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菊
【摘要】童謠趣味十足,蘊含著獨特的風俗文化,將其運用于幼兒教育中能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帶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游戲對幼兒有著極強的吸引力,是幼兒在成長階段進行的重要活動。對幼兒教育中童謠與游戲的互融共生進行深入的探索,尋找兩者互融共生的更多可能性,旨在有效提升幼兒教育的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幼兒教育;童謠與游戲;互融共生;策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童謠是祖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將其運用于幼兒教育中,能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祖國文化,獲得優秀文化的熏陶。游戲是幼兒熱衷且能持續保持熱情的活動,能帶給他們無限的快樂和滿足感。將童謠與游戲進行有效結合,能使幼兒教育變得有趣且具有教育意義。所以,教師在開展幼兒活動時,要不斷研究、探索童謠與游戲互融共生的有效策略,為幼兒提供優質的教育。
一、將童謠與游戲結合,讓幼兒感知傳統文化
在創設活動時,教師應注重讓幼兒在童謠與游戲相融合的活動中更好地感知傳統文化。教師可以選擇將一些包含傳統文化元素、正確價值觀念的童謠作為游戲的基礎內容,以此讓幼兒積極參與游戲,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也可以結合傳統節日、重要歷史事件,或利用古詩詞、神話故事等作為游戲的素材,讓幼兒進行配樂、配畫、角色扮演等,以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參觀一些文化遺址、博物館等,通過親身感受和親眼觀察的方式,獲得關于傳統文化的體驗。
在傳統節日到來時,教師可以設計有趣的游戲活動,結合與節日相關的童謠,讓幼兒參與其中,了解節日的傳統習俗。以元宵節為例,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燈籠,在每個燈籠上以童謠的形式寫一個燈謎,如“明又明,亮又亮,一團火球掛天上。冬天待的時間短,夏天待的時間長”“千條線,萬條線,掉在水里看不見”“身穿綠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籽兒多,個個黑臉膛”。這些燈謎不僅具有文化特色,而且能夠引發幼兒的思考。幼兒可以根據其中的童謠,猜測童謠所描述的事物,從而體會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討論童謠中蘊含的傳統習俗、傳統手工技藝等,再選擇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圖案,讓幼兒進行繪畫、手工制作等,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幼兒在創作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培養對傳統文化積極的情感。
通過這些策略的運用,教師能夠將童謠與游戲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幼兒在快樂中感知傳統文化,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培養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之情[1]。這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和組織,需要教師為幼兒提供豐富而有趣的文化體驗,促進他們文化素養及創造力的形成,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將童謠與游戲結合,提升幼兒語言表達的能力
在將童謠與游戲結合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地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互動對話的游戲,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幼兒進行交流。為此,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情境,讓幼兒以對話的形式回答有關的問題,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如結合《小白兔乖乖》這首童謠開展角色扮演的游戲。幼兒在扮演小白兔、兔媽媽、大灰狼等角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體驗來理解童謠中蘊含的價值觀的內涵,接受道德教育。教師也可以利用關于童謠創作的游戲,讓幼兒自己編寫歌詞或修改某一首童謠的歌詞,同時給予幼兒積極的反饋和指導,幫助幼兒完善歌詞,之后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童謠的朗誦和演唱,引導幼兒熟悉童謠的節奏和旋律。這樣的游戲有利于幼兒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提升發音準確性和表達流暢性,并且養成勇于表達和樂于分享的習慣[2]。
教師可將含有繞口令的童謠運用于游戲中,以此讓游戲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同時讓幼兒了解更多的童謠,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及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玩“青蛙跳水”的游戲。游戲開始時,教師需要隨機選擇一名幼兒。這名幼兒要說出一句和青蛙跳水相關的繞口令。然后,被教師點到名字的下一名幼兒要先重復前一名幼兒所說的繞口令,再說一句新的繞口令。
另外,教師還可以為幼兒設計勞動實踐類的游戲,讓幼兒在愉快的勞動實踐中進行有效的語言輸出。例如,在“包餃子”游戲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學唱一首創編好的與餃子相關的童謠,如“調餡、揉面,將餡料用餃子皮包裹起來,用雙手輕輕捏緊餃子,讓餃子成為一個個小寶貝;下鍋煮,水開后餃子便會浮起,將餃子撈起放入碗中;吃餃子時配點醋和醬油,香噴噴的餃子真好吃!”然后,教師需要引導幼兒一邊演唱童謠,一邊參與包餃子的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簡短的語句描述每個步驟,以熟悉包餃子的方法。教師通過結合童謠與實際操作的游戲,能夠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提升他們的語言交流和表達能力。
通過這些策略的運用,教師能夠讓幼兒學會表達。趣味性和互動性的游戲可以激發幼兒自主表達的欲望,促使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增加表達的次數,積極運用所學的童謠和積累的詞匯進行語言表達,逐步培養自信心。
三、將童謠與游戲結合,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
