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實驗雨花中學 楊 嬙
本文以構建高效初中歷史課堂為目標導向,以《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稱《歷史課標》)中的課程理念“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深度融合”為主要依據,探討了在初中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教學中將微課技術應用于課前導學、課中助學與課后促學三個維度的策略,旨在通過對初中生歷史學習方式的變革與初中歷史課程教學形式的創新,切實突出義務教育歷史課程的人文性、思想性與綜合性特點,驅動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微課是一種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以學習者的認知發展規律與遺忘規律為理論基礎,是將學習內容和素材以碎片的形式呈現出來的現代教學技術。通俗來講,就是一種將具體的教學內容用短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學習者,使其通過觀看教學短視頻的方式達到有效記憶和精準學習目的的信息化教學方法。相較于常規化的信息化教學技術,微課具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的卓越優勢。正因如此,微課常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廣泛應用于現代教育教學中。在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應用微課有益于歷史課程的改革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歷史課標》在“課程理念”中指出,歷史課程教學要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特點,使其學習主體地位在歷史課程教學中得到切實體現。歷史是一門在一定的歷史觀指導下敘述與闡釋人類歷史進程的學科,具有較強的文科性質與思想引領作用。多數初中歷史教師在指導學生建構歷史概念和學習歷史知識時,往往會以“灌輸式”“填鴨式”的方式向學生滲透與中外歷史發展進程有關的課程內容,這不僅會讓學生對“死記硬背”這一機械化、程序化的學習方式生成較強的依賴心理,也會對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進階與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而在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微課技術能夠有效打破當前初中歷史課程固化的教學格局,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優良歷史導學視頻、創設多元歷史教學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歷史、自主建構歷史知識的欲望,使其在興趣的作用下實現從被動接受學習到自主探究學習的轉變。
歷史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密切關聯,在培育全面發展時代新人和社會主義接班人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這讓建構高效歷史課堂,培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逐漸成為備受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核心教學課題。而在實際的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要加大對微課教學技術價值優勢的開發運用力度,教師可以通過抓住課前、課中及課后三個教學維度特點的方式,將有意義的歷史學習資源傳遞給學生,促進學生自主預習、深度學習與主動復習,從而在有效推動初中生歷史學習方式變革,提高初中生歷史學習效率的同時,讓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在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上走向高效、走向精準。
綜合上文對微課教學技術內涵、特點及實踐價值的分析,在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應用微課推動初中歷史教學創新的必要性已經明晰。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材(下稱“人教版歷史教材”)為例,對應用微課技術革新初中歷史課程、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策略展開論述。
“廣、繁、雜、亂”四個字可以簡單概括初中歷史課程內容的特點。廣,是指初中歷史課程涵蓋古今中外的內容,知識總量龐大多元;繁,是指建構歷史課程知識的方式繁多,除了理解記憶外,還涉及歸納概括、類比推理、總結比較等高級認知方式與高階思維活動;雜,是指歷史學科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工程和社會經濟之間有著交織交融的密切關聯,且廣泛吸收了史學研究的先進成果與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亂,是指學習歷史課程知識內容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且只有在特定時空框架下才能對史實形成準確認知。這就使得絕大多數認知水平與學習能力尚處于發展過程中的初中生在歷史課程學習中,會受個人發展因素與歷史學科因素的影響而難以實現有效學習。
因此,為了在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切實降低歷史課程知識建構難度,以及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壓力,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課前自主預習,可以借助微課教學技術重點突出、目標明確、形式多元的優勢,設計制作有效的微課導學視頻,讓學生通過課前自主觀看視聽結合、圖文并茂的導學視頻,明晰歷史學習方向、梳理歷史學習思路,進而為其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首先,在微課導學視頻制作中,教師可以針對初中生喜愛動漫的特點,將動漫《浪客劍心》的片段融入其中,以動漫的時代背景與主要人物為切入點,引出古代日本的幕府統治時期與天皇朝廷,并以梳理幕府的形成過程為主線,將6世紀前的日本、日本進行“大化改新”以及幕府與天皇朝廷之間的關系等內容整合成時長為6~8分鐘的微課導學視頻,在激活學生自主預習興趣的同時,使其通過線上自主觀看微課導學視頻,對6世紀前的日本狀況、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以及幕府統治的建立形成初步認知。
其次,在前置性導學任務設置中,教師可以在微課導學視頻的結尾,以PPT的形式為學生呈現前置性學習任務單,讓學生類比遷移自主預習的經驗所得與知識收獲,自主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任務一:填空。
1. 5世紀,在本州中部興起的___統一了日本。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為___,依靠著___統治全國。
2. 646年開始,日本效仿我國唐朝的___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在大化改新之后,大和正式改稱為___。
3.日本將軍掌權,天皇稱為傀儡的統治時期叫作___,始于___。
任務二:選擇。
1.日本是一個善于向外學習的國家。在公元646年,日本掀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這一次日本學習的主要對象是()
A.阿拉伯帝國
B.法蘭克王國
C.中國唐朝
D.拜占庭帝國
2.以下關于幕府與天皇朝廷關系說法不正確的是()
A.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
