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天

從上述的基本原則出發,黨必須善于向群眾學習,總結他們實踐中的一切新的經驗,以便能夠更好的領導群眾。沒有群眾的革命實踐,就不會有馬列主義。馬列主義根據社會發展規律與革命運動規律的正確把握而預測未來,指導未來。但群眾的實踐是無窮的,它比馬列主義所能預見的要復雜得多,豐富得多。所以黨必須不斷的向群眾學習,總結他們實踐中的一切新的經驗,以豐富與發展馬列主義,使黨能夠更好的領導群眾。同時,群眾的實踐是測量黨的領導之是否正確的最后標準。黨要根據群眾的實踐來考驗黨的決定的是否正確。如果群眾的實踐證明黨的決定是不完全正確的,那黨必須根據群眾實踐的經驗來校正或修改黨的決定;如果群眾的實踐證明了黨的決定是錯誤的,那黨必須拋棄過去的決定,根據群眾實踐的新的經驗,來重新采取新的決定。黨是群眾的教師,而又是群眾的學生。只有愿意做群眾的學生的黨,才能領導群眾到革命的最后勝利。但群眾的實踐,沒有馬列主義黨的總結,只能成為一大堆混亂的原料。這種原料,雖是很可寶貴的,但并不能幫助群眾達到革命的勝利。
由于我們黨內某些同志對于這一點的不了解,所以在黨內常常發生兩種不正確的傾向。一種是自高自大,藐視群眾的實際經驗,不愿去向群眾學習的高慢的宗派主義。一種是崇拜群眾的實際經驗,而在這種經驗前面束手無策的狹隘經驗主義。向群眾學習,而又能在學習中更好的領導群眾,這就是黨與群眾的正確關系的又一方面。
為了正確的處理黨與群眾的關系,我認為,我們的同志必須真正時刻的去了解上述的幾個原則或一個基本原則的幾個方面。是的,這些原則,看去好像是很簡單的,然而要在實際工作中運用,卻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黨與群眾的關系,原來也是為矛盾統一律所支配著。黨是群眾的一部分,而又不是群眾。它要遷就群眾,而又不要遷就群眾(提高)。它為了群眾的今天奮斗,而又不是為了今天(明天)。它要等待群眾,而又不要等待群眾(前進)。是群眾的領袖,而又是群眾的公仆。是群眾的教師,而又是群眾的學生。多種多樣的組織,然而又是統一的領導。何等生動的矛盾呵!矛盾的任何一方面,如果把它孤立起來,夸大起來,都可以發展成為一種不正確的傾向,而黨內成分的復雜,具體環境的影響,可能造成這種傾向發展的條件。所以只有在不斷解決矛盾、克服矛盾的過程中,才能正確的解決黨與群眾的關系。這個問題,不是一次能夠解決完的,它要在不斷的斗爭中去解決。所以關于這個問題上的兩條路線的斗爭,是決不能放松的。但上述原則的提出,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去指導這種斗爭,使我們能夠有正確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復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