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睿,李佩芳,浦 芳,李 靜,吳 杰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腦病二科,安徽 合肥 230061)
腦梗死也稱缺血性腦卒中,是我國老年患者常見疾病,發病率較高,而近年有著年輕化趨勢[1]。失眠癥為腦梗死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屬于非器質性睡眠障礙,對患者生活質量及疾病恢復具有較大的不良影響[2]。酸棗仁湯是治療失眠癥的常用中醫方劑,具有安神除煩、鎮靜助眠之效,對睡眠改善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3-4]。通焦利眠貼為我院院內協定方,前期臨床觀察表明其療效確切,是治療失眠癥的有效貼方,可有效調理三焦,平衡陰陽,安神定志,從而起到改善睡眠的效果。本研究將兩方合用,旨在提高臨床療效,為臨床作參考。
回顧性選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86例腦梗死后失眠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其治療方案分為中醫聯合治療組(n= 40,采用酸棗仁湯聯合通焦利眠貼治療)和常規西醫治療組(n=46,采用艾司唑侖片口服治療)。中醫聯合治療組,男13例,女27例,年齡46~87歲,平均(70.55±9.48)歲,失眠病程1~4個月,平均(2.41±0.47)個月;常規西醫治療組,男23例,女23例,年齡49~90歲,平均(68.89±12.03)歲,失眠病程1~4個月,平均(2.36±0.59)個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失眠病程)相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醫學研究相關倫理原則(倫理號 2022-SXXM14),經患者及其家屬同意獲取相關資料。
1.2.1 納入標準 1)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5];2)符合失眠診斷標準[6];3)入睡困難、多夢、睡眠時間少(每日睡眠時間小于3 h)、睡眠質量差;4)符合中醫“不寐”診斷標準[7];5)此次腦梗死發作為首次發作;6)意識清楚且生命體征平穩;7)臨床資料完善;8)在本次治療前未曾有過鎮靜催眠等治療。
1.2.2 排除標準 1)合并心肝腎等嚴重障礙性疾病者;2)在此次卒中前即存在睡眠障礙;3)合并精神疾病者;4)同步接受其他相關治療者。
2組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穩定斑塊、改善腦循環、腦卒中后康復訓練、基礎疾病控制等基礎治療。常規西醫治療組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予以艾司唑侖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51020083,生產廠商:四川大冢制藥有限公司,規格:1 mg/片)口服治療,1天1片,每晚睡前30 min口服,共持續治療4周。中醫聯合治療組采用酸棗仁湯聯合通焦利眠貼治療。酸棗仁湯由酸棗仁15 g,甘草3 g,知母6 g,茯苓6 g,川芎6 g組成,以水煎服,每劑400 mL,分二次服用(每次200 mL),飯后溫服。1周為1療程。通焦利眠貼藥物組方由桔梗8 g,川芎10 g,黨參10 g,萊菔子10 g,石菖蒲5 g,甘松4 g,澤瀉10 g,制大黃5 g,樟腦0.2 g組成,經本院藥劑科清洗、打粉、過篩(60目),制成軟膏,利用醫用透氣膠貼制成敷貼片,定位受試者膻中、中脘、氣海,進行常規清潔消毒后,將敷貼置于穴位,每次敷貼2 h,1天1次。1周為1個療程。2組患者均持續治療4周。
1.4.1 睡眠質量 收集并記錄2組患者治療前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8]、睡眠狀況自評(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量表評分[9]。PSQI內含入睡時間、睡眠質量、時間、效率、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等7個維度,總分0~21分,分數越高則提示患者睡眠質量越差。SRSS內含10個睡眠質量有關問題,每個問題評分1~5分,總分10~50分,分數越高則提示患者睡眠質量越差。
1.4.2 臨床療效評價 以治療前后PSQI評分變化率為評估標準,分為痊愈(較治療前降低76%~100%)、顯效(較治療前降低51%~75%)、有效(較治療前降低26%~50%)、無效(較治療前降低26%以下甚至有增長趨勢)。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1.4.3 神經遞質 收集2組患者實驗室相關資料,記錄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經肽Y(Neuropeptide Y,NPY)水平。均以患者外周空腹靜脈血作為標本,ELISA法檢測,試劑盒均購自上海酶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4 不良反應 記錄2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皮膚瘙癢、腹瀉、紅疹、口唇麻木等。
數據整理采用雙人核對法,數據分析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滿足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差異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差異行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PSQI、SRSS評分比較(±s ) 分

表1 2組治療前后PSQI、SRSS評分比較(±s )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常規西醫治療組比較,△P<0.05
?
