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蓬
二十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里,我一直將自己定位為“長大的兒童”,以小學生的視角走進課本,基于學生學齡把握學生需求;站在兒童的立場研究課本,定位教學的性質,挖掘小學語文知識的背景和內生性資源,思考自身的課堂教學行為。力圖做到用學生明白、清楚的語言和方式,探尋課本知識和情感的切入點,用文字獨特的魅力召喚學生,用生動的內容吸引學生,以生命的力量滋養(yǎng)學生,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為基”的初心,引學生之思,啟學生之慧。
小學語文的學習離不開字,字的孕育來源于創(chuàng)造,予以真實、鮮活和靈動,提煉出來是一個“活”字。“活”根植于生活,形式靈活;升華于本真,指向鮮活。這也正是我追求構建的立體交叉式“活化”語文課堂。引導不同特點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呈現(xiàn)出鮮活、靈動、自主的學習狀態(tài),形成與學生情智共鳴,通過文本教學與學生融會,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與方法貫通,思考與交流相得益彰,讓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文字的原味,獲得語文思維的構建、文學素養(yǎng)的滋潤和情智的啟迪,從而我形成了“活化語文,情智共鳴”的教學主張。
“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以這樣一段生動的比喻來闡述情感在學習中的作用——學習是需要學生的情感和智力兩種心理素質共同參與、相互影響的過程。而語文教學也恰恰就是一項富有情感的教學實踐活動,因為所有的文章背后都承載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相對初中、高中學生的感悟力,對應平靜的教學形態(tài)而言,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是需要“熱鬧”的。小學生學齡較低,對文字的理解、語言的組織和情感的表達都具有局限性,課堂上更多要依靠教師根據(jù)學生特點和課本內容,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活化”課堂。這個過程想要用“熱鬧”呈現(xiàn)豐盈的“活化語文”課堂教學生態(tài),教師引導學生思維回歸學本課堂,產(chǎn)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展情感智慧的迸發(fā)點,這也與“語文教育是啟發(fā),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的理念不謀而合。在教學中,我將“導”原本的“引導”“指導”“輔導”“督導”學生“學”之味升華,不局限于只注重自我的“導”而限制學生“學”,而是與學生互促。通過不斷地加入自我成長的“學”,對所授知識內容的本質深度挖掘、全面認識,課堂上呈現(xiàn)有效的引導和活化的生成,對兒童認知狀態(tài)細致了解和精準定位,在教學中達到游刃有余、行云流水。將學科和生活密切相連,幫助學生把握語文學科本質,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與文字情感理解能力。
在“活化語文”的教學主張偏于理性,同時扎實學生基礎知識的引領下,引導學生追求情智發(fā)展產(chǎn)生“情智共鳴”的教學主張,我認為尤為重要。想要通過“活化”課堂產(chǎn)生“情智共鳴”,通過課堂的“導”與學生的“學”同頻共振、聯(lián)動共升,我首先要求自己“放開思想的束縛”。我的學生是兒童,兒童本身就意味著自由,自由也是兒童存在的本質,教師也要順應學生實際駕馭教材、把握節(jié)奏,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自由交流。為學生創(chuàng)造“活化”的自由之境,讓兒童免于恐懼、免于禁錮,形成一種保護、一種促進、一種發(fā)展。學生在我的教學中與我是平等的,我會超越課本知識教育,實現(xiàn)知識、生活、情感的融會貫通,用溫潤的方式引導、潤澤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兒童的學習欲望。為學生設計豐富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創(chuàng)設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語文活化空間,營造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將兒童自由的天性融入活化的課堂中,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彰顯,與學生在思想上交流、升華,產(chǎn)生情智共鳴。為學生提供有營養(yǎng)的知識、技巧、思考方向,成為情感感悟、態(tài)度生長的階梯。
教學生學,與學生在書本、生活等方面進行多重、多向、多層的互動,點燃學生情緒,給予學生“三多、三少、二鼓勵”:多點撥,多直觀,多啟發(fā);少廢話,少替代,少包攬;鼓勵批判精神,鼓勵創(chuàng)新學習。通過實物、聲音、表情、動作、圖畫、視頻、課本劇等多種直觀教學手段,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感官,活化課堂,用沉浸式教學開啟學生情感閘門,呼喚語文課的情感魅力,激活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結合文字認識、表達自我,互動交流。課堂中,我讓學生自由思考、暢快質疑,大膽爭論。鼓勵他們不斷嘗試,引導他們在錯誤中找出正確,給予學生需要思考時的理性安靜,把握動靜節(jié)奏的平衡,合理利用教學活動中隨時產(chǎn)生的有效資源。
