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彬
“雙減”背景下,中學語文名著教學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雙減”政策的施行能夠緩解中小學生的作業負擔,并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在這個背景下,如何合理調整名著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素養和人文關懷能力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雙減”背景下中學語文名著教學的策略。
一、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閱讀名著
名著的字數、篇幅往往比較多,許多學生閱讀起來會有些吃力,因此提前做好閱讀計劃,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閱讀名著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要提前布置閱讀任務。在每次上課之前,教師應明確下個階段閱讀的內容,以《西游記》為例,在每次課后可以適當安排學生閱讀兩回至三回內容。
制訂讀書計劃。在班級內制訂統一的讀書計劃,每周讀書70頁,學生平均每天讀10頁的名著,讀書計劃當然也要具有靈活性,如果學生本周課業任務較重就可以少讀一些時間,學業任務較輕就需要多讀一些。
做好讀書反思、引導學生討論。老師應該給學生制訂一個明確的閱讀目標,比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并且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要求學生參考一些相關書籍的評論,但是不能抄襲。在每周的作業中,老師應該給予一定的指導,幫助學生完成一篇優秀的讀書報告。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由于“雙減”背景下學生作業負擔減輕,課余時間更加寬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比如朗誦、呈現有關的照片、描繪作家的寫作背景,來喚醒學生對名著的閱讀熱情。此外,老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參與互動,并為他們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和信息,從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閱讀優秀的作品,我們會發現這些作品的語言非常精彩,富含深度、含義豐富,并且充滿了情感。作品中的角色、場景都被細膩地描繪出來,使得閱讀體驗更加真實。這種藝術的魅力是無法忽視的,我們應該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
以《水滸傳》為例,書中為我們呈現了一百零八將典型的性格特點,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例如:宋江原本是一個忠厚老實盡職盡責的押司,但因為殺了閻婆惜而落草成寇,他團結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漢,聚義“梁山泊”,與貪官污吏展開斗爭;武松是一個真豪杰,力大無窮,且性格豪爽直率,他為了報殺兄之仇而殺死了潘金蓮、西門慶,并因此入罪被判流放。在水滸中,展現了非凡的武藝和勇氣,最終成為了梁山泊的重要一員;花榮是一個機智聰明、善于計謀和擅長狙擊的人物,他以智勇雙全和過人的箭術為梁山泊立下了許多功勛;李逵有著粗獷的外表和豪放的性格,力大無窮,他為人忠誠,對朋友義氣,常以一敵眾,身手不凡,是梁山泊中最具有戰斗力的角色之一;吳用是梁山泊中的智囊,為宋江提供重要的策略和建議,他的機智和智慧在水滸的故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水滸傳》通過這些個性各異的角色,展現了世間百態,體現了人性的復雜和多樣性。這些人物不僅是故事的推動者,也是對于人性善惡、忠誠背叛等主題的生動體現。整體上,《水滸傳》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塑造了一系列充滿生氣和深度的人物形象,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深入了解他們的思想、行為和內心世界的興趣。
三、強化名著教學與實際生活、學習的聯系
在名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和實地考察,讓學生親自體驗名著中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相關歷史場所、進行角色扮演活動等,讓學生能夠深入感知名著的魅力,并將其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對名著的理解和記憶。名著內容豐富、文筆優美,閱讀名著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對名著的寫作訓練也可以加強學生對名著的理解,兩者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作用。下面以《西游記》為例。
(一)閱讀與分析:讓學生仔細閱讀《西游記》,理解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和背景設定。他們可以注意作者使用的語言表達方式、敘事結構和描寫手法,思考這些因素如何影響故事的表達效果和深度,促進寫作方面的提升。
(二)人物角色刻畫: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孫悟空、唐僧、豬八戒和沙僧等。讓他們思考人物的性格特點、行為動機以及與其他人物的關系,以及這些人物形象在故事發展中的作用。這將幫助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塑造立體的人物形象,并使其更加生動和有趣。
(三)主題研究:引導學生探討《西游記》所涉及的主題和意義,如成長與修行、友情與信任、善惡與正義等。通過分析小說中的情節和人物形象,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和價值觀,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
(四)想象力培養:《西游記》中有許多奇幻的場景和生動的描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對于寫作非常重要。讓學生思考和描繪小說中的神仙、妖怪、山水景色等具體形象,嘗試在自己的寫作中創造出獨特而生動的場景。
