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森,廖美容,杜小雪
(桂林市中醫醫院乳腺科,廣西 桂林 541001)
乳腺增生癥是乳腺組織非腫瘤、非炎性增生或退行性病變,主要由于機體內分泌紊亂,激素水平失調導致,隨月經周期變化而改變[1-2]。研究表明,乳腺增生在我國女性中的患病率達70%以上,且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西醫治療通常以調節激素水平為目的,雖然能在短時間內縮小腫塊、減輕疼痛,但這類藥物不良反應大且存在致癌風險[3-4]。中醫認為,乳腺增生癥屬于“乳癖”范疇,主要與情志、飲食等相關,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是其主要病機,治法以疏肝解郁,化痰祛瘀為主[5]。中醫外科名家房世鴻認為青中年女性出現乳腺增生多由肝郁氣滯、乳絡郁結導致,而絕經后多與肝腎陰虛、沖任失調相關,強調辨證論治[6]。逍遙蔞貝散是由逍遙散和蔞貝散相合而成,具有疏肝理氣、散結化痰之功,對乳腺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觀察逍遙蔞貝散對乳腺增生患者的治療作用和血激素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肝郁氣滯型乳腺增生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平均年齡(36.91±5.83)歲,未婚12例,已婚48例,雙側增生39例,單側增生21例,平均病程(44.09±10.35)個月;觀察組平均年齡(37.67±6.19)歲,未婚15例,已婚45例,雙側增生36例,單側增生24例,平均病程(46.98±12.01)個月,2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倫理批號:GTCMH-2021-046。
納入標準:1)符合2016年《乳腺增生癥診治專家共識》[7]中乳腺增生癥診斷標準;2)中醫辨證為肝郁氣滯證,乳房腫塊,觸之脹痛,質軟,隨情志喜怒消長,可伴胸悶、脅肋脹痛、急躁易怒、心煩失眠、口苦咽干,舌苔白,脈弦;3)年齡25~55歲;4)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乳腺炎或乳腺腫瘤等其他乳腺疾病者;2)6個月內曾進行激素治療者;3)合并其他嚴重原發性疾病者;4)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5)肝腎功能不全者;6)患有精神疾病,依從性差者。
對照組口服乳癖消片(沈陽紅藥集團,國藥準字Z21020747)治療,每次5~6片,每日3次,治療4 周。
觀察組口服逍遙蔞貝散加減治療,方藥組成:柴胡10 g,當歸10 g,瓜蔞10 g,白芍10 g,白術10 g,茯苓10 g,半夏10 g,郁金10 g,浙貝母10 g。乳房脹痛明顯,加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青皮10 g;乳房腫塊較大,加夏枯草10 g,牡蠣30 g;心煩易怒、口苦,加梔子10 g,牡丹皮10 g,黃芩10 g;倦怠乏力、脈虛,加黨參15 g,黃芪20 g。本方由本院藥房煎制,每日1劑,早晚分服,治療4 周。
1)臨床療效:比較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的相關內容制定以下評價標準。治愈:乳房腫塊消失,無疼痛,中醫癥候積分減少≥95%;顯效:乳房腫塊縮小>2/3,疼痛基本消失,中醫癥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乳房腫塊縮小>1/3,疼痛明顯緩解,中醫癥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乳房腫塊縮小<1/3或無明顯變化甚至增大,疼痛無變化或加重,中醫癥候積分減少<3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乳房腫塊評分:分別對腫塊大小、硬度和疼痛情況進行評分,標準如下。腫塊大小:無腫塊為0分,腫塊直徑≤2 cm為3分,2.1 cm≤腫塊直徑≤5 cm為6分,腫塊直徑>5 cm為9分。腫塊硬度:無腫塊為0分,硬度與正常腺體相當為3分,腫塊質地韌如鼻尖為6分,腫塊質地硬如額頭為9分。疼痛分級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由患者自行描述疼痛程度,將疼痛程度分為0~10分。3)中醫癥候積分:比較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按照中醫診斷標準,將脅肋脹痛、急躁易怒、心煩失眠、口苦咽干按無、輕、中、重程度記為0、1、2、3分。4)血清激素水平:比較治療前后2組患者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泌乳素(Prolactin,PRL),在治療前后,患者月經的第2~4天采集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清中的E2、P、PRL。5)不良反應:比較2組治療后出現的惡心嘔吐、月經失調、肝腎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n= 60) 例
見表2。
表2 2組乳房腫塊評分比較(±s,n = 60) 分

