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碭山縣實驗小學 張亞麗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為學生教授基礎的語文知識,還要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大單元教學是基于新課標教育要求產生的,能夠站在更廣闊的視角為學生帶來全面的語文知識,幫助學生進行語文知識遷移、整合與分析。大單元教學與群文閱讀之間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正確認識到大單元教學模式的教育價值,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知識,啟迪學生智慧。
闡述大單元教學之前,首先需要明確單元教學的相關概念。單元教學指的是教師將一個單元的文本內容當作一個整體,并通過整理、分析、結合的方式,將相同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從而確定單元教學主題,根據單元主題對學生進行高質量的學科教學,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而大單元教學需要從“大”著手,不僅表現在教學內容上,更是教學結構的表示形式,大單元教學不僅指代單元教學,還包括文章的整體教學與有效的知識拓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強化文章和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還要深化單元、課內外教學資源之間的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單元教學的局限。大單元教學強調課內外共同教學之間的聯系,將課外輔導與課內教學放在了同等位置,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融合實際生活元素,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類型的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要,推動學生綜合素質進一步發展。
大單元教學擁有自主性。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其學科核心素養,而大單元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的問題,從而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對所學科目產生興趣,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大單元教學擁有連貫性。教材中每個單元之間的文章看似沒有聯系,但是通過認真閱讀會發現許多知識點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文章的主題、表達方式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教師需要在授課過程中將這些內容進行有效銜接,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加完整的學習過程,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從而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培養。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當找出單元與單元之間以及同一單元不同文章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掌握大單元教學的特點,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首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核心動力,讓學生的學習狀態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大單元教學重視的是教學內容的前后聯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文章內容產生體會和感受,并在知識點的融合過程中找到語言的智慧,符合學生現階段的學習需要。教師在教學課堂中融合生活元素、時代元素,在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其個人成長提供助力。
其次,可以充實語文教學內容。大單元整體教學更傾向于不同單元之間的整合,既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還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實現綜合性的學習效果,有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通過大單元教學,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投入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可以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最后,可以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大單元教學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課堂進行服務,通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教學內容中滲透語文思維,強化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重視程度,從而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增加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目標是進行教學設計的核心,引導教師高質量完成后續評價、授課過程、作業布置、學習能力檢測以及學習后反思等教學環節。確定教學目標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向,提高其學習效率,小學語文教師將教學目標作為實施大單元教學的前提,展示“結果導向”的反向設計特征,突破了傳統學習活動隨意測試的學習效果,提升了課程設計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站在宏觀的角度而言,教學目標需要與實際環境中的核心素養相結合,重點突出學生發展性與知識系統的融合;站在微觀的角度觀察,教師將教學目標落實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成果轉變為易觀察、易評價、易測量的學習成果。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確定教學目標,還需要站在新課標、小學語文知識點、學生學習能力、社會需要等角度,以更全面的視角為學生提供全面的語文教學,在相關文件的引導下分析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了解其學習需要,并科學應用教材,分析與整合教學內容,將這些內容轉變為情境任務或教學活動,為學生帶來生動的課堂教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統編版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材內的《大青樹下的小學》《花的學校》《秋天的雨》《金色的草地》幾篇課文進行整合,作為以景色描寫為主的大單元教學內容。這幾篇文章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有熟悉的感覺,有助于快速理解文章主題。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將提高學生景物描寫能力作為單元教學目標,為學生帶來多元化的學習活動。
小學語文教材涵蓋了不同類型的文章,不僅擁有人文主題,還包括諸多的語文要素,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前,要深入研究語文教材,找出各個單元的文章特點,梳理各個單元之間的聯系,從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的角度出發,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從而整合出適合學生的大單元教學主題。教師應該遵循單元主題設計原則,站在學生的角度科學地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并重視單元主題的選擇對教學活動產生的直接影響,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和時間,這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制定科學的教學環節,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制定大單元教學主題時,教師還需要與學生實際生活進行融合,小學生正處于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的階段,教師在規劃大單元主題時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融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深刻感受實際生活與教學課堂之間的聯系,從而深入理解語文知識。
