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濤
小學階段是學習的啟蒙時期和基礎時期,英語教師應從學生的學習現狀和興趣愛好入手,在教學中不斷變換教學方式,引入豐富的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小組合作是很多教師喜歡采用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它更注重從集體角度出發設計課堂學習任務,并引導學生在集體合作的輔助下共同完成各項學習計劃。對于小學英語教學而言,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可以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常見的教學策略,主要指將班級中的學生按照一定要求,如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元素,劃分為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共同研究和學習教師布置的各種課堂學習任務,最終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小組中每一位成員有明顯的提升(張榮飛 2022)。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改變課堂中學生個體參與性不高的現狀,借助小組互動的方式讓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組內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集體力量的帶動下全身心地投入英語學習任務。同時,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在遇到學習難題或者有難度的英語學習內容時,通過互幫互助快速化解學習障礙,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讓課堂教學效率更高。
小學英語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已久,通過合作學習的過程確實為課堂教學增添了活力,也提高了英語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然而,由于部分英語教師對小組合作模式認知及實踐應用的經驗不足,小學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依然存在各種問題:
第一,小組劃分不合理。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方式是通過集體合作完成某一項學習任務,因此,小組成員的有效劃分至關重要。但是,目前的小組人員分配中部分教師對班級中學生個體能力、性格等因素了解不夠,在小組劃分的過程中隨意用前后桌、學號等模式進行劃分,導致各小組之間總體能力差異比較大,各成員之間不能形成良好的互補效果,有的小組甚至出現無法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現象。
第二,小組學習目標不明確。開展合作學習之前,需要確定合作學習的主要方式和學習目標,從而有針對性地進入下一個層面的英語互動。然而,有的英語教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前,并沒有結合教學內容確定下一步的合作目標,導致各小組的學生無法集中精力討論問題,即使出現合作學習的過程也是敷衍了事,合作學習的整體效率較低。
第三,小組合作中干預過多。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強調“以生為本”的教學方法,主要通過學生合作互動實現某一個學習目標,而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主要承擔引導者的角色。但是,很多教師自我定位不明確,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過度干涉,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影響了合作學習的自主探究效果。
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主要是依托小組內各成員的學習優勢,打造良性競爭的學習氛圍,通過合作學習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前,英語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科學分組,盡可能在了解每一位學生特性的基礎上,秉承“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完成取長補短的分組任務(黃娟 2022)。
比如,對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而言,英語教學中包含語言表達、閱讀理解、寫作等各種教學內容,每一位小學生在組織能力、思維表達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同時,從學習成績層面來看,班級中的學生可劃分為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三個檔次,在英語小組劃分環節,這些要素都是需要英語教師考慮的。結合目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需求,教師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進行小組劃分,盡可能實現互相補充、相互激勵的學習。第一種,教師可以從學習成績入手展開小組劃分,通過日常的成績收錄整理將班級中的學生劃分為三個不同的等級,然后在小組劃分的過程中,盡量保證每一個小組中存在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三種類型。第二種,在小組劃分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個體特點,如性格、能力等,通常可以安排4—6人一組,每一位小組成員都可以從理解、分析、閱讀、寫作等不同的角度入手進行組合。同時,各小組中根據每一位成員的特長分配適合他們的職位,如小組長、收發作業員、領讀員等,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都能各司其職,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崗位。只有這樣,才能在后期的小組合作中發揮最大的力量,實現互幫互助的學習效果。
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需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而且統一目標后能有效調動小組成員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其更加積極地投入本小組的學習任務,并在實踐體驗中不斷鍛煉自身的英語綜合能力。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單元主題內容,圍繞不同的教學內容制訂合適的合作學習目標,從課前準備的環節開始進一步明確學習主題,深化合作學習的意義,最終提高合作學習的成效性。
比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的教學中,學習了本單元的英語內容后,小學生不僅認識了很多有趣的動物朋友,而且掌握了使用英語介紹動物的方法。因此,在這堂課的小組合作學習環節,為了鍛煉和強化小學生對課本所學內容的記憶和應用能力,教師將“制作動物繪本”作為小組合作的學習目標,要求各小組成員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動物,模仿教材中的方式,使用課內所學的詞匯和句型進行介紹,并為自己介紹的動物搭配簡易的繪畫插圖。接到明確的合作學習任務后,各小組的成員表現出強烈的探索欲望,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分享對不同動物的了解,如有的小組成員這樣介紹:“I have a very cute animal friend.It is black.It has a long tail and four legs.He likes to eat meat bones.”,還有的小組成員這樣介紹:“I have two beautiful animal friends,one is red and the other is white.They have a long tail and can swim in the water.They also have big eyes.I go to see them every day after school.”。各小組成員介紹完畢后,負責收發作業的成員將各位學生的繪畫作業進行整理,裝訂成一本簡潔、美觀的圖畫書,在后期的小組互動分享中定期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同時將其作為糾錯的學習資源,鼓勵各小組成員扮演“找茬人”,分別從各個繪本圖畫和語言表達中找出錯誤的地方,并進行糾正處理。通過這種明確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以讓每一位成員都有事做,而且特定的學習任務和目標能精準地鍛煉和提升各小組成員在英語某方面的學習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以生為本”的教學方式,雖然課堂學習的主角是學生,但是教師同樣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中擔當了重要角色。當各小組在合作學習中遇到困難或者意見不合時,教師應及時引導和糾正,幫助學生調整自身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保證小組合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另外,當小組合作學習遇到瓶頸時,教師可以結合各小組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引導分析,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向,鼓勵他們在自主探索中理解英語內容的內涵(段坤麗 2022)。
