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毅
(銀川河東國際機場運行管理部,寧夏銀川 750001)
布設攔鳥網作為一種物理防范驅鳥手段,在國內各運輸機場廣泛應用于攔截低空穿越飛行區的鳥類。網捕法作為一種傳統鳥情調查方法,許多鳥類研究者把它和紅外相機技術作為固定半徑樣點法和固定距離樣線法的補充[1-2],被廣泛應用于夜間遷徙鳥類[3-6]、林下鳥類[7]和鳥類環志監測[8-9]等研究。近年來,部分機場借助網捕鳥類數據,對機場鳥類特點進行了研究。例如,王述潮等[10]對新疆喀什機場不同月份和不同區域的粘鳥網密度進行了分析;王瑩等[11]在沈陽桃仙機場利用飛行區布設的攔鳥網機場春、秋兩季遷徙鳥類的物種和數量進行了調查;陳斌等[12]在南昌昌北機場采用樣線法和網捕法對機場鳥類多樣性及季節變化進行了調查研究;夏珊珊等[13]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采用網捕法對本場遷徙鳥類進行調查研究;吳克凡等[14]分析了新疆伊寧機場攔鳥網捕獲的鳥類種類、數量和位置等信息;蔡建軍等[15]以廣漢機場網捕鳥類數據為基礎,對機場鳥類開展了風險評估。銀川河東機場在跑道周邊布設了大量攔鳥網,用于攔截低空穿越飛行區活動的鳥類,通過每日巡視和記錄,目前積累了大量網捕鳥類數據。本文通過對2022 年全年銀川河東國際機場網捕鳥類數據進行分析,以期為機場鳥防措施制定提供參考。
銀川河東國際機場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靈武市臨河鎮境內,為4E級民用國際機場。機場西南側、北側地勢平坦,機場西側毗鄰黃河,東側和東南側為丘陵山區,緊鄰白芨灘自然保護區。機場周邊生境類型多樣,散布林地、果園、農田、蓄水池、荒灘和濕地湖泊等,鳥類種類繁多,導致鳥類頻繁穿越機場上空活動。目前,銀川河東國際機場飛行區布設了2種規格的攔鳥網,其中一種單張規格為長15 m、高5 m,共1 508張,另一種單張規格為長15 m、高2.5 m,共180張,攔阻面積約119 850 m2。
網捕鳥類數據收集從2022 年1 月1 日開始,至2022年12月31日為止。機場驅鳥人員每日上午和下午對飛行區布設的攔鳥網進行巡視,通過釘釘臺賬記錄攔鳥網上捕獲的鳥類種類、數量、掛網區域分布等基礎數據,記錄完成后對攔鳥網上攔截的鳥類進行解救和異地放生。網捕鳥種分類、居留類型劃分和危險等級劃分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確定[16-18]。
鳥類網捕頻度:r=R×B=(d/D×100)×(N/D),其中,R為調查期間某種鳥的遇見率,R=d/D×100;B為該鳥的平均遇見數量,B=N/D;d為遇見該種鳥的天數;D為工作總天數;N為該種鳥的遇見總數量。RB頻率指數在1 以上的為優勢種,指數在0.1~1 的為常見種,指數在0.1以下的為稀有種。
多樣性指數H:采用Shannon-wiener 指數計算:,式中,Pi為物種i的個體數占全部物種個體數量的比例[19]。
均勻度指數J:采用Pielou 均勻性指數計算,J=H/Hmax,Hmax為理論上最大的多樣性指數,即Hmax=lnS,S為物種數[20]。
豐富度指數Ma:采用Margalef 指數計算,Ma=,式中S為鳥類物種數,N為鳥類個體總數[21]。
銀川河東國際機場2022 年飛行區攔鳥網共攔截捕獲到鳥類57 種,2 401 只,分屬于15 目28 科。其中,雀形目鳥類21 種,1 735 只;非雀形目鳥類36 種,666 只。另夏候鳥25 種(43.86%),留鳥19種(33.33%),旅鳥9種(15.79%),冬候鳥4種(7.02%)。
生態類群方面,57種網捕鳥類中陸禽有鶉雞類和鳩鴿類共8 種(14.04%)。游禽1 種(1.75%),即斑嘴鴨。攀禽有夜鷹類、雨燕類、杜鵑類、戴勝類、翠鳥類和啄木鳥類共8 種(14.04%)。猛禽有鷹類、隼類和鴟鸮類共10種(17.54%)。涉禽有秧雞類、鸻鷸類和鷺類共9種(15.79%)。鳴禽有卷尾類、百靈類、鴉類、伯勞類、鹡鸰類、鶇類、鹟類、雀類、葦鶯類、燕類、椋鳥類和燕雀類共21種(36.84%)。
網捕頻度方面,57 種網捕鳥類中優勢種有9 種(15.79%),包括赤頸鶇(Turdus ruficollis)、山斑鳩(Streptopelia orientalis)、喜鵲(Pica pica)和普通夜鷹(Caprimulgus indicus)等;常見種12 種(21.05%),包括家鴿(Columba domestica)、金翅雀(Carduelis sinica)、大杜鵑(Cuculus canorus)等;稀有種36種(63.16%),包括虎斑地鶇(Zoothera dauma)、沙(Oenanthe isabellina)和云雀(Alauda arvensis)等。