B.武士集團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
C.天皇成為禮儀性的擺設
D.幕府首領由天皇任命
3.日本武士與武士集團是日本封建社會時期特有的社會階層。以下對日本武士、武士集團表述與歷史事實不符的有()
A.一種地方豪強以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
B.時而代表莊園利益與地方政治對抗,時而響應朝廷號召征戰
C.武士的效忠對象是國家
D.12世紀晚期,平氏武士集團擊敗源氏武士集團,設幕府于鐮倉
任務三:查閱資料。
上網查閱與日文從產生到成熟有關的歷史資料信息,整合材料內容思考從中可以獲得怎樣的啟示。
最后,在學生完成線上自主學習任務后,教師可以立足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展開學生學情分析、課程內容調整、教學方式優化等備課工作,將課中教學重點更多地集中在學生預習困惑的解決中,以進一步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精準性與實效性,助推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進階與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
立足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式的歷史學習活動,是《歷史課標》對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教學作出的明確指示。在初中教育階段中的歷史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形成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五個方面,且這五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是學生在理解歷史課程知識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因此,為了在新時期的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更好地促進這一育人目標的實現,教師要高度重視對學生深度歷史學習的引領,可以利用微課教學技術資源豐富、手段靈活、形式多元的特點構建真實立體、形象生動的歷史教學情境,使其在微課技術的輔助與加持下逐步實現從淺表學習到深度學習的進階轉化,從而在對歷史學科本質、歷史課程知識形成深層次理解的基礎上,獲得歷史核心素養的協調發展和整體提升。
以人教版歷史教材“探尋新航路”一課教學為例,新航路開辟是影響世界史的重要歷史事件,加快了世界歷史發展進程。在本課中,教材以新航路的熱潮為背景,依次向學生滲透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開辟新航路的基本事實,旨在讓初中生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條件、經過、主要人物及其影響,深刻感受歷史發展的對立統一性,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與時空觀念,得到歷史解釋能力的鍛煉強化。基于這一認識,教師在應用微課教學技術指導學生學習本課知識時,便可以針對學生具有冒險精神的年齡特性,為其創設角色化的歷史教學情境,讓學生代入15世紀航海家的身份,用冒險故事將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開辟新航路的歷史事件串聯起來,引導學生動手繪制航海路線示意圖,以表格的形式歸納幾位航海家所開辟的新航路路線與主要成就。
第一,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教學技術為學生播放一段以大航海時代為背景的影視作品,如《加勒比海盜》《怒海爭鋒》等,以炫目多彩的影視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并向學生滲透與大航海時代和新航路開辟有關的歷史背景知識,增強學生的情境代入感。然后,教師可以順勢設置引導語:“在15世紀前,人們并不清楚世界有多大。隨著歐洲地理學的發展,部分人逐漸相信地球是圓的,且認為無論是向東還是向西,都可以繞地球一圈回到原地。航海家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與麥哲倫等人為了證實地圓說,展開了航海大冒險,讓我們作為這些航海家的船員,一同踏上證實地圓說的征途吧!”以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
第二,教師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劃分歷史學習小組,并立足微課所創設的角色化教學情境,將各組學生分配到幾位航海家的“船上”,讓其在船長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與麥哲倫等人的帶領下進行大航海冒險。在這一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為各組學生布置驅動型學習任務,促使其作為“船員”記錄航海路線、繪制航海圖、撰寫航海日志。
第三,待各組學生在情境的作用下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后,教師便可以鼓勵學生展開航行路線的研討活動,深入分析新航路開辟的歷史意義以及對世界歷史的影響,在促進學生交流互動的同時,更好地活躍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與問題分析能力,使其在探究中自主完成對新航路開辟這一歷史事件的把握,進而實現深度學習,得到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
好習慣會使人受益終身。歷史是一門處于持續發展過程中的綜合性學科,在初中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終身歷史學習意識與自主歷史學習習慣的培養塑造,更有益于學生正確歷史觀、國家觀與文化觀的形成。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歷史教材“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一課后,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制作“法國大革命大事年表”,將法國大革命中1789年、1791年、1793年與1799年所發生的大事一一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后自主復習時通過“法國大革命大事年表”建構更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全面把握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以及拿破侖帝國從興到亡的過程,在促進學生歷史知識內化的同時,使其通過正確評價拿破侖等歷史人物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樹立歷史進步意識,養成善反思、善內省的歷史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微課是一種因信息化教育而起,以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現代化發展和創新化進步為主要目的的信息化教學技術,在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推動課程教學改革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在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構筑高效歷史課堂為價值追求,將微課技術以更科學合理的方式應用于課前學生預習、課中學生學習和課后學生復習三個階段,使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式在微課等先進信息技術的作用下得到本質變革,進而學會學習,逐步形成面向未來社會與滿足個人終身發展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