表2 2組乳房腫塊評分比較(±s,n = 60)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時間腫塊大小腫塊硬度疼痛對照組治療前7.43±2.074.82±1.232.31±0.58治療后4.71±1.05#3.42±1.06#1.47±0.36#觀察組治療前7.38±3.574.74±1.082.49±0.65治療后3.52±0.62#△2.85±0.53#△0.98±0.17#△
見表3。
表3 2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s,n = 60) 分

表3 2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s,n = 60)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時間脅肋脹痛急躁易怒心煩失眠口苦咽干對照組治療前3.28±0.833.36±0.712.93±0.623.02±0.69治療后2.39±0.64#2.19±0.56#1.84±0.43#2.16±0.57#觀察組治療前3.19±0.673.48±0.832.78±0.733.23±0.70治療后1.45±0.42#△1.26±0.41#△1.15±0.24#△1.73±0.35#△
見表4。
表4 2組血清激素水平比較(±s,n= 60)

表4 2組血清激素水平比較(±s,n= 60)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PRL/(ng·mL-1)對照組治療前162.16±32.384.23±0.7137.95±6.32治療后123.48±21.59#6.02±1.24#27.34±5.49#觀察組治療前171.64±37.014.59±0.6839.11±7.14治療后105.34±25.42#△9.66±1.83#△21.79±3.92#△組別時間E2/(pg·mL-1)P/(ng·mL-1)
治療期間,2組患者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乳腺增生在中醫屬“乳癖”范疇,其發病多與情志、飲食、生活習慣相關,《外科正宗》云:“乳癖乃乳中結核,……,其核隨喜怒消長”,揭示了乳癖與情志的關系[9]。肝調暢氣機、藏血,臟腑功能與氣機升降、氣血運行相關,肝疏泄失常,肝氣郁結,則有情緒低落、抑郁不樂,肝氣上逆則有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而情志不遂,久之傷肝;氣機阻滯乳絡,水液停聚,血液運行不暢,久之形成痰濁、瘀血,結為腫塊,故肝郁氣滯為乳腺增生癥的主要病機,治療多采用疏肝解郁法[10-12]。
本研究采用逍遙蔞貝散加減對肝郁氣滯型乳腺增生患者進行治療,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1.67%,且能顯著降低患者乳房腫塊、疼痛評分和中醫癥候積分,分析原因,逍遙蔞貝散是山西名醫趙尚華所創,將經典方劑逍遙散與蔞貝散相結合,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活血止痛,瓜蔞清熱滌痰散結,白芍柔肝止痛,白術健脾益氣,茯苓健脾利水,半夏、浙貝母化痰散結,郁金活血行氣止痛,諸藥合用,共行疏肝解郁,止痛散結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柴胡、白術藥對可通過Akt、PKC、PI3K等多靶點治療乳腺增生[13],當歸水提物通過提高海馬組織中5-HT、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以及神經營養因子水平發揮抗抑郁作用[14],炮制茯苓對乳腺增生具有治療效果[15]。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乳腺增生與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失衡有關,下丘腦中的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與情緒調控相關,單胺類神經遞質不平衡會導致抑郁[16]。E2(雌激素)由卵巢分泌通過其受體的激活參與5-羥色胺能系統中介導焦慮情緒[17],P(孕酮)要通過細胞內在自分泌和旁分泌機制刺激乳腺增殖,對乳腺組織增殖具有調節作用[18],雌激素和P失調是乳腺增生癥發病的重要機制。PRL(泌乳素)是一種主要由垂體前葉的泌乳細胞合成、分泌的激素,通過激活催乳素受體刺激DNA合成、上皮細胞增殖和母乳產生,也可調控乳腺細胞增殖與凋亡[19]。本研究發現逍遙蔞貝散可改善乳腺增生患者血清E2和PRL水平,這可能與逍遙貝蔞散疏肝行氣,調暢氣機,通過調整患者負面情緒,調控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平衡,改善血清激素水平相關,表明逍遙貝蔞散對肝郁氣滯型乳腺增生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具有改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采用逍遙貝蔞散加減治療的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無肝腎功能異常的不良反應發生,表明逍遙貝蔞散的治療效果安全有效,這也與方中白術、茯苓等藥物健脾利水的功效相關。
綜上所述,逍遙蔞貝散加減治療肝郁氣滯型乳腺增生可降低患者乳房腫塊、疼痛評分和中醫癥候積分,臨床療效顯著,同時可改善血清E2、P、PRL水平,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