危險等級方面,57 種網捕鳥類中危險鳥種有17 種(29.82%),非危險鳥種有40種(70.18%)。其中,危險等級為4級的鳥種有1種,即雕鸮(Bubo bubo);危險等級為3 級的鳥種有2 種,即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和斑嘴鴨(Anas poecilorhyncha);危險等級為2級的鳥種有14種,包括家鴿、丘鷸(Scolopax rusticola)、長耳鸮(Asio otus)、紅隼(Falco tinnunculus)和喜鵲等;危險等級為1級的鳥種有40種,包括普通雨燕(Apus apus)、縱紋腹小鸮(Athene noctua)、戴勝(Upupa epops)和鳳頭百靈(Galerida cristata)等。
從網捕鳥類的鳥擊歷史來看,31種鳥類在本場有鳥擊歷史記錄,占網捕鳥類物種總數的54.39%,其中家鴿、普通雨燕、喜鵲、赤頸鶇和田鷚(Anthus richardi)5種鳥類造成過機場責任鳥擊。
銀川河東國際機場不同月份網捕鳥類物種數和數量分布不均勻,網捕鳥類物種數從3月開始上升,8 月和9 月最多,10 月以后網捕鳥物種數開始降低。冬季網捕鳥類物種數最少,夏季最多。10月網捕鳥類數量最多,5月和6月網捕鳥類數量最少。秋季網捕鳥類數量最多,其他季節網捕鳥類數量差異不大(圖1)。

圖1 銀川機場各月份網捕鳥類的物種數和數量統計
不同季節網捕鳥類的居留型和食性分布存在明顯差異。從居留型來看,春秋遷徙季節上網鳥類以遷徙過境候鳥為主,夏季繁殖季節以留鳥和夏候鳥為主,冬季上網鳥類以留鳥和冬候鳥為主。從食性來看,春季以植食性和肉食性鳥類為主,夏秋季以食蟲性和肉食性鳥類為主,冬季以植食性鳥類為主。
不同季節網捕鳥類多樣性指數從高到低依次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均勻度指數從高到低依次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豐富度指數從高到低依次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表1)。

表1 銀川河東國際機場不同季節網捕鳥類多樣性比較
本次記錄到的57 種網捕鳥類的居留型和生態類群,與2020 年記錄的本場鳥類群落組成大體一致[22],可以看出網捕鳥類數據基本能夠反映出一個機場的鳥類活動情況。從網捕鳥類的生態類群和網捕頻度可以看出,銀川河東國際機場鳥類以林鳥和水鳥為主。機場周邊的生態環境決定了機場鳥類的群落組成,銀川河東國際機場周邊生境以人工林地、人工蓄水池和黃河濕地為主,這些生境為林鳥和水鳥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網捕鳥類危險等級反映出本機場穿場活動鳥類以中型或小型鳥類為主,大型鳥類活動較少,但部分中大型常見鳥種,如環頸雉、家鴿和長耳鸮等鳥類仍需做好日常鳥情監測和采取相應防范措施。銀川河東國際機場54.39%的網捕鳥類有本場鳥擊歷史,這可能與攔鳥網攔截到的鳥類多為低空活動鳥類,其與航空器在飛行區運行空間高度重合有關,也說明了在飛行區布設攔鳥網對降低機場責任鳥擊事件發生概率有一定作用。
網捕鳥類物種數分布反映出機場候鳥遷入及遷出規律,3月春季候鳥陸續遷來本場,機場周邊鳥類活動物種數逐漸增多,6月鳥類春季遷徙結束,鳥類物種數回落,7 月幼鳥出巢,8 月和9 月候鳥秋遷,鳥類物種數持續上升,至11 月候鳥基本遷離本場,機場周邊鳥類活動物種數大幅減少??梢娋W捕鳥類物種數的季節差異性與鳥類的春季遷徙、夏季幼鳥學飛以及秋季遷徙等活動有關。網捕鳥類數量與本場網捕頻度最高的鳥種赤頸鶇與其幼鳥學飛密切相關。赤頸鶇每年9月中旬遷至本場,翌年5月上旬遷離本場,棲息覓食于機場東側、北側、西北側大面積林地中,常穿場飛行,加之其躲避能力差,多直線飛行,易被鳥網攔截,導致有赤頸鶇活動的月份網捕鳥數量較多。而7 月為本場繁殖鳥類幼鳥學飛季節,其躲避能力較差,導致網捕頻度高。
機場不同季節網捕鳥類的居留型和食性分布差異反映出機場鳥類群落組成的季節變動,鳥類居留型季節變動與候鳥遷徙活動有關,鳥類食性季節差異與不同季節飛行區植被、昆蟲和鼠類等鳥類食物資源多寡有關。鳥類多樣性作為定量分析鳥類群落特征的重要指標,其在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體現出的差異性,與不同空間的環境異質性和不同時間的食物資源變化密切相關。銀川河東國際機場網捕鳥類的多樣性季節變動反映出機場鳥類活動的季相更替,也反映出不同季節機場為鳥類提供棲息環境和食物資源的質量好壞,由此可見,飛行區夏季的生態環境對鳥類的吸引力最強,而冬季最弱。
本研究從攔鳥網攔截的穿場鳥類數據入手分析,初步掌握了機場主要穿場鳥類的居留型、食性、活動規律等特點,對網捕鳥類的穿場路線、攔截高度以及不同鳥網布設方式對鳥類的攔截效果等方面還需做進一步深入研究。
為避免鳥類對攔鳥網產生適應性,可考慮不同高度的攔鳥網交替布設或不規則布設。攔鳥網底部離地應不超過10 cm,盡量與地面接觸,可有效攔截低空飛行或在地面行走的鳥類。為避免猛禽等鳥類在鳥桿頂部駐留,可考慮在鳥桿頂部安裝防鳥占位器。
從網捕鳥類季節變動來看,機場應根據不同季節飛行區的生態環境特點和主要穿場活動鳥類,按季節、分重點,采取針對性、適宜性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