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學 郭 琳
深度學習是相較于傳統的“死記硬背”“機械操練”等淺層學習行為而生成的一種教育理念,是指學生通過對學習材料進行深度加工,深刻理解其內涵和實際意義的一種學習狀態,也是一種主動的、自我理解的學習方式。在高中歷史單元教學中滲透深度學習理念,能夠突出并優化學生的“學”,是學生積累有效學習經驗的必經之路,將優化學生的學習狀態,增強學生的學習效能。為此,教師要在單元教學實踐中落實深度學習理念。本文從創設單元整體情境、激活學生的認知思維,設計適宜的板塊任務、突出學生的自主意識,促進生成的歷史探究、落實學生的深度學習,整合豐富的歷史資源、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設計開放的項目實踐、深化學生的歷史認知等視角,闡述教師如何在單元整體教學實踐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單元教學模式主張將多個零散的知識點匯總到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中,據此設計大單元教學目標,統整多個課時活動,使學生能夠在一貫性的主題情境下自主探究單元知識,并在情境啟發下順利摸索出新舊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根據高中生的身心發育規律來看,在課堂上創設主題情境是使其實現深度學習的前提條件,因為情境本身就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聯想,便于深化學生的知識記憶,順利活躍學生的思維。對此,教師可以主動創設單元整體情境,激活學生的認知思維與知識記憶,使學生主動分析歷史問題、整合歷史材料,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行為,為學生的素質發展做好充分準備。
例如,在“遼宋夏金元的文化”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主梳理遼宋夏金元時期文化繁榮發展的原因、具體表現、發展趨勢等知識點,匯總這一歷史周期內的文化成果。對此,教師從互聯網平臺整理了關于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古物照片、各文化傳承者所錄制的古法工藝與藝術品等還原視頻,據此創設主題情境,使學生初步了解這一歷史時期下的文化發展成果,并在此基礎上設問:“遼宋夏金元的文化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取得了怎樣的成就?文化繁榮發展的原因是什么?”帶著問題,學生自主整理歷史資料,客觀地分析宋詞、元曲、宋元繪畫等文化發展成果所反映出來的時代特征和產生的歷史影響,并結合各個時代的治國方針、政治理念、經濟條件等多方面的時空背景資料,全面分析這一時期歷史文化得以繁榮發展的主要原因,匯總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發展成就,在歷史探究活動中形成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認同感。這樣一來,學生順利地將本單元的知識點匯總起來,并結合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多個要素分析文化發展的具體原因,明白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利用互聯網的文物照片和短視頻等視聽資源創設了主題情境,由此豐富了學生的感官認知,使其在歷史課上積極探究、高度自覺,在情境的啟發下主動聯想自己學到的與遼宋夏金元有關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統治者的治國方式等多個知識點,結合特定的時空環境進行問題分析與成因探討,在腦海中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親歷歷史知識的生成,為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營造了良好的教學環境,因此,本課的情境創設方法是成功的、有效的,既可以順利導入單元整體教學活動,也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中歷史課堂創設主題情境的方法很多,除了本案例所呈現的做法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特點組織歷史劇表演活動、博物館參觀活動、講解歷史故事等多種方式創設單元整體教學情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歷史學習活動,全面活躍學生的思維,為實現深度學習開個好頭。
高中歷史教學時間緊、任務重,很多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會一味地增加歷史知識容量,通過“填鴨式”的教學活動壓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由此衍生出淺層學習行為。深度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應該是學生主動參與、高度集中的行為,教師必須摒棄“灌輸式”的教學行為,確保學生親歷知識生成過程。單元整體教學模式同樣主張在各個課時活動中通過適宜的板塊任務驅動學生,使學生在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的任務驅動下主動學習歷史知識。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板塊任務,以任務群的方式展現課堂教學計劃和內容,據此驅動學生,由學生自主設計歷史學習計劃和探究方案,圍繞各個任務的具體要求整理歷史資料、進行史料實證等,使學生在每節課上都能實現深度學習,自主遷移有效的學習方法,完成單元整體探究任務。例如,在“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課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以下幾個板塊任務。
任務一:
梳理秦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相關歷史知識,并分析秦朝的政治制度、國家統一與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之間的關系。
任務二:
根據秦末農民起義圖探究農民起義的原因,以及楚漢戰爭的主要過程,把握當時的時空背景與階段特征,結合具體的時空環境得出結論。
任務三:
利用歷史圖片、史料文獻等總結秦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做法、特征及其歷史影響,一分為二地分析秦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利弊。
任務四:
客觀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并結合現代社會依法治國理念分析秦朝法家治國思想之間的異同點,探究依法治國的本質及其具體做法。
上述四個板塊任務能夠幫助學生分門別類地歸納歷史知識,主動利用歷史資料進行探究和論證,尤其是“任務四”的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其將秦朝法家治國思想與我國現階段實行的依法治國戰略結合起來進行辯證分析,有助于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借古鑒今的歷史分析能力,便于優化學生的歷史認知狀態,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潛移默化地落實核心素養目標。由此,可以切實優化學生的歷史學習行為,使其深刻地理解歷史知識。
上文指出,深度學習是一種主動的、生成性的學習行為,單元整體教學模式也主張在課堂教學中全面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形態。對此,教師應在單元整體教學實踐中開展歷史探究活動,指導學生自主進行歷史探究和史料論證,不斷深化學生的學習理解,優化學生的學習行為。在此方面,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促進歷史探究活動的動態生成。
首先,支持學生進行自學、自讀等,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進行充分思考與論證,由此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很多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都會過于依賴教師講解和同伴發言,缺少獨立思考能力,難以在課外獨立地學習歷史知識。對此,教師在組織單元整體探究活動時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獨立探索空間,引導學生自主利用已有認知經驗探究歷史知識,確保學生帶著思考參與同伴和師生互動活動。
