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芬 周皓睿 楊浩然 劉明杰 張格非
[摘 要]隨著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航天一院物資中心采購任務急劇增加,但相應的倉儲資源并沒有增加,任務量的激增對倉儲環節帶來巨大沖擊。基于此,文章闡述了大批量采購模式下倉儲環節面臨的問題,然后提出相應的對策,有效解決了大批量采購模式下的倉儲問題。
[關鍵詞]倉儲問題;立體庫;庫存周轉率;直發用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7.030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7-0107-04
1? ? ?研究背景
我國航天事業目前正處于飛速發展階段,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航天院”)是我國航天科研的主力軍,任務繁重。航天一院物資中心承擔著全院各單位各型號基礎物資采購供應、質量保證和物流服務工作,實施型號物資的集中采購與統一倉儲、配送。其中物資供應是完成各項科研生產任務的關鍵一環。近年來,航天一院科研生產任務繁重,物資中心采購任務急劇增加,經營規模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從十幾億元增長到四十幾億元,但相應的倉儲資源并沒有增加。任務量的激增使物資中心倉儲、配送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物資中心業務最后一個環節,物資倉儲、配送的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到中心業績和形象,面對從未有過的嚴峻形勢,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解決物資倉儲、配送問題成為物資中心面臨的重大考驗和挑戰。
2? ? ?現狀分析
(1)在大批量采購模式下,庫房面臨的是原先3~4倍的物資到貨量,原有的庫房現場布局模式已無法適應當前的業務規模,需進一步優化庫房現場布局模式,充分挖掘庫房倉儲潛力來應對當前形勢下物資的大批量集中到貨。
(2)任務量的激增使倉儲人員的工作強度大幅度提高,如何充分發揮現有人力資源潛力來滿足當前的工作要求是首要問題。物資中心的用戶可分為南苑科研區內用戶、京內非南苑區用戶和京外用戶,產品檢驗可分為貨源地檢測和物資到貨后復驗兩種模式。屬于貨源地檢測、用戶為非南苑區的產品如果還按照以往模式,將產品統一發往物資中心后再重新配送給各用戶,則在當前大批量采購模式下倉儲環節已無力承受。
(3)物資到貨后長期未發放,占用倉儲資源。在大批量采購模式下庫房現有倉儲資源應對中心業務量的快速增長已顯得捉襟見肘,物資到貨后長期未發放更是對倉儲資源的一種浪費。提高庫存周轉率,物資到貨后短期內即發往用戶、實現物資精準供應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3? ? ?解決措施
3.1? ?現場布局重新規劃,提高工作效率
在原有基礎上對現場布局進行了極大調整和改進,根據物資進入庫房后的物流路線依次設置到貨區、入庫區、配送區。具體分為非金屬作業區、機電產品作業區、標準件作業區、非金屬貨架存儲區、機電產品貨架存儲區、標準件存儲區、特品貨架存儲區、立體庫存儲區、問題處理區、待配送區等10個區域。三個作業區主要作為各類物資到貨后的暫存區域,同時作為檢驗員和待驗保管員開展物資表面檢查和提取復驗的工作平臺。五個存儲區主要用于存儲各類驗收合格的物資或等待驗收結論的物資。問題處理區主要不合格品或因各類問題無法辦理入庫的物資。待配送區是物資配送用戶前保管員組貨的物資暫存區域。通過分區管理縮短了物資在庫房內的流轉路線,減少了不必要的來回搬運,提高了物資流轉效率。
