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李 靜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陜西 西安 710061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發展至終末階段的一種狀態,因其具有患病率高、致殘率高、再入院率高及病死率高的特點[1],患者容易產生負性的心理問題,導致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相關研究[2]顯示,焦慮、抑郁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見的不良心理問題,不僅降低住院期間及出院后的治療依從性,還會直接影響預后,導致病死率上升。因此,加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護理、減輕負性心理問題對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至關重要。研究[3]證實,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對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改善治療依從性具有積極的治療效果。現階段,健康教育已經成為醫療護理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和內容,但住院期間患者的健康教育主要集中于入院時和出院時,形式以口頭宣教為主,且因臨床工作壓力大,護理人員在治療過程中的宣教內容往往有限,宣教效果不理想。因此,探索更有效、更持續的健康教育模式對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負性心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意義重大。近年來,互聯網微信平臺的廣泛應用為慢性病患者出院管理和護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平臺。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互聯網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模式對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狀態及自我效能感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1 年3—12 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7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住的病房號奇偶數分組,入住奇數號病房的39 例患者為對照組,入住偶數號病房的40 例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4 例,女15 例;年齡44~72 歲,平均年齡(58.4±9.33)歲;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9±1.79)年。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49~74歲,平均年齡(59.1±7.45)歲;病程1~7 年,平均病程(4.2±1.3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并取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4]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③能夠獨立完成問卷。④自愿參與本研究。(2)排除標準:①診斷為急性心力衰竭。②合并嚴重神經系統疾病、肝腎功能嚴重不全。③無法使用智能手機及電子設備,不能通過微信進行交流溝通。④配合度差。
本研究為前瞻性自身前后對照研究。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樣本醫院心血管內科心力衰竭護理常規進行護理,包括入院宣教(醫院環境、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案等)、病情觀察(生命體征、并發癥等)、心電監護、必要時吸氧、高危評估及相關宣教、準確記錄每日出入量、遵醫囑用藥、出院健康宣教(用藥、飲食、活動、康復、復診等)、每月隨訪等內容。
對照組采用傳統健康教育,包括口頭知識講解、發放宣教手冊、隨時解答患者疑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互聯網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模式,實施時間至少持續3個月,具體措施如下。(1)組建互聯網健康教育小組,制定健康教育計劃。科護士長為大組長,健康教育職能組組長為小組長,前期通過多次小組集中會議討論并確定健康教育形式、健康教育主題及方案。小組已制作出多個主題的健康教育課件和網絡宣教小視頻,并通過護理部審核和備案。小組內指定專人負責課件和視頻的定期更新、上傳及發布。(2)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給予心理疏導。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負責接診,為患者詳細介紹其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安置患者,取得信任。遵醫囑正確用藥,協助做好基礎護理。每日動態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給予心理疏導。治療期間向患者詳細介紹疾病有關內容,讓患者對自身疾病有充分的認識,從而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3)建立健康教育公眾號及微信群。健康教育小組指定專人負責兩組患者的溝通聯絡,根據分組情況分別建群,日常解答患者的疑問。觀察組指導患者及家屬通過掃描微信二維碼或搜索微信公眾號的方式關注微信,并指導其使用方法,督促患者及家屬學習,并反復強調課件或視頻中的重點內容。(4)微信公眾號及群消息推送。采用語音、文字、圖片或視頻等形式,在公眾號及微信群內推送心力衰竭科普文章、宣教課件及視頻。住院期間,責任護士每日晨靜脈治療時引導患者及家屬共同進行20~30 min 的微信平臺健康學習。患者出院后微信群負責護士每周在群內繼續推送相關內容,并提醒患者日常自我護理的重要性,告知患者遵醫囑正確服用口服藥,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運動,指導合理食用低鹽、低脂食物,每日監測并記錄體重。
兩組患者于入院時和出院時均填寫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出院后按照要求定期隨訪,期間對兩組患者按照分組情況執行群管理,出院后1個月、3 個月復診時由責任護士以當面或電話口頭交流的形式再次填寫上述3個量表。
(1)心理狀態評估。采用SAS 和SDS[5]評價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SAS 評分≥50 分為焦慮,SDS 評分≥53 分為抑郁,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焦慮、 抑郁越嚴重。(2)自我效能感評估。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面對環境中的挑戰能否采取適應性的行為的知覺或信念。采用GSES[6]評價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總分10~40分,評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越好。上述量表經檢驗均具有較好信度和效度。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為減少研究過程中的偏倚,健康教育活動以病房為單位開展,避免不同分組患者接受干預措施的混雜。(2)為保證宣教質量和效率,宣教時間選擇為每日晨間,要求每位患者有一名理解力正常的家屬陪同。(3)指導患者正確填寫量表的方法,對于無法自行完成量表的患者,可由護理人員代筆、患者口述填寫。
兩組患者入院時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入院時相比,兩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個月SAS、SDS評分均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 個月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個月SAS、SDS評分情況(x±s) 分
兩組患者入院時GSE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入院時相比,兩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 個月GSES 評分均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個月GSE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個月GSES評分情況(x±s) 分
“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的廣泛應用為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互利網+”醫療已成為醫療領域發展的大趨勢[7]。互聯網微信平臺能夠實現以語音、短信、文字、圖片及視頻等多種形式向特定群體發生信息,并支持多人實時在線交流,是實現“互聯網+”醫療的重要途徑。目前,臨床廣泛開展的傳統健康教育模式往往局限于住院期間及出院前,宣教形式常為填鴨式口頭宣教、張貼宣傳海報,宣教手段單一,宣教內容零碎,對于多數老年患者來說難理解、難掌握、參與度低,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基于互聯網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模式是借助微信的網絡平臺,實現同一時間對多名患者開展多種形式及內容的系統化健康教育的一種方式,該模式彌補了傳統健康教育模式在時間、空間、內容、形式上的局限性,可實現對患者隨時隨地的健康指導,有效緩解護士在健康教育方面的壓力。護理人員通過前期充分的設計、準備和制作,可為患者提供多元化的、系統的、完善的健康教育內容,同時,患者可利用零碎的時間重復觀看宣教內容,不斷加深理解和記憶,提高健康教育的質量。護理人員還可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實現線上“一對一”強化教育,相同病程及經歷的患者也可在平臺上展開討論互動。目前,該模式已陸續在慢病管理(如糖尿病管理、腫瘤管理)中得到很好的應用[8-9]。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現呼吸困難、心律失常、乏力等癥狀,生活質量明顯降低,在長時間的治療中容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進而喪失治療信心,極易影響預后[10-11]。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面對自身疾病有效行動的主觀評估[12],其可通過心理調控生理的方式影響個體健康狀況,改善患者治療期間的負性情緒。研究[13]表明,自我效能越高的患者,其治療依從性越好,疾病預后越好。本研究結果表明,積極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減輕其焦慮、抑郁情緒。基于互聯網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模式以視頻等形式可更直觀地傳達患者所需內容,患者通過對網絡宣教內容的反復回顧,進一步加深其理解和記憶,可強化健康教育成果,使健康教育效果更持久。因此,有必要且亟需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開展基于互聯網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和治療依從性,減輕其心理障礙,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互聯網+”醫療背景下,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積極開展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健康教育,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且健康教育效果更好、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