比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的教學中,課后的Check out time板塊是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需要學生結合本單元學習的過去時態進行選擇填空。關于這部分的學習,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鼓勵學生在組內成員的互助合作中完成本板塊的學習任務。在具體的操作中,教師走下講臺來到學生身邊,圍繞各小組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進行適當的指導。例如,這篇文章的開頭部分出現了這樣一句話:“A long time ago,there was a lion who lived in the forest.”,其中 there was a lion 及 who lived in the forest中的動詞需要學生填寫。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有的小組針對這兩個句型的需要出現了一些爭議和疑惑,他們認為there was a lion這一句的應用中,系動詞應改為“A long time ago,there lived a lion”,因為“住著一頭獅子”的解釋也完全可以說得通,所以在選詞填空的過程中有的小組出現了爭議。面對這種情況,教師結合下一句who lived in the forest進行合理引導:“如果前面的選擇使用了lived,后一句中就沒有合適的詞匯可以應用,在這種情況下,前一句中完全可以使用系動詞was代替,表達的也是同一個意思?!?/p>
在這種真實的應用情境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合作中提高語言應用能力,也可以使教師隨時觀察和了解各小組的互動情況,記錄并跟蹤各小組的學習狀態,一旦發現有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就及時給出合理的引導,幫助他們快速解決難題。這樣一來,既保留了小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自主探索性,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都有自主學習的目標,又使教師沒有完全閑置,他們及時提出的各種指導性建議可以促進高效教學目標的實現。
評價是新課標教學改革后不可忽視的課堂教學形式,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和評價同樣可以起到非常不錯的激勵效果,尤其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背景下,每一位成員都將小組視為利益共同體,團隊的榮譽建立在每一位成員的努力之上。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環節,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定期或者根據活動的需要時刻給予各小組一定的鼓勵,堅定各小組合作的信心,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保證整體學習質量(王濤 2021)。
比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Unit 5 Look at me的教學中,教師圍繞課后的Fun time板塊,組織各小組開展以“Look at me”為主題的時裝展示比賽,要求各小組成員利用提前準備的廢舊材料,如報紙、塑料袋等,集思廣益,大膽創新動手制作服裝。然后,各小組分別走上講臺,以團隊的形式集體亮相,并應用課本中出現的句型“Look at my skirt/coat/hat...”進行展示解說。講臺下的學生扮演觀眾,負責對各小組的表現打分。在小組表演的過程中,教師使用簡單的鼓勵話語進行表揚,如“Fantastic.It’s beautiful.Very fashionable.”等,讓各小組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努力地表現自己。在各小組表演結束后,教師進行簡單的發言,對學生的表現提出表揚,如“I saw your performance just now,and I thought it was very good.The costumes of each group were excellent,and everyone worked hard.”之后,教師結合給各小組打分的結果,從課堂表現、小組合作效率、成員搭配默契度、口語表達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評選出本次服裝比賽的優勝者,并給予他們一定的物質獎勵,如免做作業一次或者每一位小組成員都可以獲得固定的加分等。
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獎勵機制可以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讓他們在教師和學生的表揚與鼓勵中樹立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小組合作的競賽形式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使他們為了集體榮譽努力發揮自身的潛能,高效完成合作學習任務。
小組合作學習中可能隨時會暴露出各種問題,有的問題在課堂中就能輕松解決,但是有的問題比較復雜,需要教師給予專項的課后扶持才能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因此,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要隨機記錄和觀察各小組的整體學習情況,單獨輔導和指點有問題的小組,盡可能讓各小組成員對所學知識有深化理解的過程(顧月琦 2021)。
比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Unit 6 At the snack bare的教學中,本堂課的教學場景主要發生在日常出門用餐的過程中,目的是教會學生使用交際用語點餐,如“What would you like?”等,其中包含了點餐時應該如何正確使用一些基礎的詞組,如a cup of coffee、a cup of tea、a glass of juice、a glass of milk等。為了鍛煉學生的日常交際用語能力,在教學結束后,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他們模擬用餐的環境進行問答練習。在實際練習中,每一個小組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小失誤,如詞匯拼讀錯誤、詞組搭配錯誤等。在各小組的實際練習中,教師跟蹤記錄各個小組的互動情況,并對他們的具體表現作出簡約的書面記錄。然后,等小組合作結束后,教師根據不同小組的整體學習效果給予合理的評價,如有的小組成員詞匯拼讀方面不標準,教師點評:“The pronunciation is loud,but the pronunciation is not standard.After class,you can listen to more demonstrations.”有的小組成員總是將牛奶和咖啡的詞組搭配搞混,教師開展課后扶持:“Oral expression is fluent,but pay attention to the collocation of some specific phrases,hoping to make greater progress.”
每一個小組出現的問題不一,教師需要開展的課后扶持方式和點評內容會有所區別,但是基于新課標評價的要求,以鼓勵的方式為主。通過這種“肯定+指點”的課后點評方式,既肯定了各小組成員的優點,又指明了他們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具體的提升方法。借助這種課后扶持的專業點評,可以構建高效的合作學習模式。
隨著“雙減”政策在教育領域的逐漸普及,讓小學英語教學轉化為高質、高效的模式成為當下小學英語教師關注的問題之一。新時期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應以“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為核心,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正是將這種教育理念發揮到更高的層次,利用小組成員之間的優勢互補和互幫互助,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最多的英語知識和技能。為了讓英語課堂煥發生機,教師應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和個體特點,創新更多與英語學習有關的合作方式,利用合作學習的契機讓英語課堂成為一個思想碰撞的場合,讓小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深化自身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