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曉麗
摘要:小組是一個班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把班級比作一個人的話,那么,班級的各個小組就好比人體的各個器官,只有各個器官通力協作,一個人才能正常行走。而我們班主任和老師就是要把各個器官的功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以達到高效配置的作用。
一、班級小組管理的概念
班級小組管理,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學習小組為教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班主任在對全班學生進行多方面考察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小組,小組成員一起從事學習、活動、班級管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實現發展目標的一種班級管理的方略。
小組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依靠學生、激勵學生、發展學生,相信學生能夠管理好自己,相信學生能夠發展好自己。我們老師所做的,就是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措施,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
二、小組制度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一)制定合乎班情的制度
每接一級新生我都會利用開學的前三、四節課,和學生一起制定班級的考核制度,我們管這個叫“我們的約定”。我會提出大的框架,要求學生從紀律、衛生、學習等方面,結合自身和以往班集體中遇到的情況,具體細化制度。比如:課堂作業未完成怎么處理?違反課堂紀律怎么辦?學生給出不同的方案,全班學生表決,征得絕大多數同意,就確定選用此條制度。既然是大多數學生贊成的,是約定好的,在后期的執行中就能有章可依、有例可循,大家都會自覺遵守。
當然制度建立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個別制度難以實施,或者某條制度涉及的情況學生從不出現,而有些情況出現卻沒有針對性的制度,那么這時,就需要調整,這樣做的目的是,及時調整制度,與學生實際切合。
(二)組建各方面均衡的小組
我采取兩種方式,即老師直接組建與小組互選組建。
以我帶的班級為例,先說說教師如何直接組建小組。一年級第一學期,我班有54人,剛開學,我并沒有馬上組建小組,而是先與學生們一起制定了小紅花積分制度,兩周后會依據學生們的平時表現結合他們的性格特點組建小組。這兩周的時間,我主要用來觀察了解學生們的性格特點、學習狀態等,按照三三三排列的課桌,我把54名學生分成了9組,每組6人,先選出9位責任感強的學生擔任組長,然后將全班同學依據學習情況劃分成5個層次,每個層次每小組分一名學生,具體分配時要兼顧小組內成員的性格特點、性別特征。因為我班男生多女生少,因此每組至少有3名男生。小組一旦成立,學期內最多微調一次,一般不做大的調整。
一般情況下,到二年級時,我會結合學生在本學年的整體表現,將學生分成適當的層次,先確定組長,再讓組長組員互選,明確互選原則:1.提前明確每組男女生的比例;2.每個層次每個小組只能有一名學生;3.組長選組員時要保證組員服從組長的管理,支持配合組長的工作,組員選組長時,一定要保證自愿接受組長的管理。這樣的雙向奔赴,利于組長的管理和小組的團結協作。
(三)激發小組間的良性競爭
沒有評比就沒有競爭,要想每周本組的得分最高,人人都得參與其中,維護小組榮譽,組員之間互幫互助、團結合作,這樣在組內形成合作的氛圍,能培養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小組之間的競爭及競爭內容的多樣化,使學生一直處于提高自我、改變自我的狀態;同組組員之間也會時常督促幫助本組組員完成學習或其他任務,小組成員間齊心協力,為本組爭光。這種合作、齊心協力為本組爭光的意識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能非常自然地遷移到每個學生對待班集體的態度上來,從而使班集體的凝聚力、號召力大大增強。通過評價體系的完善,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這是班級自主管理走向高效發展的關鍵所在。規范評價體系,制定量化細則,構成量化網絡,形成評價數據。
小組量化包括紀律、衛生、學習。紀律由紀律班長監管量化,衛生由衛生部長監管量化,組長同時又對組內每人負責的事務完成情況量化,凡是完成不及時或檢查不合格的都扣分。學習方面又分老師的課堂提問、作業完成情況兩個部分,由各小組的學科組長負責量化。學習部長對學科組長又有量化。這樣環環相扣的量化,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的管理量化網絡。每日一匯總,公布個人及小組量化情況;每周一評比,評出優勝小組;每月評出的優勝小組上報年級,年級進行月表彰;期中、期末結束后評出優秀管理小組、優秀學習小組、優秀學科組長、優秀組員、小組優秀幫扶標兵、小組進步之星等。最終通過精神的激勵,形成小組奮斗向上的內驅力。公平公正的競爭,能促進班風班貌積極向上。
三、讓學生學會小組管理
(一)教給學生合作管理技能
小組管理作為一種班級管理方式出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一開始實施時,學生在管理的方法上難免有些生疏,合作時要么各抒己見,要么干脆不說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跟從,對小組內的意見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成或反對。因此,要想有效地開展小組管理,作為班主任,應該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組分工管理時,要教給學生分工的方法,根據不同成員的能力,讓他們承擔不同難度的任務,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任務時,教給學生要尊重對方,理解對方,善于傾聽對方的意見;有不同意見,也要等對方說完,自己再補充或提出反對意見;碰到分歧或困難,要心平氣和,學會反思,建設性的解決問題。當然我們應該看到,這些技能和品質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形成的,我們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長期培養,潛移默化。
(二)發展學生自主管理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積極提倡的有效教育教學方式,其中自主應該是基礎。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幾個人合作開辦公司,每個合作者都必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或能力基礎,也就是他們的合作必須建立在個人努力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學生的小組管理也是如此,如果小組成員沒有一定的自主管理能力,那么他們的合作也是無效的。因此,要想有效地開展小組管理,我們還應重視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功在平常,要注意循序漸進,不可拔苗助長。
綜上所述,實行分小組制度管理模式后,化整為零,分塊管理,小組內要爭取優越,組員間一定要共同努力,揚長補短,互相幫助、互相商議,形成一種團結、合作、進步的氣氛。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實現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自我管理則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標志。”小組制度班級管理模式充分體現了主體的平等性,強化了群體合作意識,激發了學生參與管理的熱情,在自主管理中增強自我約束,充分挖掘了人的潛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競爭,學會創造,為學生的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