其次,促進學生小組合作,使學生在小組內共享歷史學習資料、展示歷史探究結論,通過集體討論與小組交流進一步拓展歷史探究結論,圍繞異議展開辨析,進一步活躍學生的思維狀態,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
例如,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一課教學實踐中,教師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歷史探究活動,支持學生自主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突出成就及其歷史影響,以使學生系統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首先,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搜集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后在經濟、制度、文化發展、科技發明等多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特點等。待學生產生了一定的歷史認知,便可以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在組內分享改革開放以來的突出成就及其歷史影響,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及其重大意義,積極討論我國堅定不移地走向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光明前景。由此,高中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平臺進一步拓展歷史知識儲備,系統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及其核心內容,辨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改革開放和復興中華民族的理論結晶,從而在原有基礎上拔高理論高度。
在上述案例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搜集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初步產生民族自信,認識到我國走向改革開放道路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在此基礎上,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一方面共享自己所搜集的歷史資料,表達自己的歷史思考結論,另一方面與小組成員共同討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及其對改革開放的指導作用,結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國防、外交等基本史實進行分析與論證,并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及其科學性,順利提升歷史認知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學生會受到同伴的情感熏陶,即當組內成員展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信時,其他組員會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與啟發,這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真正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因此,在單元整體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多探究、多交流,使學生自主梳理歷史知識及其歷史影響,使其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中實現深度學習。
歷史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高中生的學習效益,是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的一個基本條件。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通常以教材及其配套的教輔資料為主,學生所接觸的歷史資源有限,存在視野狹窄、認知片面等淺層學習問題。而單元整體教學模式主張將課內外活動結合起來,鼓勵學生自主搜集有效資源。對此,教師可以圍繞單元教學主題開發與整合豐富的歷史課程資源,全面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以更開放的視角學習歷史知識,不斷地拓展知識儲備,為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提供豐富的知識載體。
例如,在“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單元整體教學實踐中,學生可以利用歷史教材梳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以及合作共贏時代發展潮流等多個知識點。但是,本班學生在分析當代世界發展特點與主要趨勢時很難結合現實生活,不能體會到世界發展趨勢對自身生活的直接影響。對此,教師整理了一些時代性的現實資源,如著名的中外合資企業及其所生產的商品和研發的技術,以及國家與各個國家的外交關系對我國人民群眾出入境時所提出的政策等,這些時代性的現實資源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特點,促使學生明白和平、合作是我國一直秉承的國際交往態度。由此,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歷史認知儲備,切實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同時,學生能夠利用具體的生活實例論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等多個理論,順利地實現深度學習。
客觀來講,人類歷史的發展遵循一定的歷史規律,能夠從已經發生的歷史中尋找未來的發展道路、預設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對此,教師在構建單元整體教學模式時可以設計開放的項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繼續學習歷史,支持學生利用歷史規律和歷史研究方法去解釋社會現象,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歷史認知,豐富學生的歷史理解。
例如,在“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一課教學實踐中,教師設計了一輪項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外參觀徐州博物館、龜山漢慕、楚王陵等歷史文化景點,重點參觀兩漢時期的文物、歷史地圖等多種歷史資料,通過對大量精美文物產生背景的分析,深刻感受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對社會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歷史認知,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激發學生對家鄉和國家的熱愛之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整體歷史認知水平,開闊學生視野,完善學生的知識儲備,全面突出學生的“學”,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所以,教師可以自主創設單元情境,激發學生思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適宜的板塊任務,喚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結合豐富的歷史課程資源不斷地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引導學生在課外參與項目實踐活動,全方位深化學生的歷史認知,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