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涵,康 概
(1.首都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北京 100069;2.首都醫科大學,北京 100069)
現代社會國家間的競爭變得日益激烈,且傾向于文化層面的競爭。大力推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教育,有利于當代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堅定中華民族復興的理想信念,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政課進行深度融合,不僅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同時還能增強思政課的育人實效,培養更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青年。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保留的具有穩定形態的宏大文化體系,包含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個層面,反映的是中華民族最為本質的基礎性特征。從狹義角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精神文化的體現,在發展過程中受精神文化的影響;從廣義角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更多涵蓋了文明智慧層面的發展要素以及時代價值,突出以倫理文化為中心的文化特性[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延續性,無論采取怎樣的繼承發展模式,其內在的精神價值都不會受到影響,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趣味都將融入文化當中,并體現在個人的行為舉止層面。
黨和政府對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頒布了多項政策,探索建立了高校思政課程體系,改革開放后,高校思政課程設置和質量建設持續改革創新,實現了全面發展[2]。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工作,先后召開了全國教育大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推動高校思政課建設進入內涵式發展和質量攻堅期,并完善了相應理論和框架。從思政課程的基礎體系來看,其要點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個人素質。除此之外,還要根據國際大勢、社會形勢在不斷變化中產生的社會問題,對大學生展開政治立場引導和意識形態教育。值得一提的是,課程思政理念被正式提出后,高校專業課和思政課同向同行,發揮了價值引領作用,使大學生在黨的領導下始終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思政課,包括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多個方面,最終目的是讓大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通過思政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利用政治思想和道德規范對社會成員進行教育引導。所以,課程本身要具有明確的時代性,一方面引入道德和法治層面的教育內容,另一方面融入馬克思主義的內涵與價值[3]。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突出政治導向功能,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無論是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其核心內涵都是讓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要引導和教育大學生不斷吸收、理解其內容,并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和思想道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珍貴的教育資源,不僅能夠延續傳統文化的價值,而且在新時代被賦予新的文化屬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很多思想在融入高校思政課之后,必然能夠豐富傳統文化的經典內涵,實現新時代的創造性發展,讓大學生在擁有專業知識儲備后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時代特性。在課程思政理念得到推廣后,高校思政課還可以與其他專業課有效融合,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專業實際,讓主題教育和認知教育更加有效地銜接,真正使大學生學有所感。
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復雜的社會條件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位,尤其是中華民族長期推崇的傳統美德和個人修養受到了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全球化帶來的各種社會思潮和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導致功利主義、工具理性等錯誤思想盛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史厚重,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優秀文化基因,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思想淵源。其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已經形成了具有民族特性的行為指導標準和思維特性,并成為優秀的價值觀念,這與我國推崇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有著共通之處[4]。對此,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傳承、創新是思政課的根本目標,也是思政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依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政課的重要教育資源,而思政課又是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兩者都指向立德樹人及文化自信的發展目標。思政課教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實現文化自信,讓中華民族的先進文化在現代社會得到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為思政課提供思想層面的補充,充實教學內容,幫助大學生將思政課所要傳達的價值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從認知上升為認同,進而升華到自覺實踐,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行為準則。
從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政課具有極高的一致性,都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和法律素質,逐漸成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5]。而從這一角度來看,思政課同時具有知識性和意識形態性雙重屬性,能夠在意識形態領域對大學生起到正向引導和輔助作用,改變大學生錯誤的思維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行為。一名優秀的人才除了要具備良好的專業能力之外,還要具有良好的人文品質和思想道德修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政課在這方面顯然具有高度契合性,在良好的政策環境下雙方能相融相通。
思政課教師作為授課主體和知識的傳播者,應具備在課堂教學中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思政課教師不僅要了解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還要學會如何將其應用在思政課教學實踐當中,創新理論教學方式,并豐富實踐教學載體。要提升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能力和基本素養。具體來說,思政課教師要深入研究思政課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和教材現有內容,明確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重點內容,提前把控教學內容中的難點問題,探究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精神融入其中。這一方面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加工,另一方面要實現對教材內容的拓展,以開闊大學生的視野[6]。換言之就是思政課教師應遵循教學規律,把握其內在邏輯,充分實現其目的和要求,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改進原有的封閉式教學模式,打造新時期開放式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框架。