例如,在小學語文統編版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材內的《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等文章整合成為大單元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寓言故事這一文章體裁,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為其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這一類型的文章還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提出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文章中尋找答案,提高其學習效率。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習慣將每個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盡管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扎實基礎,但是學生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卻出現不會讀、不會說、不會寫的問題,語言應用能力較弱,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建立大語文觀,將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作為最終的教育目標,科學整理教學內容,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強化大單元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教材作為實施大單元教學的主要載體之一,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升語文能力與核心素養的重要渠道,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傳統的教學課堂,教師常常按照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講解,并沒有添加創新內容,將學生的思維與視野局限在教材內,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以教材中的內容為基礎,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將同一類型的文章整合在一起,遵循整體性的原則,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感受文章蘊涵的真理,獲得豐富的能力、情感與態度,建立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還要以單元教學主題為主線,提供拓展性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推薦相同類型的課外讀物,充實學生的知識儲備,可以根據單元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結合,布置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生活中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實現“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擁有更豐富的人生感悟。
例如,在小學語文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作為大單元教學內容,并將《女媧補天》一課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為學生構建更宏大的神話世界。其中《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屬于我國的神話故事體系,《普羅米修斯》屬于希臘神話故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不同國家精神文化的神奇,以及中外故事體系的差異,從而擁有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能夠幫助學生將文章中的關鍵線索羅列在各種類型的圖標與線條之上,并按照一定的邏輯連接這些知識點,有助于學生鞏固課堂重點知識,深入理解所學文章內容。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各種圖形和線條梳理大單元內教學知識點,并分解為簡短的關鍵詞和關鍵句,最終構成一個邏輯清晰的結構圖,可以幫助學生融合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使其將知識點刻在腦海中,構成結構清晰的知識邏輯,當學生需要應用這些知識時,便可以輕松地調動出來。在實施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幫助其找到大單元內的“提綱”和單元內的“目”,并利用各種形狀的圖案與線條,將其中的重點、核心與關鍵詞進行有機串聯,構建出邏輯清晰的大單元學習框架,打造完善的語文知識體系,便于學生高效掌握語文知識,提升學習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統編版四年級下冊《黃繼光》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諾曼底號”遇難記》《小英雄雨來》等文章整合成為大單元教學,學生通過文章題目便可以了解到,這些文章以描寫戰爭和人物事跡為主,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文章,找出文章中的關鍵人物和重要情節,并利用思維導圖將這些內容串聯在一起,使用不同的線條與圖案梳理文章的邏輯。
評價是推動教學課堂發展的關鍵環節,教師可以通過評價環節了解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情況,明確后續教學的調整方向;學生可以通過評價環節明確自身的學習優勢和劣勢,擁有明確的學習方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關注評價環節的積極意義,確定素質教育課堂中的評價標準,并利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提高大單元教學效率,積極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進一步發展,為其提供強大的助力。
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評價標準是判定教學活動和學習效果的標桿,特別是學生經歷了完整的大單元教學后,具體掌握了哪些知識、哪些能力得到了提升,都需要使用科學的評價標準進行判定,為后續的教學工作提供明確的方向。教師還需要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利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如應用發展性評價,教師可以為每個學生建立一個成長記錄檔案,通過文字描述、圖片、視頻記錄的方式,將學生每次獲得的成就記錄下來,還可以進行不同方式的隨堂測試、單元測試等,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知識,以動態化的數據形式記錄學生的成長。
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大單元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學生帶來多元化的學習體驗。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首先要建立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向,確定大單元教學主題,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其次要整合單元教學內容,并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大單元教學重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其掌握更全面的語文知識。最后要應用科學的評價方式,推動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順利推進大單元教學,使學生的核心素養與學習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