分區管理,明確物資狀態:根據庫房的布局和使用面積,劃分不同的倉儲區域,例如到貨區、入庫區、待配送區等用可移動的顯示牌標識所在的區域,而且每塊顯示牌采用不同的顏色。按照物資的不同狀態,保管員用不同顏色的標簽來標識,使進入庫房的人能夠對物資的狀態一目了然。防止不同狀態的物資混放,極大地降低了保管員錯發料的可能性。對于庫房內的叉車、小推車、掃地車等工具都有專門的放置區域,工作人員使用后都會將工具自動歸位;庫房內平庫區根據物資種類進行分區管理,每類物資到貨后都有專門的存儲地點。
通過對現場布局的調整和改進,有效利用庫房的倉儲空間,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明確了各區域的責任人,使得員工工作界限更加清晰,職責更加明確,工作效率也得到了一定提升。
3.2? ?對倉儲人員重新分工,設置待驗崗
針對非金屬、機電產品物資到貨后、系統中辦理到貨前這一期間,由不同保管員分別管理負責物資的到貨與接收工作。在大批量采購模式下,物資中心對現場工作流程進行了調整。設立非金屬、機電產品待驗保管員,對物資入庫前的所有工作(包括化驗料提取)實現專人管理,實時跟蹤物資合格入庫前的工作進展情況,并及時向有關人員傳遞相關信息。待驗保管員崗位的設置和工作流程的調整,實現了入庫前物資的專人管理,在物資驗收環節,與采購部門和檢驗部門的接口由多人變為一人,問題協調機制更為順暢。同時,通過待驗保管員每天向采購部門實時傳遞實物接收情況,有效提高了采購部門在供應鏈系統中辦理到貨登記的效率。通過此舉措,一方面有專人負責接貨,將不同保管員的接貨工作集中到待驗員身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規范了物資入庫前的實物管理,通過向采購部門實時傳遞到貨信息能夠督促采購部門及時在供應鏈系統中辦理到貨登記。據統計,流程調整后,采購部門辦理到貨的平均天數由4天減少到2天,極大地提高了入庫效率。
3.3? ?提高庫存周轉率
庫存周轉率是在某一時間段內庫存貨物周轉的次數,是反映庫存周轉快慢程度的指標。庫存周轉率越大表明銷售情況越好,庫房吞吐能力越強。計算公式如下:
時間段庫存周轉天數=時間段天數×(1/2)×(期初庫存數量+期末庫存數量)/時間段出庫數量;庫存周轉率=時間段天數/庫存周轉天數在大批量采購模式下,提高庫存周轉率,充分發揮現有倉儲資源優勢成為物資中心倉儲工作的重點。物資中心承擔著全院各單位各型號的物資集中采購和保障供應任務,型號保供任務極為重要,在這種情況下,既要完成物資供應工作,又要實現精準供應,提高庫存周轉率成為急需解決的重點問題。
物資中心建立年度采購與專項采購、戰略采購相結合的“5-3-1”需求整合工作機制。立足未來5年型號任務發展規劃,統籌各型號廠所物資需求,實施關鍵物資或緊缺物資的戰略儲備,以確保關鍵物資供應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結合未來3年任務,實施物資需求計劃3年滾動,提早備料,給供應商留出生產周期,確保大宗物資、長周期物資按時供應;結合當年物資需求,與供應商簽訂年度采購協議,一次性明確采購價格和供貨時點,減少價格、技術、質量談判等商務活動時間,確保當年物資有效供應;對臨時提出的物資需求,采取及時處理等辦法,同時與相關企業集團建立資源共享機制,以彌補短線物資的供應不足。通過建立“5-3-1”需求整合機制和專項采購、戰略采購等方式,物資中心有效保證了原型號物資的及時供應[1]。
在保障型號物資及時供應的同時,物資中心通過與用戶溝通,了解準確需求時間,與供應商合作開展聯合庫存管理,廠家按照用戶需求時間發貨等方式確保物資到貨后能夠在短期內發往用戶,提高了庫存周轉率。
3.4? ?充分發揮自動化立體庫的倉儲優勢
自動化立體庫是利用立體倉庫設備實現倉庫高層合理化、操作簡便化、存取自動化,集產品入庫、存儲、出庫、盤點、分揀、配送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立體倉庫,是當前技術水平較高的倉儲形式。自動化立體倉庫(AS/RS)的主體是由立體貨架、巷道式堆垛起重機、出入庫工作臺(揀貨臺)、出入庫托盤輸送機系統、尺寸檢測條碼閱讀系統、通信系統、自動監控系統、計算機監控系統、計算機管理系統以及其他配電柜、托盤等輔助設備組成的復雜的自動化系統。貨架為鋼結構,貨架內是標準尺寸的貨位空間,巷道堆垛起重機穿行于貨架之間的巷道中,完成存貨、取貨工作。管理上采用WMS系統(倉儲管理系統)及條形碼技術。隨著自動化立體倉儲硬件及軟件相關技術的日漸成熟,自動化立體倉庫在空間利用率、吞吐能力、物資搬運等方面的優勢愈加明顯,是企業提升物資管理水平、節約人工成本、提高供應效率的有效手段。