熱鬧之后的安靜,感性之后的理性迸發(fā)——活化的語文課堂同樣需要駐足與等待。在這樣的安靜中,學生會對腦海中的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在內心與自己進行深度對話;在這樣的安靜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會悄然發(fā)生,自主思考會悄然進行,情智也隨之悄然增長。自然無需性急,他們已經(jīng)在前進,這少許的等待,恰恰也是語文課堂的張力。有無數(shù)靈動而精彩的對話像活化后的種子在土里使勁發(fā)芽,我雖然不知道它們會長成什么樣子,但因為有溫潤的環(huán)境,它始終在努力地向上生長,我也知道,最終他們會開出一朵朵不一樣的花。在活化的教學場域中,我和學生得到與課本產(chǎn)生的情智共鳴。往往這時的課堂,會有那么一刻,學生會用放光的小眼睛不由自主在文字中尋找知識,毫不猶豫地敞開他們的情感大門,迫不及待用美好的聲音表述內心的感受,課堂的“熱鬧”也真正活化起來。這其中的受益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四年級下語文第三單元詩歌的線上教學中,我為學生分享收集的各種資料,帶著學生從課本開始,打開詩歌世界的大門。我還為他們配上充滿意境的圖片和背景音樂,講述詩歌和作者的故事,輕聲地與他們共讀時,透過屏幕,看到我的學生個個腰背挺直,眼神炯炯,朗讀的節(jié)奏感也變強了。后來我們還相互分享了冰心、胡適、徐志摩、泰戈爾等詩人,探討了新月派、朦朧派、意識流等流派,在謎一般的詩的國度里暢所欲言,一群十來歲的孩子被詩的神秘和魅力深深吸引。課下,全班42個孩子對自己喜歡的詩歌進行仿寫,積極向我投稿,請我?guī)兔ε闹笇А_€有一部分學生開啟了人生中第一本詩集的創(chuàng)作——有的是手寫文字,有的是手繪配圖,還有一位愛上寫詩的女生,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詩社。看著他們稚嫩的文字,我知道孩子們讀懂了課文的詩、自己的詩。
語文課堂,讓我感受到了“潤物細無聲”的力量,看到了學生們的思行合一,以及寶貴的研創(chuàng)精神。人,并非長大了才有創(chuàng)造性,而是在創(chuàng)造中成長。亦是說,我們是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接受教育。如同任何一種文字的演變都是在逐步思考、歸納、總結、創(chuàng)新中獲得的,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一個初始建構,尋找共鳴,模仿創(chuàng)新的過程。活化課堂里的潤物細無聲就是將教學的意圖隱藏起來,讓學生經(jīng)歷學習的再創(chuàng)造,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在不露痕跡中理解,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風化雨中提升。利用課本、課堂,在學習中不斷探尋語文知識與各種情智產(chǎn)生共鳴。
當學生展現(xiàn)出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互動交流和情感體驗時,他們會從課堂上的聽眾變成主人,會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積極思考,努力回應,更會將問題逐個擊破。這整個的過程,需要由用“導”充分喚醒學生表達和回應的欲望,為學生構建活化的生態(tài)場。
后來,我們還利用早讀時間請每一位小詩人進行了原創(chuàng)詩集分享,電腦里不斷傳出聽眾們給予的贊許的掌聲。我感動于我的每一名學生都是課堂上的主動參與者,在我的課堂中,他們都是快樂的、熱情的。直到現(xiàn)在,還有一部分人仍然在堅持寫詩。我們每天早讀的時間是寫作、是分享,是他們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造力,是重要的輸出過程,這樣的情智共鳴著實叫人欣喜。
我時常將講臺變作舞臺,為學生提供各種展示的機會,他們可以自由組建小組展演,可以以個人為單位上臺,有課本劇、優(yōu)秀美文、隨堂感悟等,學生在展示中歷練自我,發(fā)現(xiàn)不足,豐盈自我,樹立自信,理清思路,大膽表達,進而有效實現(xiàn)語文課堂學習目標。從他們自信的微笑與自豪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們對語文的獨特情感。當情感在血液中涌動,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時,知識與思想便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
我一直努力創(chuàng)設能激起學生情智共鳴的活化課堂,為學生營造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濃烈氛圍,在情智互融的基礎上達到聽之入耳、理之達心、知之入腦,最終進入活化語文的境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未來,我會一直陪伴我的每一屆學生,通過活化語文課堂,追尋情智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