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家婕 羅雅木 王國芳
(安康學院陜南生態經濟研究中心,陜西安康 725000)
發展具有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陜西安康茶樹栽培歷史悠久,茶葉是安康的傳統優勢產業之一。實踐中,由于地處山區立地條件差,難以形成標準化、適度規模化經營,以及傳統的茶葉產業經營管理模式等因素影響,茶葉產業經濟效益不高,帶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足。富硒茶產業發展亟待轉型升級,茶旅融合發展正成為安康茶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立足于安康市茶產業現狀,剖析了其茶旅融合發展的優勢條件、茶旅融合發展模式存在的制約因素及提升路徑,以期為促進安康市茶產業的轉型升級,為茶旅融合發展提供思路和參考。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海拔落差大、云霧多、生態環境優,全域約67%的土壤富硒,是全國天然富硒區之一[1]。茶葉是安康市傳統優勢特色產業和農業支柱產業,目前已初步呈現出集群化發展態勢。自2019 年起,安康富硒茶已連續4 年入圍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前20強,2023年安康富硒茶品牌價值達43.80 億元。安康依托優良的生態條件、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不斷優化茶葉生產區域布局,形成以紫陽、平利、漢濱等優勢產區為核心,輻射帶動嵐皋、白河、漢陰等縣區的茶產業發展。其中紫陽、平利縣在全國茶產業百強縣中蟬聯多項殊榮。全市建成14個省級以上茶葉現代農業園區和330個市級茶葉生產企業,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 家,省級龍頭企業33 家,市級規模統計企業92 家。截至2022 年底,茶葉產量達5.2 萬t,實現大幅增長(圖1)。

圖1 2010—2022年安康市茶葉產量統計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安康市憑借其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厚重的秦嶺、巴山、漢水人文歷史積淀,孕育出相對豐富的旅游資源。截至2022 年底,全市建成A級國家旅游景區46個。其中,4A級景區15 個,3A 級景區28 個,2A 級景區3 個;省級旅游度假區3個,省級旅游特色名鎮18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35個,省級旅游街區2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1 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5 個,國家旅游休閑街區1個。
綜上所述,該市茶旅整合發展具有先天優勢。
該市是中國茶葉之鄉,擁有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和豐富的茶文化資源,如茶道、茶藝、茶葉制作工藝等。安康茶區是緯度較北、歷史文化較悠久的茶區,是我國種茶較早的地方。茶樹天然品質好,葉肉肥厚,香氣醇厚,條索緊結,富含硒,無污染,耐沖泡。產于安康的紫陽富硒茶,是經鑒定的具有特殊保健功效的天然富硒優質綠茶,也是目前國內獲得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的天然富硒茶產品[2]。
該市地處秦嶺山脈南麓,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其獨特的土壤特征及氣候條件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得良好的條件[3]。
該市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如秦嶺山脈、漢江、白河古道、嵐皋古城等,為茶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基礎。全市現已建成南宮山、瀛湖、燕翔洞、中壩大峽谷等多個國家4A級景區,推出漢水風情休閑游、巴山生態度假游等特色旅游路線,正在努力打造全國知名的生態旅游目的地。
近年來,該市深入實施《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全省茶產業發展的意見》,立足安康實際制定了《安康市茶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0 年)》和《安康富硒茶創新行動計劃》,成立了地市級茶葉局,將安康富硒茶作為全市的支柱產業來打造。同時,安康市政府高度重視茶旅融合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加大投資力度、優化旅游環境、提高服務質量等,為茶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
茶企業和旅游企業積極投入茶旅融合發展,加強茶葉品牌建設和推廣,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和旅游產品的創新能力,為茶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市財政部門每年安排項目資金用于茶苗繁育、基地建設、品牌營銷和科技創新等。各縣區也結合本地茶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如平利縣每年安排一定資金用于茶園新建和茶廠建設、茶葉外銷等環節的獎補;紫陽縣每年籌資一定資金,用于設立特色產業貸款風險補償金,對全縣中小企業,包括茶葉企業,實行免抵押、基準利率授信服務。
白河縣位于安康東南部,漢江中游地區,其北、東、南三面與湖北省接壤,古有“秦頭楚尾”之稱。宋家鎮地處白河縣境內西南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其優越的生態環境是發展茶產業的天然優勢。
