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卿 南一楠 朱文浩 周 紆 孔令博 樊永平
(1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北京,100070; 2 中日友好醫院,北京,100029; 3 淄博市中醫醫院,淄博,255300; 4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北京,100700)
中風在歷代醫學古籍中均有記載,《黃帝內經》已提及中風,《金匱要略》首創“中風”之名,而后歷代醫家都對中風的病因病機、治法展開探討,推動中風治療水平的不斷提高[1]。然而,隨著醫學的發展,現代的中醫藥治法較古代已有了較大變化,其臨床療效尚不能令人滿意。中風的中醫藥治療傳承發展數百年,可以被記載傳承的方劑,必然有其可取之處。因此,回顧分析古代中風方劑用藥規律,歸納其治療思路,對于完善中風的中醫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1.1 數據來源 樊永平教授編纂的專著《中醫腦病歷代文獻》[2]。針對其中風篇相關方劑進行梳理。
1.2 納入標準 1)治療中風的方劑;2)藥味數大于2味。
1.3 排除標準 1)藥味數小于2味;2)方劑內所含藥物均為礬石、水銀等丹方藥物;3)所載藥物不在現代《中藥學》收錄范圍,性味功效已不可考。最終納入治療中風的方劑422首進行統計分析。
1.4 數據的規范與數據庫的建立
1.4.1 數據的規范 根據高學敏教授主編的《中藥學》教材對文獻中不同名稱藥物進行統一。在對來自不同年代醫書記載的藥物進行整合時,借助《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記載的藥物入藥年代及醫書成書年代對藥物具體名稱進行判定。
1.4.2 數據庫的建立 使用Epidata3.0軟件進行數據管理,建立數據庫,將符合納入標準的422首方劑錄入系統,采用雙人雙錄入,逐條核對控制錄入質量,規避錄入偏倚。對數據進行仔細核對和確認后,鎖定數據庫。
1.5 數據分析
1.5.1 描述性統計 運用Microsoft SQL Server和SPSS 21.0進行數據提取和描述性統計。根據Apriori算法,設置最低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50%,最大前項為5。置信度指前者出現時后者出現的概率,支持度指二者同時出現的概率[3]。
1.5.2 關聯規則及復雜網絡分析 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對用藥進行關聯規則分析。采用Gephi對藥物進行復雜網絡分析。利用K-core分析方法,用于發現藥物核心組合。
2.1 藥物使用情況 收錄方劑來源于25部醫學古籍,其中唐宋130首,金元29首,明清263首,涉及中藥18個種類,藥物221種,使用頻次共4 058次。其中使用比例較高的依次為解表藥、補益藥、祛風濕藥、清熱藥、活血藥等。見表1。使用頻次較高的藥物依次為防風、川芎、當歸、人參、白芍等。見表2。

表1 422首方劑使用藥物類別分析

表2 422首方劑使用藥物頻次
2.2 藥物的四氣五味及歸經 對422首方劑的四氣、五味及歸經進行分析,可見藥物的使用以溫、平、微溫、微寒、寒為主,大熱、大寒的藥物較少使用,性味以辛、甘、苦為主,歸經多以脾、肝、肺、心為主。見表3~4。

表3 藥物的四氣五味
2.3 關聯規則分析 共產生496條規則。支持度最高的是甘草-川芎、甘草-防風,為48.34%,置信度最高的是石膏-甘草,為88.46%。石膏出現時,甘草出現的概率為88.46%,甘草-川芎、甘草-防風同時出現的概率為48.34%。見表5,圖1。

圖1 藥物關聯規則

表5 常用2種藥物組合關聯規則(%)
2.4 復雜網絡分析 經軟件計算節點數為219個,邊為13 700條,平均度為62.557,平均加權度為503.105,網絡直徑為3,網絡密度0.287。見圖2。K-core為50以上,度值120以上,處于網絡核心的節點為:防風、甘草、當歸、川芎、人參和羌活。見圖3。

圖2 藥物復雜網絡

圖3 K-core≥50,度值≥120節點的復雜網絡
本研究納入了422首古代醫籍中治療中風的方劑進行分析,經描述性統計分析可見,使用比例較高的中藥種類依次為解表藥、補益藥、祛風濕藥、清熱藥、活血藥、化痰藥、熄風藥、利水滲濕藥、溫里藥、理氣藥。使用頻次較高的藥物依次為防風、川芎、當歸、人參、白芍、桂枝、麻黃、獨活、白術、茯苓等。所用藥物多以辛、溫為主,歸經多以脾、肝、肺、心、腎多見。經關聯規則分析,支持度較高的藥對有甘草-川芎,甘草-防風,防風-當歸,防風-川芎等,經復雜網絡分析,提取了核心節點藥物:防風、甘草、當歸、川芎、人參和羌活,基本體現了古代治療中風的思路:祛風通絡,補氣養血。古時用藥主要以祛外風、補益、清熱、活血、化痰等治法為主,近現代的用藥則以活血、熄風、補益、溫化寒痰、清熱涼血等為主[4]。由此可見,中風的用藥規律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演變,治療的重心有了轉移,古時最為注重祛外風、補益的使用,而現如今更加推崇活血、熄風的運用。
唐宋前醫家多認為外風為中風發病的主要原因[5],而后經過歷代學術爭鳴,隨著對中風病因病機的認識不斷深入,內風理論逐漸受到認可并成為學術界共識[6-7],外風曾一度被醫家摒棄。但是,因熄內風法并未取得預期療效,祛外風法又被醫家提及并探討[8]。從本研究納入的方劑分析來看,自唐宋至明清,祛外風藥物的使用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并沒有因為內外風理論的轉變而受到摒棄,祛外風法在臨床中一直被重視[9],常用的祛外風方劑小續命湯[10]、侯氏黑散[11]、大秦艽湯[12],祛外風藥麻黃、桂枝、防風、羌活、獨活、細辛、葛根、秦艽等,現如今仍常應用于中風的臨床治療中。中風用祛外風藥不僅僅是治風,更是為了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引藥上行。風藥多辛,辛能通絡行氣,促進經絡氣血調暢,氣血宣通則風自熄[13]。因此,祛外風藥的運用不能因外風理論的局限性而被摒棄。
古人很早即認識到了中風為內外合邪發而為病[14],張機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云:“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提出了“內虛邪中”的理論[15]。中風發病的根本是正氣虧虛,正氣虧虛則陰陽失調、腦髓失養[16]。目前對于中風的病機共識為“風、火、痰、瘀、虛”[17],“虛”已排在末位,與之對應扶正法的運用亦排在活血化瘀、平肝熄風等治法之后,然而早期扶正對于中風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8],注重扶正法的運用,可挽救氣陰,對受損的腦髓和臟腑,可既病防變,減輕損傷,對提高療效和改善預后具有重要作用[19],在恢復期的治療中,扶正更是尤為重要[20]。本研究中補益藥占據較大比例,古人對于扶正非常重視,提示我們在中風急性期可適當加強補益法的運用,為臨床治療拓展新思路。
歷經幾百年的不斷深入探討,醫家對于中風的認識不斷加深,治療思路也經過了不斷的更新迭代。但是,現如今的中風療效仍有瓶頸,古代中風處方既然可以被傳承,就必然有其可取之處,挖掘古代中風處方的用藥規律,可能給現如今的中風中醫治療思路提供些許線索。本研究納入方劑有限,統計結果難免存在偏倚,但也初步歸納了唐宋至明清期間的中風診療思路,期望能為中風的治療提供一些新線索和新思路。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