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洛嬪,侯延武,董元涵,冬 方,李笑雷,劉靜宜
1.黑龍江省衛生健康發展研究中心科教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2.黑龍江省衛生健康發展研究中心醫學情報研究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在醫療糾紛中,婦產科醫療糾紛作為焦點問題已越來越受到關注,其嚴重性不斷上升。這種局面的形成主要與專業技能缺陷、醫療管理方式、醫患溝通障礙等多種原因密切相關。其中,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不足和技能水平不夠是最主要的原因。此外,不合理的醫療體制也是患者產生不良情緒的重要原因[1]。這些措施包含醫護人員專業水平的提高、醫患溝通的加強以及醫療服務環境的改善等方面。實施有效措施可以改善醫患關系,維護醫療行業的聲譽和質量,從而提升公眾對醫療服務的信任度。
選取2013—2022 年黑龍江省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收集并登記的醫療糾紛卷宗共793 例,其中有83 份為婦產科醫療糾紛,占比10.46%。
將83 份婦產科醫療糾紛卷宗案例資料在Excel 下建立數據庫,對委托單位、等級構成、責任程度和主要原因、主要診療過失環節等進行研究、對比、統計分析。
83 起婦產科醫療事故中,其中有45 起事故醫院應負主要責任,15 起事故醫院應負次要責任,共占總數的72.29%。這表明2013—2022 年發生的婦產科醫療事故,主要是因為醫療機構本身的過失而引發的。一 級 醫 療 事 故29 例、二級醫療事故13 例、三級醫療事故13 例、四 級 醫療事故28例。
有45 例醫院應負主要責任,15 例醫院應負次要責任,共占總數的72.29%。這表明2013—2022 年發生的婦產科醫療事故,主要是因為醫療機構本身的過失而引發的,見表1。

表1 醫療事故的等級和責任程度分布情況 例
83 例醫療糾紛案例中,醫療技術缺陷仍是婦產科醫療糾紛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操作不當、規章制度落實不嚴、告知不當等問題,見表2。

表2 83例婦產科重大醫療糾紛過失環節分布情況
婦產科這一學科具有特殊性,一旦發生事故和糾紛既可能影響女性的生殖功能,又關乎母子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若造成嚴重后果,極易引發糾紛與訴訟。因此,了解婦產科糾紛發生的常見原因顯得尤為重要。通常情況,這些爭議里側重于患者母體的影響,可能與技術缺失或者醫護人員處理不當有關[3]。要想避免婦產科有關的醫療糾紛,必須全面提高婦產科技術和服務的質量,加強事故環節控制,預防不良后果。
3.1.1 操作不當 一位28 歲的母親在哺乳育期去到某醫院接受了放環術。醫師忽略了子宮處于哺乳期的特殊性,在放置宮內節育器時操作不當,最終導致了該患者子宮穿孔,出現嚴重并發癥。婦科手術要有專業技能和責任心,包括熟悉患者情況、病史詢問、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及術后隨訪。
3.1.2 規章制度落實不嚴 某患者在醫院做剖腹產手術,術后高燒不退,轉院治療,經多方就診始終高燒不退。3個月后患者發現下腹臍部稍下方兩側各有一個包塊,包塊漸長,后經過剖腹探查術,取出紗布兩塊。術中沒有落實查對制度,以至于出現兩塊紗布遺留。該案例中醫務人員未能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及診療常規,出現如此低級錯誤,給患者帶來痛苦,實屬不該。
3.1.3 告知不當、病例書寫不規范 患者因停經38 周+2,陰道少量流液入院待產,后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術后4 d復查盆腔彩超提示胎盤殘留,產生糾紛。手術記錄中沒有記載可能存在胎盤殘留,術后也沒有胎盤殘留的診斷;出院當天發現胎盤殘留,出院草率,醫生沒有告知患者胎盤殘留可能引發感染、出血甚至切除子宮等并發癥的風險;口服米非司酮時間過長,沒有告知可能會對患者肝功造成影響。醫方過錯事實負全部責任。
3.1.4 誤診、漏診 患者去某醫院檢查2次,均診斷為宮內孕。后因患者出現緊急腹痛,入院檢查為宮外孕,行急診手術切除輸卵管,僅存一側輸卵管。醫生分析出現誤診:該患者為高風險人群(曾有一次宮外孕手術);醫生僅憑停經史、血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孕酮檢測,未行陰道檢查及超聲檢查,宮內妊娠診斷無確切依據;在無明確診斷依據前提下,主觀判斷導致誤診,進而發展輸卵管破裂、手術、 ICU 救治。一側輸卵管切除參照九級傷殘,醫院承擔主要責任。
3.2.1 缺乏對胎兒體重的準確評估 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是一種可能導致永久性肌肉麻痹的神經疾病。大嬰兒是臂叢神經損傷的最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這可能是由于在產程中,大嬰兒的出生需要產婦更大的體力,臂部受到更大的阻力,從而增加了臂叢神經受損的風險。
