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體育學院/趙雷
舞蹈,作為人體的動作藝術,它采用人的姿態、表現、建模,尤其是在行動過程中表現人的主觀情感,而人體在空間運動過程中首先要面臨的問題之一,則是身體的移動方式與支撐方式,同時人體重心的平衡與穩定,也直接影響著各種技術動作的完成效果。中國古典舞被稱為“國舞”,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前輩們幾代人的探索、實踐,已逐步形成了一套風格鮮明且適合培養中國舞蹈演員的基本訓練體系,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不僅傳承著我國傳統的文化精神,且各訓練單元都具有著獨特的審美特征。“重心訓練”作為中國古典舞基礎訓練的內容之一,它的訓練形式、方式多樣,既可作為獨立的訓練內容,又貫穿與其他訓練內容與環節之中。目前,關于重心訓練的文化內涵研究在國內尚未引起廣泛關注,多數文獻僅分析了其訓練特點,或者是對重心與平衡之間的關系、重心轉化等方面進行論述,針對文化內涵的研究不夠聚焦,較為寬泛。因此,本文從課程改革的大背景出發,結合重心訓練的形式、特點、作用以及自身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思考,從舞蹈動作的時間、空間、力度三方面,力圖探究其訓練的審美及文化內涵。
在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中,“重心訓練”的形式可以分為地面、扶把、中間三種。其中,地面訓練作為基礎的練習,舞者身體大部分支撐著重心,接觸地面的面積較大,可以較為穩定地控制重心。例如地面“抬腿”動作,最初練習抬腿動作時,身體姿態保持標準狀態的同時做慢抬腿動作,緩慢地節奏能夠讓舞者細致地體會到腿部肌肉的旋轉外開,以及肌肉力量收緊的感覺,能使舞者清楚體會到身體重心的正確位置,并能夠更好掌控重心的意識與方法。扶把形式主要進行舞姿轉換的重心訓練,該形式不僅可以幫助舞者完成重心轉換的平衡與穩定,也可以幫助舞者找到掌握支撐身體重心的正確方法,以及對規范訓練基本動作用力方式方法的奠定,目的是為中間訓練部分做出充分的準備。中間形式是三種形式中最為綜合的,可以進行原地雙腿、單腿的靜力支撐訓練,舞姿與舞姿之間的重心轉換訓練以及流動過程中的重心轉換訓練等。舞者在練習過程中可以通過扶把動作的單一基礎練習,了解每一個舞姿動作中自身重心的位置,感受在做動作時控制重心穩定的意識,保持身體平衡性,達到動作延展、流暢。
羅格塞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提到:“舞蹈的特質是在動作的節奏的調整,沒有一種舞蹈是沒有節奏的。”在中國古典舞訓練中,活動、控制、大踢腿等訓練內容均有著自己獨特的節奏風格與點,其中屬“重心訓練”最為突出,它的節奏處理方式不是平均的、均速的,而是彈性的、變化多樣的,整體風格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使其體現出一種抑揚頓挫、拍無定值、輕重緩急的節奏特點。其次,“重心訓練”的空間維度也是復雜多樣的,它借由低、中、高三個空間維度的不斷轉換來訓練舞者的重心穩定性與控制能力,尤其是空間的流動轉換過程中,動作高低錯落,此起彼伏,體現著中國古典舞所具有“閃、轉、騰、挪”的運動氣勢和“反向起動”的動運行規律,多空間維度的重心轉換是其區別芭蕾舞、現代舞的典型特征。同時,“重心訓練”常伴隨著各種不同力度的“勁”進行,其力量始于腳底,從下慢慢傳播至上,動作力量有強有弱,不同的力量體現出的特點也是不同的,例如“脆勁”“柔勁”“哏勁”等等,不同的力量與速度相互拼接,體現出中國古典舞剛柔并濟的力量特點。
重心的穩定性在舞蹈基本功訓練中占有其他技術所不可替代的位置,它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舞蹈動作的完成。在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中,“重心訓練”可以通過平腳掌和半腳掌的方式,結合雙腿支撐和單腿支撐的變化,同時在原地和流動過程中的上進行高、中、低三個空間的重心轉換,復雜多樣,通過訓練不僅可以找到正確的體位和重心控制的方法,更能提高舞者的穩定性與控制能力。同時,通過把桿練習還可以將中國古典舞蹈的各個技術索引進行分割和延遲練習,這種練習方法有助于舞者把握運動技術的細節,有效加強訓練的適宜性,提高運動后的綜合訓練效果。此外,其訓練應當把握循序漸的原則,具體如:從身體直立的動作逐漸發展到舞姿阻力方向多變、擰傾舞姿的動作練習,最后形成到運動阻力復雜、動作擰傾舞姿大幅度練習;從地面訓練逐漸減小支撐重心的面積,慢慢過渡到扶把訓練;從節奏單一、重心慢速移動向節奏復雜、快速移動重心的動作漸進過渡;從空間維度不變逐漸發展到多維度空間且重心發生移動的訓練等。
