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毅
小學生年齡小,心智發展尚不成熟。因此,小學班主任在工作中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從班主任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實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班主任作為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重要的管理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還要關注學生的情緒、心理狀態和行為習慣。班主任需要具備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技能和方法策略,以便能夠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密切關注學生,深入了解學生的各種心理需求
小學生由于年齡尚小,很多時候都不能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就容易造成師生、生生之間的矛盾。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還不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的行為。教師和班主任要密切關注觀察學生,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比如,小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經常會出現學習效果不佳、不認真聽講、與同學之間產生矛盾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要了解學生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學生與同學之間產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問題。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分析后,教師要在平時班級管理中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的行為變化和心理變化,一旦發現存在不良心理情緒時要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指導家長正確引導學生。那些學習水平不佳、經常犯錯、與同學之間關系緊張的學生,往往容易出現不良的心理情緒。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給予這些學生更多的關注和幫助,幫助他們克服心理上的障礙。教師要通過對學生心理狀況和行為表現的分析,結合其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1]
二、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班級文化建設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班主任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設計和創設符合小學生心理需求的班級文化,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墻、黑板報、公告欄等傳播正能量內容,創造良好氛圍,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同時,班主任還可以利用班級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班級集體活動中,要充分發揮班級集體的教育引導作用。例如,可以舉辦一些主題班會、主題隊會、思政課、感恩教育等活動,讓小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還可以讓學生自主制定班規和班級公約等,讓學生在遵守班規和公約的過程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總之,班主任要充分發揮好班集體的作用,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心態。
三、建立心理支持系統,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建立一個心理支持系統,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保證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在建立心理支持系統時,班主任要采取多種措施,保證能與學生順利地進行交流。班主任可以邀請班級學生的家長和其他老師共同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這樣不僅能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在校表現,還能讓其他老師了解學生在課堂外的表現。在平時的工作中,班主任要多和其他科任老師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在其他學科課堂中的表現,這樣才能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成長情況。課余時間班主任還要經常找學生談心,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發現有學生出現了不良心理情緒,班主任要及時對其進行疏導和幫助。同時,班主任也要讓其他老師對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多關注,與其他老師配合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保證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讓其有能力應對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2]
四、將德育理念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品格養成
將德育理念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小學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一環。通過將德育理念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落實品格養成。比如,班主任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尊重他人”的德育理念。首先,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讓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同時,班主任還可以組織一些班級活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此外,班主任還可以引入“責任擔當”的德育理念。通過引導學生承擔在班級、家庭、社會中的責任,讓學生學會負責任、有擔當。比如,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班級管理、班級活動策劃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承擔責任。班主任將德育理念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落實品格養成。同時,班主任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方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3]
五、重視實踐活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要想提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班主任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應該重視實踐活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又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依靠老師的教學和理論知識,更要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小學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等。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接觸到社會上的各種人和事,還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總之,班主任在小學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要深入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需求,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時,班主任還應該積極學習有關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并取得良好成效。因此,班主任應該充分重視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并積極開展針對性教育活動。
六、建立家校合作機制,全方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要從小學生的成長發展角度出發,對小學生進行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班主任可以與家長建立家校合作機制,定期和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讓家長了解小學生的成長發展狀況,并通過與家長的有效溝通,實現小學班主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機結合。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交流,讓家長了解小學生的成長發展狀況,并對小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小學班主任可以通過在班級中設立心理健康角、建立心理委員制度、開設心理講座等方式,對小學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要認真分析學生的成長發展狀況和心理特點,并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班級管理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總之,小學班主任在工作中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過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實際需求,制訂出相應的教育策略,在日常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與家長合作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同時,班主任要不斷學習和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以便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為小學生創造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戴秀珍.關愛入心田,潤物細無聲——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策略[J].學生·家長·社會,2022(3):2.
[2]徐菲菲.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路徑探索[J].新課程(教研版),2021,000(028):223.
[3]波馮.試分析小學語文班主任實施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