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從江縣第二民族高級中學 楊政宏
高中生物教學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環境意識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的生物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問題,如知識內容過于抽象、學習動機不強、實踐操作與思維訓練不足等,導致學生對生物學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尋求一種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尤為重要。新高考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要求學生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境化教學作為一種引人入勝的教學策略,在新高考制度下具有特殊的意義,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將抽象的生物概念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在新高考背景下,可以通過引入實際案例、場景或實驗,讓學生在解決生物學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通過探究生物技術在醫學、農業等領域的應用,讓學生了解其中的道德、倫理和環境影響等方面的問題,并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本文研究情境化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首先,介紹了當前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如內容抽象、學習動機不強等。其次,探討了情境化教學的優勢,包括增加趣味性和參與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再次,提出幾種情境化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如創設真實情境激發興趣、挖掘課程主題進行自主學習等。最后,通過綜合論述,強調了情境化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第一,內容過于抽象。生物學作為一門科學學科,涉及許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論,這使得學生難以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例如,細胞結構、遺傳規律等內容對學生來說較為抽象和復雜。
第二,學習動機不足。部分學生對生物學缺乏興趣和學習動力,認為生物學屬于理科考試范疇,而缺乏實際應用和關聯性,這導致他們在學習中表現出較低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實踐操作與思維訓練不足。生物學是一門注重實踐操作和思維訓練的學科,然而,由于時間和資源的限制,實驗操作和探究活動的機會有限,導致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
第四,知識與現實生活脫節。部分學生認為生物知識與日常生活沒有太多聯系,缺乏對生物學實際應用和意義的認知,這使得他們對學習生物學的動力和興趣進一步降低。
第五,缺乏互動和參與。傳統的生物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積極參與和互動的機會,這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
第一,增強學習動機和參與度。情境化教學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使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經驗和興趣相關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其對學習的興趣和主動參與。
第二,提升理解和應用能力。情境化教學將抽象的概念和理論應用于真實的情境中,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情境化教學鼓勵學生思考和提問,通過活動和討論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在情境中面臨問題和挑戰,需要運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尋找解決方案,培養了其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強調合作和交流。情境化教學通常以小組合作或團隊項目的形式進行,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學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分享觀點,提高了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技巧。
第五,建立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情境化教學將生物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和社會問題相結合,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意義,這增強了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并激發其對科學研究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關注。
引入實際案例、場景或實驗,將抽象的生物概念與高中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能夠深化高中生物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邀請專業人士分享關于生物科學在醫學、環境保護、農業等領域的實際應用案例,通過探究這些案例,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與真實問題相結合,從而深入理解生物學的實際意義,并激發對相關知識進一步研究和職業發展的興趣。此外,組織實驗活動,如模擬遺傳實驗、觀察微生物等,讓學生親身參與科學實踐,培養其觀察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化教學將生物概念與學生的日常經驗和興趣相結合,使高中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原理,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例如,在高中生物《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和新高考要求,創設真實情境是完善教學的一種有效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該章節主要涉及人體內部環境的調節和維持穩定狀態的機制。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如模擬實際疾病案例、體驗身體調節機制的活動等,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教師可以利用真實病例或醫學報道引導學生探究不同疾病對人體內部環境的影響以及相關調節機制,學生可以分組進行研究并提出解決方案,從而加深對人體穩態調節的理解。此外,可以邀請專業人員來分享相關經驗,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創設真實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這符合新高考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同時,通過實踐和參與,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果。因此,結合高中生物《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章節內容,應用創設真實情境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其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符合新高考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目標。
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和發現,將為其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機會,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思維能力。通過探索和發現的過程,學生將積極參與知識的建構,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能夠主動拓寬知識面,并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同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能夠發展批判思維,學會質疑和評估信息的可靠性,培養判斷能力。這樣的學習環境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還為其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神經調節》《體液調節》等章節中涉及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機制、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內容,為了完善教學并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挖掘課程主題和鼓勵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可以選擇一個具有實際意義和引人入勝的主題,如睡眠與健康、運動與身體素質、心理壓力與應對等,與《神經調節》《體液調節》等章節相關聯。其次,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展開探究,分享他們的發現。比如,針對睡眠與健康主題,學生可以自主探究睡眠的作用、影響睡眠質量的因素以及調節機制;可以收集數據、設計實驗、觀察自己的睡眠模式,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教師的角色是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必要的資源,并鼓勵其展示研究成果。通過挖掘課程主題和鼓勵自主學習,學生將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方法符合新高考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的要求,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通過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合作精神,鍛煉其表達交流能力。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細胞組成部分或細胞類型,通過模擬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相互關系,深入了解細胞的內部機制,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還激發了其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而小組合作則鼓勵學生在共同的任務中進行合作,如設計實驗、整理數據或完成項目報告等。通過小組合作,學生相互協作、分享知識和經驗,培養團隊精神,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尊重不同的意見,并在集體討論中有效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合作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領導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高中生物《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應用創新的課堂教學方法,如角色扮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的植物激素,并探討植物內部調節機制。每個學生可以選擇扮演激素的特定角色,如赤霉素、生長素、脫落酸等,了解激素在植物發育過程中的功能與相互作用。其次,在角色扮演討論中,學生可以模擬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各種情景,如光照條件變化、水分供應不足等,然后根據自己扮演的激素角色,思考該激素在這一情境下的生理反應和調節作用。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植物激素調節機制,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工具、實驗演示等形式,提供相關案例和實際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并與角色扮演討論相結合。如使用實驗視頻展示植物在不同激素處理下的生長差異,讓學生觀察實驗結果,分析植物激素在其中的作用。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豐富生活實踐并完善課后體驗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興趣培養都起到積極的作用,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與生物知識相關的場景。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觀察、探索和實際操作,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例如,學生可以觀察不同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了解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行為和適應能力。這樣的實踐經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加深對生物概念的理解。同時,完善課后體驗也是重要的教學環節。通過課后體驗,學生可以進行深入思考,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中。豐富生活實踐和完善課后體驗相互補充,能夠使生物教學更全面。生活實踐可以讓學生親身參與并感受生物學的實際應用,而課后體驗則提供了鞏固知識的機會。通過這種綜合性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學的概念,培養其實踐能力和科學思維,這對學生的學術發展和終身學習都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在《種群及其動態》《群落及其演替》等章節教學中,涉及種群的數量特征、種群的數量變化、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等內容。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將其與生活實踐相聯系,組織學生進行校園內的生物多樣性調查活動。學生自行選擇一個區域,在課后進行觀察并收集數據,記錄不同物種的出現頻率、數量和相互關系,嘗試使用科學方法估算物種的豐富度和生物量,并分析觀察到的種群和群落的結構以及相互依存關系。通過這樣的課后體驗活動,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種群和群落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體驗科學實地調查和數據收集的過程,培養觀察、記錄和分析數據的能力。
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或匯報分享的方式,交流彼此的觀察結果,加深對種群和群落生態學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討論和實驗演示等形式,引入更多與生活實踐相關的真實情境,如分析城市化對當地生物群落的影響,讓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沖擊和采取保護措施的重要性,或者通過模擬種群增長與調節的過程,讓學生深入理解種群大小、資源利用和競爭等因素之間的關系。通過聯系生活實踐、完善課后體驗,學生能夠將課堂所學與實際情境相結合,提高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方式符合新高考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要求,同時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動力。
綜上所述,情境化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創設真實情境、挖掘課程主題、創新課堂教學和聯系生活實踐等策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情境化教學與新高考的相關要求相契合,通過實際情境的引入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其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從而更好地理解生物學概念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提升應用能力和綜合素養。