時間,為舞蹈動作的速度。前文提到,中國古典舞基訓“重心訓練”的節奏特點我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以北京舞蹈學院魏云教授的《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女班系列教材》中把桿“重心訓練”為例,該訓練組合中提煉出低、中、高半腳掌的訓練,在正步位和開步位上進行低、中、高三個空間的重心轉換,強調“勁始于足”,其動作節奏打破了常規的整拍節奏,并不在重拍上完成動作,而是將很多大幅度的重心轉換放在了弱拍上,且多以附點呈現,形成了快慢、慢快、快快等變化多樣的節奏風格。無論是節拍的“強”與“弱”,還是動作速度的“快”與“慢”,其實都是一種對立且互轉的關系,這樣的一種“時間”關系其實體現著我國傳統的太極哲學與陰陽觀念,因為中國哲學和美學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處于矛盾對立之中的,但是它們又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周易·系辭上》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它們既要“一分為二”,又要“合二為一”,這就是中國傳統辯證法,也更加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審美(見圖1)。

圖1 太極錦鯉圖
空間,為舞蹈動作的幅度。中國古典舞“重心”的空間特點,除空間廣、變化大以外,其另一特點就是“低重心”,顧名思義就是把身體重心的運動和地面進行呼應,要控制膝蓋到一定高度,并配合步法盡量擴大運動范圍。“低重心”的特點體現了古代社會的生態學的基礎,我們分析其文化原因,主要由于在農耕文明下,我們日常的吃、穿、物等方面都來自于世間萬物的靈氣中派生出來的,人的天地之道的理論,萬物都是順應著自己本身的性質在生存和發展,無論古代或是現代,人們都期盼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無不體現出中華民族對大地的感恩與崇拜之情(見圖2)。這種文化也塑造了人們學習、生活的觀念:“唯有向下扎根,腳踏實地,才能向上生長,進而有為”。此外,我們從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中也能探尋其幅度特點形成的原因,總體來看,中國古代的建筑風格大多都是大規模、平面且以群體建筑為主,淳樸寬厚,穩重協調,而中國古典舞屈伸訓練的低重心,如幅度大、強密度、等特點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傳統的審美偏好。

圖2 農耕文明下的勞動人民
力量,為舞蹈動作的力度。“重心訓練”過程中要求“力”不能散且需聚集,其力度也不是平均的,“輕且快”是中國古典舞“重心訓練”的力度特點。以中央民族大學楊希教授的《“合”之尋中國古典舞女班基訓教材》中把桿“重心與蹲練習”為例,訓練組合中“深蹲”“馬步上的重心移動”等動作短句借助下壓、反襯之勁,強調高、低重心轉換,看似“柔”實則“剛”,要求動作的輕而有力,強調肌肉收縮速度,展現了以漢代審美文化為標準,形成的宏大的審美學觀。從漢代審美文化的美學中看,其動作展現了壯大、宏大、偉大的狀態,這樣的重心變化并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實現的,它隨著歷史的發展以及長河的變遷而變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從馬踏飛燕的東漢青銅器到現代凌空飛騰的駿馬,形成了獨自具有特色的力量、運動、氣勢的審美文化和頑強的生命之美,展現出“重心訓練”獨特的氣勢風格。(見圖3)

圖3 漢青銅馬踏飛燕
如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已逐漸成為高校教學的常態,課前線上資源的學習與資料查找,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探究知識的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更好進入教學狀態。首先,課程教師可以借助學習通、中國大學MOCC 等數字化教學平臺進行課程章節資源的建設,將“重心訓練”的概念、技術要領、動作短句以文字、圖片、視頻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呈現,同時針對章節的教學重、難點設置測試題目,在課前組織學生線上自學與自測,章節測驗作為教學測量與評價的手段,不僅有利于教師及時、客觀地掌握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還能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其次,針對“重心訓練”文化內涵,發布例如“中國古典舞重心與芭蕾重心有何區別”等相關討論話題,引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查找與思考,進而進行觀點的表達。此外,《中國古典舞基訓》作為專業技術課程,在進行線上資源建設實,既不能忽視理論內涵的重要性,還應把握課程技術訓練的特點,故需充分考慮線上章節的知識內容,合理地進行布置線上學習任務。