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茶產業,宋家鎮通過優化投資營商環境,吸引了一大批返鄉能人回鄉創業,建設茶廠。引導企業規劃同鎮村實際相結合,同上級方針政策相結合,同景區創建相結合,確保茶企建設高點位起步,為最終實現茶旅融合創造條件。采取“理論宣講+現場培訓”的形式,開展現場實際操作示范和講解,使茶農進一步加深對茶葉采摘、管理、生產、加工等的了解,為進一步提升茶葉品質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目前,宋家鎮已累計建成標準化茶園1 666.67 hm2,實現了“人均一畝茶”的目標,茶葉加工企業14 家、縣級以上茶葉現代農業園區12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茶葉產業化聯合體2家,茶企實現全鎮10個行政村全覆蓋,茶葉生產品類包括綠茶、紅茶、黃茶、白茶和特制花香茶等30 多個品種,2022 年宋家鎮獲得“全國產業強鎮”稱號。
紫陽縣煥古鎮貢茶古鎮景區位于安康市紫陽縣,是一個集茶文化、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區。該旅游區以茶文化為主題,通過茶園觀光、茶葉制作、茶文化展示等方式,向游客展示了安康市的茶文化底蘊和茶葉制作工藝。同時,還提供了各種休閑娛樂設施,如溫泉、SPA 等,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體驗。
安康市茶葉文化博物館位于安康市平利縣,原為縣示范茶場,茶園面積200 hm2,是一個集茶葉文化、茶葉制作、茶葉品鑒為一體的博物館。該博物館通過展示茶的發展歷史、文化、制作工藝等,向游客展示了安康茶文化底蘊和茶葉制作工藝。同時,還提供了茶葉品鑒、茶葉制作等體驗活動,為游客提供了親身體驗的機會。
雙龍鎮天寶村茶園位于安康市漢濱區,是一個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園。該產業園通過引進先進的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提高了茶葉品質。同時還通過電商平臺等方式拓展了銷售渠道,使茶農獲得更大的收益。
茶旅融合需要懂管理、會經營的復合型人才。部分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外出務工的青年勞動力占比較高,本地就業人員技能水平有限,且缺乏系統的職業技能培訓,茶旅融合復合型人才極度缺乏。市縣區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科研推廣體系,但從事茶產業的科研推廣人員較少,存在知識結構老化、技術服務弱化,人才隊伍建設不足等情況[4-5]。
茶旅融合是茶產業鏈與旅游產業鏈的耦合和重構,涵蓋了茶園景觀化、茶葉加工及品茶體驗化、茶文化推廣活動、茶具、茶藝等內容豐富的產品體系開發。需要從旅游產品的視角來延伸茶產業鏈,進行產業的轉型升級。茶旅融合發展的主陣地在鄉村,鄉村旅游也是茶旅融合發展的關鍵。安康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與西安的距離非常近,有“西安后花園”的稱號。安康也是中國北亞熱帶動植物典型代表區,是陜西省及西北地區茶葉、油桐、蠶繭、生漆主產區[6],旅游資源豐富,由于交通不便、宣傳不足等原因,目前該市需要加強對旅游資源的系統性挖掘與整合工作。
安康茶旅融合發展時間短,發展模式比較單一,缺乏創新,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完善人才組織體系,強化技能培養,促進人才協同聯動,推動人才技術賦能[7]。抓好人才培養,引進人才只能解決暫時的人才短缺問題,本地人才的培養才是根本辦法。以加大實用人才培訓力度為重點,組建茶農技能技術培訓領導小組,對全市茶農進行集中培訓。同時,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吸引外來專業人才,實行激勵制度并加以約束,做到真正的招留人才[8]。
茶旅融合與鄉村旅游有著密切聯系[9]。安康市內茶園分散,交通較為不便,因此,要加強和完善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各大景區間的交通網絡連通性。結合實際情況,以游客為中心,打造出合適的茶旅精品路線。在開發自然景區的同時,加快文化景觀建設,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協調發展。通過宣傳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增加景區吸引力,實現長期發展。
主動學習其他茶旅融合成功案例,以富硒茶產品為依托,深度挖掘和培育具有安康特色的茶旅產業。大力推進富硒茶產業與旅游、文化、健康產業的有機融合,促進產業鏈條橫向延伸。堅持以安康茶文化為核心,鼓勵開展富硒茶文化研究和藝術創作,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不斷提升安康富硒茶產業文化內涵。積極探索多種新型經營模式,打造集觀光茶園、智慧茶園、采茶體驗、康養旅游和科普研學等為一體的茶旅產業。促進富硒茶產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助力安康鄉村產業發展。
安康市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其茶旅融合產業發展具有很大潛力。目前,安康市已經開展了多種茶旅融合活動,如茶文化節、茶葉采摘節、茶藝表演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與。在茶產業方面,安康的富硒茶品質優良,已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價值。總體而言,安康市茶旅融合發展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需要立足安康實際,進一步加強茶文化和旅游資源的挖掘與整合,打造更具安康特色和吸引力的茶旅融合產業,以提升富硒茶產業的品牌價值和市場競爭力,推動安康市茶旅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