在與童謠相結合的游戲中,教師應通過有效的策略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教師可以在體能訓練中引導幼兒根據一些童謠中的動作指令進行跳躍、轉身等;或與幼兒一起開展戶外游戲,通過童謠的啟發,讓幼兒在有趣的游戲中鍛煉身體,提高體能。
為了達到提升幼兒身體素質的目標,教師可以在追逐游戲中選擇與游戲內容相關的童謠進行播放,引領幼兒一起快樂奔跑。熟悉童謠的節奏和旋律之后,幼兒參與游戲的動力可以被激發出來,他們也可以在快樂的氛圍中鍛煉身體,感受奔跑的樂趣,提升自身的耐力和速度。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需要團隊合作的游戲,如拔河比賽或接力賽,引導幼兒開展合作、競爭,鍛煉他們的力量、速度,發展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在這些游戲中,教師可以選擇與合作、奮斗相關的童謠,如《拔河歌》等。幼兒通過演唱這些童謠,能夠激發斗志,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游戲中將童謠與舞蹈結合起來,引導幼兒完成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并進行身體素質的訓練,在提升幼兒身體的協調性和靈活性的同時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教師可以選擇動感且充滿活力的童謠,并進行以下導入:“小朋友們,準備好跳舞了嗎?請你們跟著童謠的節奏,在歡笑中盡情地舞蹈吧。”幼兒需要學習童謠的旋律,然后跟著旋律做出扭腰、張開雙臂、跳躍、轉圈等舞蹈動作,以表達跳舞時的興奮之情。教師也可以鼓勵幼兒創編各種歡快的舞步,在幼兒擺出舞蹈結束的姿勢后給予他們贊揚。
通過以上策略的運用,教師能夠激發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及運動能力。同時,童謠與游戲的融合還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勇氣、團隊合作意識和挑戰精神。幼兒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在良好的氛圍中鍛煉身體,還能獲得運動帶來的愉快體驗。
四、將童謠與游戲結合,進行多樣的安全教育
在幼兒教育中進行安全教育非常重要。而借助融合童謠的游戲這種活動方式,則能夠使幼兒的學習更加有趣,使幼兒更深刻地理解和記憶安全知識,同時提升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培養安全技能,以更好地應對日常生活中潛在的危險情況。
童謠和游戲的互融共生,可以幫助教師有效地傳授安全知識,也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潛在危險的認識。例如,教師可以給幼兒分發小袖標,組織開展一個“小小安全員”的角色扮演游戲。在游戲時,扮演安全員的幼兒需要承擔起巡視周圍環境的責任,同時需要及時發現游戲情境中的安全隱患,并糾正扮演其他角色的幼兒的錯誤行為。幼兒在游戲中親身經歷安全問題的解決過程,能夠形成安全意識。之后,教師可以讓幼兒學唱簡單易記的童謠,如“小朋友,上學校,走路要走人行道;過馬路,別亂跑,到了路口看信號;紅燈停,綠燈行,黃燈請你等一等”,旨在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交通規則,在生活中做到遵守交通規則,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可見,借助角色扮演游戲和童謠,教師能夠提升幼兒在學習中的參與度和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游戲,并通過親身經歷來理解、掌握和應用安全知識,深入地了解周圍存在的安全隱患,增強安全意識,根據安全知識做出正確的行為,進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在開展有關安全教育的游戲時,教師也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些錯誤行為的圖片,讓幼兒從圖片中發現錯誤并知道如何糾正這些錯誤,以鞏固所學的安全知識。而在展示圖片時,教師就可以結合童謠來提高幼兒對安全知識的學習質量。比如,當幼兒看到某張圖片中有一個小朋友騎自行車沒有戴頭盔時,教師可以展示事先創編的關于安全騎行的童謠歌詞:“小朋友快樂騎車,戴上頭盔是關鍵。保護頭部,安全出行,戴好頭盔的要求時刻謹記。”教師通過童謠的形式,可以加深幼兒對正確行為的印象;進行有效的互動,可以幫助幼兒將理論知識與實際行為相結合,更好地掌握安全知識。
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通過繪畫或手工制作的方式來表達關于安全知識的想法。在幼兒創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以圖片的形式為幼兒展示一些安全問題,并引導幼兒思考如何解決與糾正。在幼兒創作完作品后,教師可以與幼兒進行交流,鼓勵幼兒用唱童謠的方式介紹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對安全的理解。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幼兒的創造力,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還可以保證他們對安全知識的記憶與應用效果[3]。
可見,通過角色扮演、圖片展示、作品創作等活動,教師可以幫助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更好地掌握與安全相關的內容,同時培養他們對安全知識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結語
總之,形式單一、內容刻板的幼兒教育很難發揮教育在幼兒成長中應有的作用。童謠與游戲的融合是一種有效的幼兒教育方式,可以幫助幼兒感知傳統文化,掌握安全知識,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和身體素質的提升。教師需要積極探索童謠與游戲互融共生的實踐策略,為幼兒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讓幼兒在童謠與游戲的雙重影響下獲得身體和心靈上的全方位發展。教師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童謠與游戲的創新融合,進一步優化當前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使幼兒獲得更快樂的學習體驗。當幼兒能夠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時,他們的感知能力和實踐能力將會大大提升,他們也將更輕松地過渡到下一階段的學習中。
【參考文獻】
[1]宋瓊.誦讀創編童謠,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J].山西教育(幼教),2023(7):45-47.
[2]朱楨.融德育于快樂,攜幼兒共成長:關于童謠與幼兒游戲互融的策略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5):137-139.
[3]易靜林,林培樁.民間童謠在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中的應用審視:以粵北地區某幼兒園為例[J].教育觀察,2023,12(6):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