中國古典舞基訓的教學需改變以往以“技術訓練為重”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著重探究該訓練內在的審美原理及文化內涵,教師進入課堂之前需做好相關教學設計,從導課到復習,從復習到新授,從單一訓練到復合訓練,提高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合理性、藝術性和實用性。首先,在導課階段,教師可根據學生線上自測的數據進行點評、分析,針對“重心訓練”的典型問題及學生疑問進行答疑解惑,以啟發式探究策略引導學生共同提煉“重心訓練”的概念、特點、目的等基礎概念,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其次,在技術訓練階段,可將“重心訓練”的單一技術和單一短句作為主要內容進行講解、練習,過程中關注“勁始于足”的發力原則及高、中、低三個空間轉換的技術原理解析,針對“重心訓練是什么、有幾種訓練形式、不同訓練形式下有怎樣的特點、為什么這樣做、還能怎么做”等問題進行邏輯貫穿,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邏輯架構。同時,在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其時間、空間、力量的特點及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復合短句的技術遷移,強調學生的自主思考與自主練習,并將組合的創編作為隨堂作業,使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進行討論、實踐、總結,著力改變現階段以教師為主導,以組合訓練為目的的灌輸式教學。
課后延伸是學生知識鞏固、能力發揮、體驗延續、習慣培養的重要途徑,教師需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關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科學合理地布置課后作業及拓展活動。在理論方面,可布置學生根據課中對“重心訓練”所形成邏輯架構,進行思維及文字內容的整理,使學生在回憶、思考、記錄的過程中溫故知新,同時可將“文化內涵”作為課后思考的重點,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訓練及表演感悟,以“小論文”的形式進行心得總結,培養學生反思總結的意識,提高其觀點表達的能力。在實踐方面,需以學生關注的、鮮活的現實內容為切入點,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個人或小組做延伸性學習和研究。例如針對《只此青綠》中“青綠腰”的動作進行課后模仿,分析其動作的重心呈現與文化表達,同時布置學生以校園景觀為背景進行創編組合的拍攝,并剪輯、上傳網絡平臺,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鉆研、毅力、勤奮、創新、團結協作等綜合能力。在教學總結方面,可通過學生的課堂行為并結合學習通平臺的作業討論發放、課后反饋和后臺數據統計,評價學生的投入度、活動度、問題質量、互動情況等,從而客觀分析教學效果,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伴隨著新中國而誕生的中國古典舞,如今已從民族美學的高度在古典舞之中融入了中國古代文化,使中國古典舞有了獨特的藝術表現規律、藝術審美規律,并且也在實踐中證明了該體系在培養中國舞蹈演員方面具有的獨特價值。“重心訓練”作為基礎訓練內容,它不僅體現了其體系訓練的科學化、系統化,同時也彰顯著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體現了技術訓練與文化內涵的和諧統一。探析中國古典舞各教學內容中的文化內涵,不僅有利于教學改革的實施,也能更好地輸出、推廣和解釋中國古典舞的發展,中國古典舞的課程教學應落實“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要求,通過挖掘和設計課程育人要素,探討課程中的育人方法,探索課程中的育人手段,才能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