航天一院物資中心主要負責航天一院金屬物資、非金屬物資、機電產品、元器件,以及航天科技集團鋁材、鈦材、標準緊固件的集中采購工作及型號產品出廠齊套等多方面業務。隨著近幾年航天任務的增加,物資中心的年采購額在近五年內實現成倍增長,物資倉儲管理工作任務更加繁重。物資中心現有特裝立體庫、175綜合立體庫、175B金屬物資立體庫三個現代化大型自動化立體倉庫,形成了較強的自動化立體倉儲能力。特裝立體庫有2米×2米大托盤倉儲料位624個,1米×1.2米小托盤倉儲料位4 212個,到貨區面積187平方米,用于存放齊套交裝產品以及部分金屬物資與非金屬物資;175綜合立體庫有1米×1.2米小托盤倉儲料位1 040個,料箱立體庫8 316個貨位,到貨待驗立體貨架306個貨位,平鋪/堆垛區200平方米,用于存放非金屬物資、機電產品、貴金屬物資等;175B金屬物資立體庫有立體貨位2 149個、地面貨架100個、地面堆垛區20個料位,用于存放常規金屬材料(超長、超大、超重金屬材料和異型件除外)[2]。三個大型現代化自動立體庫的投入使用,滿足了目前各類物資的倉儲需求,自動化立體倉庫利用現代化的倉儲系統和自動設備,實現了物資信息化管理,極大地提高了中心的倉儲作業水平,滿足了大批量采購模式下對物資存儲能力增加的需求以及對高頻率出入庫作業的需求。
3.5? ?實施國產元器件類物資直發用戶模式
大批量采購模式下元器件采購量大幅增長,在業務急劇增長、型號需求緊急的情況下,大部分物資到貨后用戶均要求2天之內發放。按照現有流程,要想實現大部分物資在2天之內完成到貨清點、檢驗、入庫、調撥、出庫及配送發放工作十分困難。為提高元器件供應效率,縮短元器件供應周期,物資中心考慮在產品驗收合格后直接由供應商發給用戶(直發流程)。
傳統工作流程下,采購部門在系統中生成下廠驗收通知單,檢測中心據此開展下廠驗收工作。產品驗收合格后,供應商將驗收合格產品、資料一塊郵寄至物資中心,倉儲部門接收物資和報告并對物資履行清點、到貨登記、辦理出入庫、開具合格證等手續再將實物配送至相關用戶(轉發流程)。該流程在元器件年采購金額2億~3億元規模下運行順暢。2021年年初元器件任務量激增,業務規模達到十幾億元,物資到庫房后,倉儲部門利用現有資源無法及時有效地完成到貨物資的入庫、出庫、配送等工作。為適應激增的科研生產任務,縮短元器件供應周期,物資中心全面梳理了國產元器件業務流程,探索實施元器件直發用戶流程,即在元器件生產完成和檢測中心下廠驗收合格后,由下廠驗收人員現場開具合格證,在原先下廠驗收通知單信息基礎上增加產品銷售單價,由供應商將驗收合格的元器件和驗收單直接發送至相關用戶,以驗收單(有銷售單價)代替簽收單(出庫單),用戶在驗收單上簽字確認實物已收到,物資中心以用戶簽字的驗收單為依據辦理系統中的出入庫手續。直發流程省去了實物在物資中心的流轉環節。
自2021年五月份實施國產元器件直發流程至今,共直發物資40 201單,涉及85家供應商,平均縮短供貨周期10天,推廣范圍由最初的天民公司和萬源科技兩家用戶擴大到目前京外全部用戶(約20家)和京區2家用戶。
4? ? ?結 論
在大批量采購模式下,物資中心通過對現有倉儲資源進行分析并充分挖掘倉儲潛力,對庫房現場布局重新規劃,提高了工作效率;對倉儲人員重新分工,設置待驗崗,加強對員工的教育培訓力度,提高員工技能,充分利用現有人力資源滿足當前的物資大批量集中到貨任務要求;實施精準供應,提高庫存周轉率,進一步提高庫房的倉儲利用效率;充分發揮立體庫的倉儲優勢,利用現代化的立體庫設備和倉儲系統實現物資的自動化出入庫作業;實施國產元器件類物資直發用戶模式,有效緩解元器件庫房壓力等五大舉措,實現了物資的有效管理和高效保供。物資中心面對激增的任務量,利用現有資源有效解決了物資倉儲配送問題,提高了用戶滿意度。在大批量采購模式下,物資中心的高效供應工作獲得多家重點用戶的肯定。
主要參考文獻
[1]黃飛,高彥,黃建華.發揮倉儲資源優勢 助力航天科研生產[J].航天工業管理,2022(8):42-44.
[2]劉新民,郭辰昉.航天型號物資采購管理的創新實踐[J].航天工業管理,202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