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培
摘要: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縮寫,意為“可觀察的學習結果的結構”,是一種以等級描述為基本特征的質性評價方法。鄉土地理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訓練其綜合思維、培養其地理實踐力,使學生逐步樹立人地協調觀,培養其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內容適時進行鄉土地理教學,選取案例讓學生參與案例的分析,并通過實踐活動親身感知家鄉的地理環境特點和變化。SOLO理論在鄉土地理教學中能對學生的鄉土地理學習情況做出科學的判斷,從而更好地幫助教師和學生進行鄉土地理學習。
關鍵詞: SOLO理論;鄉土地理;? 知識水平;評價方式;學習效果
SOLO分類評價法是一種以等級描述為基本特征的質性評價方法,該方法認為人在對具體知識的認知過程中同樣具有階段性特征,要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可以依據學生對問題的不同表現來判斷其所處的思維水平和發展階段,科學判斷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
鄉土地理主要指省區以下的較小地理區域的綜合地理,包括該區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勢特點、氣候特點、河流湖泊等水文特點、土壤植被等的狀況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各種資源的利用情況及區域工農業生產、交通發展、文化旅游等的情況。
地理新課標中把“鄉土地理”列為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鄉土是學生生活并成長的地區,學習鄉土地理可以提高學生對區域的認知,增進其對家鄉地理環境的了解,使其切實感受家鄉變化;學習鄉土地理還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綜合性,逐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真摯情感。
1? ? SOLO理論在中學地理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價值
地理學是一門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涉及地球表面的自然、人文、經濟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參與地理實踐活動能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真實的生活環境,進行體驗式學習。教師在地理實踐活動中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感知和判斷,幫助學生豐富個人體驗,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提升其核心素養,體驗“認知—實踐—深化認知”這一完整的地理實踐過程。
鄉土地理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它涉及當地的自然、人文、經濟等方面的內容,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方面,SOLO理論是一種結構性的評價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評價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表現出的思維結構,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評價方法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強調思維結構的整體性。SOLO理論將學生的回答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前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結構和抽象拓展結構。這五個層次由低到高逐漸遞進,強調了思維結構的整體性。第二,評價標準明確。SOLO理論的評價標準明確、易于操作,可以有效避免評價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第三,適合不同學科的評價。SOLO理論的評價方法應用廣泛,可以應用于不同學科的評價。
另一方面,在中學地理實踐活動中,應用SOLO理論可以幫助教師深化鄉土地理教學改革。具體來說,SOLO理論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指導實踐活動設計。利用SOLO理論可以幫助教師設計出更具深度和廣度的實踐活動,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二是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SOLO理論的五個層次可以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指標,從而使教師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后續的教學提供參考。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回答,判斷他們是否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是否能夠將各知識點進行關聯和拓展。三是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SOLO理論的評價結果可以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分析學生的回答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改進。
2? ? SOLO理論在中學鄉土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2.1基于教材內容滲透鄉土地理教學
在日常教學中可以發現,選取一些教材內容與鄉土地理實際相結合,能夠將鄉土地理教學滲透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尤其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素材的引入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地理知識。
例如,教師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一課時,可以采取學習小組的形式了解本地的發展變化,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第一,南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南通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與海洋的交匯處,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底蘊的城市。南通的地形地貌主要是由長江、淮河和海洋的水流沖刷而成,包括平原、山地和沿海灘涂等。這些地理環境對于南通的發展和產業布局有著重要的影響。第二,南通的氣候和生態環境。南通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南通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包括森林、濕地、水系等。南通的自然生態環境對于南通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第三,南通的自然資源。南通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等。南通的土地資源主要是由平原和低山丘陵組成,適合發展農業和工業。南通的礦產資源主要是煤炭和鐵礦,這些資源的開發對于南通工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第四,南通的產業發展。