,使得冷鏈物流各環節可以實時監控和信息共享。另外,借助政府監測系統、產品溯源系統和網絡支付子系統,可以實現農產品冷鏈物流過程的監測、溯源、監管,充分提高冷鏈物流的運行效率。
結合供應鏈管理的思想,要想將農產品生產與銷售進行整合,需要將分散的生產商(農民)或者生產組織利用所在地建立的協會來對其統一管理,或者通過土地出讓形式形成企業制度,在盈利創收后,利用農民土地分成、分紅等形式,完成利益的分配,從而達到集成化、統一化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規模經濟完成農產品流通。
農產品生產組織或農業企業可以采用制造企業的標準化生產模式,使農產品生產形成規模效應。另外,在此基礎上強化信息管理機制,利用POS 技術、RFID 和條形碼實現產品的實時監測,提高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利用農業生產一體化的模式,組織分散的生產商(農民)形成一個整體,可以解決生產分散、需求量大且物流活動不具規模效益等問題,更大程度上幫助農戶創收。
打通各農業產業主體的價值鏈和傳遞渠道,形成暢通、統一、協調的新型價值鏈整合體系。新形成的農業供應鏈通過應用農業產業主體價值鏈之間的創新連接來創造新的價值。這樣,供應鏈上的每一個生產商(農民)都創造了價值,并通過農業企業實現了自身價值。這樣形成的組織——農業企業,創造的綜合價值要遠大于分散的生產商(農民)創造的價值,形成“1+1>2”的效果。同時通過“競爭—合作—協調”的運行機制,農業企業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完成單個生產商(農民)所不能完成的任務(見圖3)。

圖3 農產品流通一體化模式
通過價值再發現,不斷設計和重新整合新的農業供應鏈,最終形成更大范圍協調統一的動態價值鏈整合體系。新型供應鏈是一個互動的活動體系,該供應鏈的整合是在農業產業鏈結構下的價值發現和再創造過程,也是不斷將分散的農業產業主體整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農業企業或組織的過程。擴大后的新型供應鏈需要進行繼續設計,將供應鏈上不同企業間的連接點建立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業供應鏈的整體靈活性,實現正確的價值定位和戰略定位。農業供應鏈主體的價值鏈是通過連接點連接起來的,當某一農業綜合企業價值鏈實現的利益影響到其他農業綜合企業價值鏈的利益時,農業綜合企業主體之間的價值連接點就會成為價值決策點,決策的標準是實現個體的效果最大化。為了使整個產業價值鏈的效果最大化,對應的新型供應鏈應具有權衡效應。在開放系統中,再次對農業供應鏈進行設計和整合,最終在更大范圍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動態價值鏈整合系統。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一產業,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對建設生態良好型社會具有重要作用,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在低碳經濟模式下,考慮農產品物流,需要結合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在整合資源的條件下,積極引導生產者(農民)進行合作,可以有效利用規模經濟的理念,為他們帶來更大收益。在流通層面,中介組織可以大大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率、物流的質量和效率,可以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在消費者層面,利用多種形式獲得農產品,結合規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能夠獲得更低的農產品市場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