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玲
熱點聚焦
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們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服務鄉村振興中勤奮治學,練就興農富農的“十八般武藝”。青年學子知行合一,用所學知識服務鄉村生活,把實踐當作大課堂和練兵場,歷練成才。
知行合一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處事方法,是思想與行動的統一。知行合一需要我們腳踏實地、躬身實踐,也需要我們強化理論學習、夯實實踐基礎。如此,青年才能更加挺拔、更加通透,有所創造、有所建樹。
縱深剖析
1.實踐中長才干。“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一個人要想成長、成才,不能只讀“有字之書”,還要多讀“無字之書”,在實踐中經受歷練,在經風雨、見世面中壯筋骨、長才干。我們要面向實際、深入實踐;要嚴謹務實、苦干實干。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僅要讓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廣袤的田野落地生根,還要在“接地氣”“沾泥土”中不斷提升自我、快速成長。實踐出真知,實踐長真才。
2.社會是最好的課堂。課本是平面的,而社會是立體生動的;文字是無聲的,而生活是五彩斑斕的。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將“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結合起來,在博萬物中廣其識,在涉世道中明其理,我們才能更好地汲取智慧、豐富思想、淬煉精神。多經事方能成大事,犯其難方能圖其遠。淬煉精神,離不開社會的打磨;增強本領,少不了現實的磨礪。把實踐當作最好的老師,把社會當作最好的課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成長為堪當大任、能做大事的優秀人才。
3.知行合一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今天,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放眼今日之中國,需要一批又一批知行合一的有為人才。在全社會樹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普遍共識,既要立志高遠,用知識武裝頭腦,又要腳踏實地,在實踐的磨礪中不斷強心志、壯筋骨、長才干,如此,不同專業、不同特長的人才才能各得其所、各展其長。
任務驅動
素材積累1:山東“95后”大學生返鄉當“昆蟲大王”
◎甘 皙
“前段時間山東‘知了猴蛋糕火了,我的家鄉還有更多昆蟲類美食。”近日,山東“95后”小伙高杰來到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昆蟲收購點,他滔滔不絕地講起深耕6年的昆蟲事業。
大學畢業后高杰并沒有選擇去大城市打拼,而是扎根家鄉,讓山東土特產與互聯網碰撞出致富火花。“我相信行行出狀元,小昆蟲行業也蘊含大財富。”高杰表示,這些年他跑遍臨沂周邊鄉鎮,老鄉親切地稱他為“昆蟲大王”。
社區電商興起后,高杰嘗試將昆蟲商品對接美團優選銷售,廣闊的線上銷路通路隨即打開,越走越通暢。這個夏天,高杰也深刻感受到物流效率提速對農產品外銷的助力。“2023年,我們的知了猴、豆蟲銷量比去年大幅增長,走出魯南,成功覆蓋到山東全省,帶動農戶整體增收四成以上。”高杰說。
(摘編自“中工網”2023年9月2日)
解讀:大學生返鄉創業,積極參與生活實踐,在深入鄉土中國的過程中鍛煉成長,不僅開闊了眼界與胸襟,增長了見識和能力,還能走進現實生活,實踐胸中所學,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心感應時代脈搏。新時代新機遇,呼喚更多的“新農人”,知行合一,在鄉村大地上書寫精彩的故事,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這正是知行合一的深邃意義所在。
素材積累2: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
◎盛玉雷
從三星堆考古現場的年輕人,到在群山深處默默堅守的“探天者”,從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到古老長城的守護者……今天,我國各行業正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力。新征程上,我們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為各類人才搭建更廣闊的舞臺,讓事業激勵人才,人才成就事業,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筑牢人才之基、匯聚磅礴力量。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3年8月31日)
解讀:人才是各行各業發展的關鍵,而培養人才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既需要儲備豐厚的知識,也需要馳而不息的奮斗,更離不開社會實踐的歷練。青年心懷遠大抱負,把人生夢想匯入時代洪流,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扎根基層生活,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讓蓬勃青春與家國情懷共振,為國家發展匯聚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多方觀點
科技小院,群眾口碑中的“富源”
◎譚金芳
科技小院為什么受歡迎?從形式上來看,科技小院就是一個農家院子,跟普通農戶家一樣,但從內涵上來說,它又不僅是農家院子,因為里面住的是大學的教師、研究生、本科生,是科技人員。他們和普通農戶一樣從事農業生產與生活,農民歡迎;他們還從事實踐教學、科研創新、技術服務,創新了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于一體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師生歡迎。
科技小院為什么能持久?從機制上講,科技小院始終堅持“四下鄉”,一是堅持課堂下鄉,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創新了人才培養方式,解決了學生需求;二是堅持技術下鄉,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創新了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解決了農戶需求;三是堅持課題下鄉,激活科研選題的源頭活水,實現產學研緊密結合,促進成果落地,解決了政府和企業需求;四是堅持文化下鄉,為鄉村振興凝心鑄魂,促進了基層組織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12日)
傳承五四精神,勇擔青春使命
◎胡曉嵐? 儲 鈺
青年正處于人生“扎根”“壯苗”“長個”的關鍵階段。一百多年前,無數有志青年堅持追求真理、探索救亡道路、播撒革命種子,在“讀萬卷書”中“行萬里路”,學習傳播馬克思主義,用科學理論為國人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奮進新征程,廣大青年要賡續“五四精神”,永葆終身學習的熱情,持之以恒,勤學苦練,能吃學習的苦、歷練的苦、成長的苦,置身于政治歷練、理論武裝、黨性錘煉中,發揚“擠”的精神和“鉆”的勁頭,主動學習理論知識,不斷在實踐鍛造中增志氣、強骨氣、硬底氣,構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要堅持知行合一,同人民齊奮斗。同人民一起奮斗,青春才能亮麗;同人民一起前進,青春才能昂揚;同人民一起夢想,青春才能無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代中國青年要有所作為,就必須投身人民的偉大奮斗。”今天,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是人”的時代使命。奮進新征程,廣大青年要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要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模范,帶頭站穩人民立場,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摘編自“宣講家網”2023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