未來,思政課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育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進行文化資源應用的同時,以探究性教學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以問題研討的方式使學生深入了解文化與政治之間的關聯性,按照具體授課內容設置相關問題和案例,通過討論和分析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思政課教師還可以采取開放式教學模式,在教學觀念和教學內容上突出自由性,為學生提供更加鮮活的知識點和與時俱進的社會信息,激發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提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能夠與現代社會相互融合,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體系,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完成歷史使命,積極探索文化傳承與發展路徑。
思政課教師還可以嘗試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傳統文化資源加以應用,例如,在《百家講壇》等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中尋找素材,或借助微信公眾號、微博向學生推送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結合的相關信息。一方面能夠豐富思政課內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化的了解[7]。此外,思政課教師還可以積極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如演講、辯論賽等,借助現有教育資源完成教學內容輸出。
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8],讓其與當代文化相結合,共同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所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在充分提取先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呈現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價值內涵。要讓學生將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和傳統文化之間建立聯系,從而更加熱愛生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的是一種先進的價值理念,代表的是我們的民族認同感和生活方式。因此,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能夠培養大學生的知識素養,增強其時代責任感,讓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實踐與生活當中。
思政課教師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通過相應的情景教學讓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新的認識和理解。要引導大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歷史,通過課堂教學,深切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例如,通過實踐豐富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組織大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文化古跡,進一步堅定大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還可以引導大學生了解和宣傳自己家鄉的傳統文化,培養其熱愛家鄉的情感。雖然多元外來文化的沖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和傳承造成一定影響,但是如果大學生能夠主動承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就能更加深刻地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特性,增強對先進文化的認同感,深刻理解文化發展的必然性[9]。
當前的思政課包含不同教育模塊,而每個教育模塊都可以實現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創新及發展。例如,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時,就可以發現哲學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性和共通點。對此,思政課教師要在課堂上利用傳統文化的相通思想來解釋馬克思主義原理。通過現代社會的發展規律,從傳統文化的古老概念上升到新時期的科學理論高度,讓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成果能夠被大學生廣泛熟知。這樣既能引導大學生領悟社會發展的現實規律,又能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同時,在授課時,如果發現部分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也可以利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進行解釋和說明,以加深學生對關鍵知識點的印象。例如,在學習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時,學生會發現有很多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密切聯系。思政課教師可以將理想信念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念,讓個人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相統一,在充分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重視國家發展[10]。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時,講到中華民族在近代遭受的欺壓和苦難,可將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奮起抗爭、新中國成立等有關的歷史事件,及其過程中產生的人民英雄融入課堂教學,明確中國共產黨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提升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近感與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
學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時,學生需要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以及我國各項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特色理論,其倡導的時代價值理念和精神內涵大多來源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學生要了解目前我國的基本國情,在此基礎上深刻領會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而產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熱情。
將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結合,能夠對原有理論課內容進行延伸和補充,拓寬理論課授課渠道,豐富文化教育的實踐模式。思政課教師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教育資源,重視課內教學和課外體驗,讓傳統文化實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融合,建構新的教學框架。例如,可以帶領大學生參觀烈士陵園、歷史博物館或名勝古跡等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場所,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各類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讓大學生通過主觀體驗提升自身思想政治領悟能力[11]。除此之外,思政課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假期開展各類文化調研活動與社會實踐,提升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將感性體驗與理性認知有機結合,讓學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承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凝結的智慧結晶和偉大財富。新時期的高校肩負著培養優秀人才的歷史使命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擔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同時也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思政課教師要思考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教育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提升大學生思想境界、道德品質,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一方面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時代特色,另一方面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