南通是一個工業城市,主要以紡織、機械、化工等產業為主。南通的紡織業是全國著名的產業,擁有眾多的紡織企業。南通的機械制造業主要以船舶、海洋工程裝備、汽車零部件等為主。南通的化工業主要以化工原料、化學纖維等為主。這些產業的發展對于南通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南通鄉土地理素材的引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激發其學習興趣。南通所處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條件對于南通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鄉土地理素材的引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鄉,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學生可能處于“前結構層次”階段,即基本無法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回答問題邏輯混亂;或者處于“單點結構層次”,即只能涉及單一要點。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盡可能地完善教學材料、細化問題結構、多角度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得出結論。
2.2依托實際案例推進鄉土地理教學
通過七年級“世界地理”部分的學習以及八年級“中國地理”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儲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并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那么就可以嘗試讓學生用所學地理知識去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教師可給學生搜集一些實際案例。例如,學校所在村莊距離城市較近,近年來很多耕地被占用,有的建工廠,有的建商品房,耕地面積大幅減少,糧食產量下降。根據這一案例,讓學生說說在自己家附近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并結合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分析用耕地來建工廠和商品房是否可行,為什么?我們應該如何做?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通過觀察、剖析、討論使學生意識到發展經濟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必須立足科學發展,兼顧長遠發展,因地制宜,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堅持人地協調。
通過對家鄉這些實際問題的剖析與解決,學生往往能夠達到“多點結構層次”,即能聯系多個知識點,甚者達到“關聯結構層次”,將多個要點聯系起來,找到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和因果聯系,將其整合為一個連貫一致的整體。例如,在思考區域農業發展時,將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要素與交通、市場、技術、政策等社會經濟要素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分析、思考、合作交流、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又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鍛煉其思維能力,讓學生從中體會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2.3利用實踐活動優化中學鄉土地理教學
鄉土地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感。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了解自己家鄉的特色和資源優勢,從而增強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鄉土情感。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教師應優化實踐活動環節,推進鄉土地理教學改革。
2.3.1調查問卷
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我國的人口”時,教師讓學生調查所在村莊的人口特點,初步完成戶主姓名、性別、年齡與戶籍等問卷調查匯總表,最后分析所在村莊的總人口數、各年齡段的人口比例、男女性別比例、近五年來人口總數的變化及各年齡段人口比例的變化等,進一步分析人口特征和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我國的土地資源”時,可讓學生調查近十年來家鄉的土地利用特點及變化情況,分析利弊,從土地利用情況的變化中感知家鄉的變化,增進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堅定以堅持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設好家鄉。
2.3.2實地考察
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聚落”時,教師讓學生實地走入城鎮、鄉村、大街小巷,實地考察家鄉的聚落形態,聯系學習的理論知識,思考“家鄉聚落形態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響?家鄉民居的特點又受哪些因素影響?”。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交通運輸”時,教師帶領學生實地參觀火車站、汽車站或者飛機場,了解交通運輸線路客流量、貨物流量;了解哪些線路客運量較多,貨運主要運輸哪些貨物,運往哪里;與旅客或工作人員進行交流;還可以模擬旅游,讓學生分小組現場擬定旅游目的地并討論規劃出行路線,然后各小組再互相交流在規劃線路時考慮的地理要素,對比各條線路的優缺點,選出最優方案。通過這些源于書本但又不拘泥于書本的實地考察活動,有助于將學生從“關聯結構層次”上升到“拓展抽象結構層次”,讓學生從理論高度分析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見解及策略,讓學生對自己家鄉的了解和認識更加具體和深刻。這樣一方面提升了其觀察力、想象力及地理綜合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增進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使其將所學知識與家鄉地理環境實際相結合,讓問題本身的意義得到深化和拓展。
SOLO理論在中學鄉土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是對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了地理學習方式。強化了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可以讓抽象的地理知識具體化、鄉土化,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能逐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和問題,使其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從地理的視角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建議,逐步形成人地協調的觀念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參考文獻:
[1]趙濟,陳傳康.中國地理[M].1999年7月第一版.
[2]于蓉,王必亞.中國地理[M].2014年6月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