3.2.2 未能適時終止妊娠 由于受醫護資源稀缺和嚴格的剖宮產手術指征審查要求等因素影響,患者與醫生之間可能出現選擇分娩方式的分歧,這也是婦產科領域面臨的難題之一。此外,由于醫護人員在進行產程觀察時不夠細致,導致胎兒在母親子宮內長期缺氧,最終出現了嚴重的后果,例如出生后腦癱、死亡等。而這類醫療糾紛在近幾年已經發生了數十起。有關醫療事故不僅給孕婦及家屬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負擔,也給婦產科醫生和醫院的形象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3.3.1 加強業務培訓和學習 83 例婦產科醫療糾紛中,主要原因是醫療技術缺陷,表明醫務工作者的技術水平仍有需要提高的較大空間。醫護人員需要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醫療機構也應完善制度加強管理,共同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醫療服務。因此,通過加強業務培訓和學習, 規范醫療行為、提高診療質量、加強溝通協調、強化醫患合作是防范和化解醫療糾紛的有效手段。醫療機構應該加強對醫務人員的考核和培訓,注重醫患溝通與信任的建立,完善醫療管理制度,樹立良好的醫院文化,促進醫患雙方之間的理解和協作[5]。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是降低婦產科醫療糾紛和事故的重要環節。針對現今剖宮產率劇增的情況,醫院應在業務培訓上下功夫,向年輕醫生和助產士傳授陰道助產技術和異位妊娠、產后大出血以及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DIC)等多種急危重癥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3.3.2 嚴格遵守診療操作常規 根據歷史醫學成就積累的有益經驗,相關衛生健康部門提出并實施診療操作常規和技術規范以及相關指南,具有一定的技術性、規定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對醫務人員而言,必須嚴格遵守這些規范,認真執行,否則很難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對于預防醫患糾紛來說,堅持規章制度和技術規范的落實,逐級落實醫生的職責是很重要的。需要強調的是,若醫生在執行中嚴格遵照完善的病歷書寫、三級查房、會診、告知、輔助檢查簽收及患者出院病理報告追蹤等制度和規范,同時加強科室管理,審慎授權新手術和新技術的使用,強制執行手術級別管理,有助于有效降低手術風險,預防醫療糾紛發生。通過以上措施,醫務人員對執行診療操作常規的必要性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3.3.3 規范病歷書寫 作為醫生對患者病情和診療過程的實際記錄,病歷被視為重要原始材料。病歷既是醫療事故鑒定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文書,也是醫療訴訟的重要依據。然而,由于書寫疏漏或錯誤,可能會影響診療過程的正常開展,進而引發醫療糾紛。病歷書寫疏漏和錯誤在醫療事故鑒定中也會因缺少重要信息支持從而導致敗訴。有案例顯示,有的醫院不得不妥協,無奈地接受患者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以避免聲譽受損。
3.3.4 嚴格履行告知義務 醫務人員應當加強對患者的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護意識和面對疾患能力。這對診療有益,也是在保證患者的知情權。此舉有助于患者全面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方案,增強主動治療意識。同時,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能夠建立良好的醫患溝通關系,促進醫患雙方的信任和理解。醫務人員應換位思考,做到以患者為中心,注重其權利。醫務人員應通俗易懂地向患者解釋疾病的病因、病程和預后,以便患者充分理解病情,做好治療準備。
目前,社會對孕產婦和新生兒安全以及新生兒健康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婦產科治療中經常涉及子宮和卵巢的管理問題,如處置不當很容易引發醫療糾紛。因此,婦產科醫師在告知過程中應運用技巧,掌握有效的溝通方式,以提供符合患者需求的人性化、高質量的服務。
當面對病情復雜及需改變手術方式或切除患者子宮及其附屬器官時,手術告知顯得極為重要且必須充分。在這種情況下,家屬也應當再次確認并簽署相關手術告知書,而簽署時間更應準確到分,以避免患方家屬在日后糾紛發生時將術中告知誤認為醫務人員在術后補寫。
3.3.5 增強醫務人員法律觀念 目前,部分醫務人員缺乏法律觀念,具體表現為醫務人員更注重醫療技術而非依法依規操作。尤其是在醫務人員的實習和進修階段,往往出現技術操作等方面的不足。當糾紛處理和訴訟出現時,這些醫生往往被指控為無證行醫,處于極不利的境地。為了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權益和醫療服務質量,醫院應當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加強診療行為管理,確保實習醫生、進修醫生及研究生在醫療工作中的專業素質和道德規范。
3.3.6 掌握溝通技巧 建立良好的醫患互動關系對提升服務質量大有裨益,也是醫院提供醫療服務中應重點考慮的問題。醫療服務提供者和服務對象都是人,因此,醫務人員的人文素養應予以加強,追求人性化服務。治療期間,醫務人員應耐心傾聽患者的病情陳述及需求,并從專業和患者病情角度給予引導,以達成醫患共識,避免誤解發生。對于婦產科患者,其作為女性更為關注的私密性理應得到醫者的重視。醫務人員在檢查患者隱私部位時,應要求無關人員回避,最好實行“一醫一患”,即使有實習生存在,也須征得患者同意[6]。在醫療服務中,醫護人員要強調同情心及愛心,不僅有助于醫患間的理解,還能減少婦產科醫療糾紛的發生。
3.3.7 加強宣教獲得社會層面上的理解和支持 鑒于醫患兩方原因,尤其是有關媒體和個人對醫院診療行為過度的負面報道,使醫院整體形象受損。而醫療專業及診療的復雜性所帶來的醫患信息不對等使得院方在不良信息被披露時百口莫辯,這就更加突顯社會宣教的重要作用。社會宣教應是多角度多層面全覆蓋的,政府媒體、行業媒體、有關報刊和網站、新媒體、醫院內部重要場所、患者入院告知書等都是宣教的載體。以此塑造醫院更有積極意義的正面形象,獲取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理性看待醫院和醫療服務。
綜上所訴,醫療行為的風險是整個社會的風險,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醫患雙方都要發揮各自的作用,加強溝通和信任,互相理解和體諒,共同營造良好的醫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