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療效評價 例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清神經遞質水平比較(±s )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清神經遞質水平比較(±s )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常規西醫治療組比較,△P<0.05
組別例數時間5-HT/(ng·mL-1)BDNF/(ng·mL-1)NPY/(μg·L-1)中醫聯合治療組40治療前 82.54±15.6922.49±8.14112.65±10.26治療后142.15±43.26#△42.17±12.32#△151.21±14.17#△常規西醫治療組46治療前 83.18±14.2623.14±10.27109.92±9.58治療后112.36±32.67#34.26±9.89#132.36±11.28#
見表4。

表4 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例
腦梗死后失眠是腦梗死后常見并發癥,發病率達82%,嚴重者可引發或加重高血壓、高血糖,誘發腦梗死復發,對患者生命質量及其家庭負擔具有較大的不良影響,已成為腦卒中后二級預防的重要部分[10]。中醫將失眠癥歸入“不寐”“不得眠”,認為失眠癥與五臟六腑相關,其病機為營衛失調、陰陽不和,而腦梗死后患者氣血虧虛,故治療應以調和陰陽、補氣安神、滋陰補血、調理氣機為主[11]。酸棗仁湯是中醫治療失眠癥的經典名方,由酸棗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組成,全方具有疏肝養血,寧心除煩、安神助眠之效。通焦利眠貼是基于中醫穴位貼敷法延伸的一種失眠癥外治法,本研究將2種方案進行聯用,旨在提高腦梗死后失眠患者的臨床療效,改善預后。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的PSQI、SRSS評分均有效降低,說明2種方案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中醫聯合治療組上述評分均低于常規西醫治療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聯合治療的睡眠質量的改善效果更優。《內經》中有提到“百病皆生于氣也”,張景岳也曾提到“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均指出多種疾病的發生均與機體氣運變化密切相關,氣機失調是為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調,而導致氣、痰、瘀阻滯三焦,陰陽運動失常,營衛失和。失眠癥與五臟六腑均相關,臟腑功能失調為其病機,陽不入陰,陰陽失交為失眠的基礎病因,且腦梗死的病機為氣虛、血滯、絡阻,氣機逆亂、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失和為其發病因素,故認為在治療腦卒中后失眠癥需注重氣機的調理。三焦是為機體全身氣運之通道,故需暢通三焦、調理氣機、平衡陰陽。李佩芳基于此理論依據,結合其多年臨床經驗,提出治療失眠癥應“理調三焦、調神開郁”,故成此方[12]。通焦利眠貼中桔梗、川芎可解結通脈、破瘀利血,兩者合用起宣上之效;黨參、萊菔子、石菖蒲、甘松可調理脾胃,清心除煩、理氣去郁、補益中州,四者合用起和中之效;澤瀉、大黃可利水除濕、清潤肺氣、增益脾氣,兩者合用起通下之效;樟腦有效提高皮下通透性,促進藥物吸收,全方共起通理三焦、調理氣機之效。且選用穴位膻中、中脘、氣海,進一步提高調理三焦氣機之效[13]。與酸棗仁湯合用可有效增益鎮靜助眠,安神寧心之效。本研究顯示,中醫聯合治療組治療后的血清5-HT、BDNF、NPY水平均高于常規西醫治療組,說明聯合治療方案可有效調節神經遞質因子,改善睡眠質量,提高臨床療效。現代藥理研究[14-16]也發現,通焦利眠貼方中的黨參對神經系統具有鎮靜、催眠、抗驚厥的效果,石菖蒲則具有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甘松可有效鎮靜、抗焦慮抑郁。研究顯示,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差異,說明聯合通焦利眠貼可不增加不良反應風險,聯合治療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酸棗仁湯聯合通焦利眠貼可有效改善心脾兩虛證腦梗死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上調5-HT、BDNF、NPY水平,提高臨床療效,且具安全性,可行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