(五)寫作實踐與模仿:可以通過創作實踐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讓他們選擇小說中的一個故事情節或角色,以之為靈感進行創作。嘗試模仿《西游記》中的敘事風格、語言運用和幽默氛圍,讓自己的寫作更富有想象力和魅力。
四、注重名著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在“雙減”背景下,跨學科教學已經受到廣泛關注。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可以通過與歷史、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結合,深化學生對名著的理解和思考。例如,可以組織跨學科研討會、開展名著與其他學科內容的對比分析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
(一)歷史學科:將名著置于特定歷史背景下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和歷史事件對作品產生的影響。通過深入研究歷史背景,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名著中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并將其與歷史知識相結合,形成更全面的認識。《儒林外史》和《駱駝祥子》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如以八股選才背景下的范進中舉,祥子在“吃人的舊社會”艱難地維持生計。
(二)文學欣賞與語言學科:通過文學欣賞的角度,教授名著中的文學手法、修辭技巧和藝術特點。同時,結合語言學科,講解名著中的經典語句、詞匯用法和古代漢語的特點。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如《西游記》《水滸傳》通過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社會學科與倫理道德教育:名著中常涉及社會問題、倫理道德等議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名著中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和社會倫理背景,讓學生思考作品中所提出的價值觀,并與現實社會進行對比和探討。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社會責任感。
(四)藝術學科:名著中的描述和插圖常常與藝術相關,如書法、繪畫、戲曲等。教師可以與美術老師合作,在學習名著時進行藝術創作,讓學生通過繪畫、劇本創作或舞臺表演等方式,將名著中的場景和人物形象展現出來,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創造力。
(五)科學與科技學科:對于科幻類名著,可以結合科學與科技學科,探討作品中的科學原理或未來科技的發展趨勢。通過科學的角度解讀名著,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海底兩萬里》帶領學生們走入一個奇幻的想象世界,激發學生對科技的好奇心和閱讀的興趣。
通過將名著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學生不再局限于語文的學習,可以拓寬視野,加深對不同學科之間相互關聯和交叉影響的理解。這種融合教學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學科能力。
五、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名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思想觀點等,開展相關討論和辯論活動,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鼓勵他們對名著中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名著對學生批判思維的主要影響有以下幾點。
(一)多元觀點:名著中通常涵蓋了各種不同的觀點和價值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遇到多個人物角色的不同想法和行為。這種多元性促使學生思考和評估不同觀點的合理性,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辨別和分析能力。
(二)道德倫理:名著中經常探索社會倫理和道德問題,如正義、忠誠、友誼等。閱讀名著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道德沖突,并自主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通過評估小說中人物的決策和行為,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正義感。
(三)社會問題與現實反思:名著通常反映了社會問題和現實挑戰,如階級分化、權力斗爭、文化沖突等。學生通過分析名著中的社會背景和人物關系,可以對現實社會產生更深入的思考,并通過批判性思維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觀點。
(四)文學技巧與作者意圖:名著中融入了豐富的文學技巧,如象征、隱喻、對比等。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探究作者采用這些技巧的目的和意圖,從而理解作者的觀點和情感表達方式。這種分析可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力和批判性閱讀能力。
通過與名著的互動,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還可以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和討論,鼓勵他們提出挑戰性問題,評估人物行為和情節發展,以及思考作品對于當今社會的啟示和影響。這樣的學習體驗將有助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中學語文名著教學策略需要注重學生的需求,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強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并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采取有效的方法來講授經典作品,不僅能增強課堂的吸引力,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他們全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